玉泉洞(華縣玉泉洞)

玉泉洞(華縣玉泉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玉泉洞,洞穴名稱,叫“玉泉洞”的洞穴有陝西省華縣麒麟山中的玉泉洞,有享有東南亞最大地下美術館稱號的日本沖繩玉泉洞;有廣東省揭陽市新亨鎮碩和村玉泉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泉洞
  • 外文名稱:Yuquan cave
  • 地理位置陝西省華縣麒麟山
  • 氣候類型:大陸性氣候
簡介,探幽,

簡介

華縣玉泉洞,道教宮觀。在陝西省華縣麒麟山中。其地群山疊翠,林木蔥籠,岩石四立,清泉常流,山如麒麟騰空,泉似碧玉呈彩。
華縣玉泉洞華縣玉泉洞
據玉泉洞現存碑石記載: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華陰南柳全真道士史某雲遊至此,見其處嵐峰秀氣而居之,後開鑿山洞以作靜坐修煉之用,題名曰玉泉洞,自號玉泉道人;後又開老君、王母、雷祖、呂祖諸洞,並塑立神像供奉於洞府之內。雍正年間(1723-1735),全真道士王一遠與弟子王陽理修煉於此,時於洞旁開鋪地基,建大殿三間,供奉玄天大帝;後經數載,復有全真道士葛某同其徒及徒孫四人於此隱居煉養,曾於雍正十三年(1735)募化十方,興建無量殿;至乾隆三十年(1765),道人李本重苦耕茲山,繼修香火,儉積數百之金,重修殿宇洞府,使之面貌煥然一新。

探幽

華縣柳枝鎮西南的白崖峪,山高谷深,風景秀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進峪七公里余翁山的玉泉洞道觀,在關中地區首次發現一尊道教坐化真身泥塑。引起省內文物界的高度關注。
白崖峪峪口道路較寬,而進峪後,道路及窄,僅容一人通過。山路一邊緊依山崖,一邊為潺潺北流的山泉。一路走來,時而穿林越澗;時而山路曲曲折折掩於蒿草、灌木中,藏而不露;時而大石橫亘,只有踩著前人鑿的石窩攀援方能前行。可正當你勞累疲憊時,面前可能會有一掛瀑布從天而降,給你驚喜,而峭立於兩側鬱鬱蔥蔥的山崖上,開放著朵朵不知名的小黃花和隨風搖擺的紅葉,相互映襯,使你賞心悅目,不忍放棄而繼續前行。
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大約三小時後,便會看到一有二三十級台階的高台,高台上便是玉泉洞道觀的山門。進山門後,抬頭便可看到山腰掩眏於青松翠柏中的道觀建築。道觀坐東面西,由正殿、配殿組成一個三合的院落,可望見西南方向峭壁頂潛龍寺的藏經閣。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梁。配殿面闊四間,帶前廊。均已翻修,並重新彩繪,色彩艷麗。正殿緊依的山崖上,隨地形高低錯落,分布著十幾眼洞穴,為道人早期修煉,生活的場所。正殿北側洞穴內,有山泉一眼,玉泉洞因此得名。山泉泉水極旺,周圍民眾,信其能治百病,常有人不畏艱險背水治病。道觀的香火因此很旺。北側配殿東面的洞穴前,存有乾隆年間“重修玉泉洞序”石碑一通,據碑文載玉泉洞當建於康熙年間,乾隆三十年重修。信民們“傾囊解腰”,修後的玉泉洞“煥然一新”,並用余資刻碑作序記載。用“泉涓涓而草蓬蓬”、“氣清風惠”來描述當時玉泉洞的周圍環境,認為其乃“福地之一也”。
沿道觀東南灌木、綠藤交織、若有若無的山路攀援而上,大約十分鐘,便可看到一段10米左右的羊腸小道,小道的盡頭便是一堵留有門道的石塊壘砌的矮牆。門內兩米處為一山洞,洞中央有一暖閣,置於高1米,長、寬各3.5米的平台上。暖閣前部為欄桿式花罩,花罩上部木雕折枝花果圖案,寓綿延長壽之意。兩邊為雕刻繁複精美的蓮花垂柱。暖閣木雕的花果圖案具有明顯的清代裝飾特徵,因為在清代圖案裝飾中,飄逸的雲頭、纏枝、幾何圖案減少,取而代之以花果、靈芝、西洋花等圖案。
真身泥塑系得道高僧臨終時盤腿“坐化”圓寂,再於體外施黃泥,塗彩繪。該真身泥塑盤腿坐於暖閣中帶有波浪紋的蒲團上。通高0.9米,寬0.8米,頭帶仆頭,面部彩塑已毀,露出繃有細布的臉頰,及小部分的臉骨。雙臂下垂,雙手自然平放於盤著的雙腿上,手指已斷。由臉部露骨、及斷裂手指可斷定其為人死後在身上塗泥並繪彩所成即真身泥塑。泥塑內著右衽衣,外穿開襟通肩大衣,系彩色大帶。衣著華麗,粉彩錦紋圖案,另有綠、藍、黃等色,雖然時隔久遠,顏色卻依然鮮艷。由暖閣圖案、衣著及姿態可斷定塑像年代為晚清。塑像端坐閣中,靜看外面紛繁的世界,表現出道教樂天超凡,追求仙界的教義及對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嚮往。該塑像華縣縣誌沒有記載,周圍山民中七八十歲的老人也只知洞內有一老爺像,卻不知其為坐化真身所塑,它與陝北志丹發現的真身泥塑當屬同一類型。
走出山門,極目遠眺,山路蜿蜒曲折,群山蒼翠盡收眼底,讓人不由發出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感慨。回頭仰望,道觀已為暮靄所籠罩,塑像所在的山洞已不知所在,而只有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人才能一睹坐化成仙者的風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