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區

玉泉區

玉泉區作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發祥地,文物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有著430多年的歷史。東與賽罕區毗鄰,西、南與土左旗接壤,北與回民區相鄰。現轄1鎮、8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50個行政村和 1個自治區級工業園區。轄區總面積25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38.3萬,其中蒙古族約3.4萬,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少數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區。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泉區
  • 行政區類別:區
  • 所屬地區呼和浩特市
  • 政府駐地:昭君路19號
  • 電話區號:0471
  • 郵政區碼:010000
  • 地理位置:呼和浩特市西南部
  • 面積:270平方公里
  • 人口:38.3萬人(2012年)
  • 方言:晉語、蒙語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召(伊克召)、小召(席力圖召)、五塔寺、清真大寺昭君墓
  • 機場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
  • 火車站呼和浩特站
  • 車牌代碼:蒙A
  • 行政區劃代碼:150104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水文,氣候,自然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教育事業,醫療事業,社會保障,名勝古蹟,玉泉公園,大召寺,蒙古風情園,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玉泉區境地處“要荒”,遠離京畿一千數百里,古為“并州徼外”地,葷粥所居。
戰國時隸屬趙雲中郡。秦因之。漢時建置名存實亡,由北魏統領。
南北朝時期為敕勒族屬地。隋代屬白道川。唐時入雲中都護府(後稱單于大都護府)。
宋代為遼國領地,屬西京道豐州(豐州城故址在呼和浩特市東郊)。北宋末,為金朝西京路的豐州富民縣所轄。
元代沿襲金制,仍隸屬豐州。明朝正德、嘉靖年間,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始有“土默川”之稱。玉泉區地區在土默川平原上。
玉泉區玉泉區
明隆慶五年(1571年),阿勒坦汗與明朝達成通貢互市協定,並被明廷封為“順義王”。翌年,他召集能工巧匠,在大青山之南的今玉泉區地界內,模仿元大都的格局,開始建設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城池。萬曆三年(1575年)城垣建成,蒙古語名庫庫和屯,含義為“青色的城”。同年明廷賜名“歸化城”。後毀於明末戰火。
清初又在廢墟上因陋就簡建成王府城市,周長1.2千米,垣高8米,只有南北兩座城門,康熙年間,又在東、南、西三面擴建外城。外城牆包原城的東南西三方。但東北和西北各露一小段未包住,新的城略呈“凸”字形。擴建增東、南、西、三門,每門都築有瓮城。原南門改建成城中心鼓樓。這座城仍坐落在今玉泉區的西北部大南街街道辦事處境內。乾隆初年,在歸化城東北建成“綏遠城”,俗稱“新城”。相應地,歸化城得“舊城”俗名,沿稱至今。
清代,呼和浩特地區設有三套行政機構。一為土默特左、右翼特別旗,建於清入關前的天聰年間(兩旗都統府均駐玉泉區境內)。一為歸化城廳,雍正元年(1723年)設,隸屬於山西朔平府;乾隆六年(1741年),置歸綏道(屬山西),廳改隸道轄。一為綏遠城將軍,始於乾隆四年(1739年);它管理滿洲駐軍和滿民事務,並節制上述的“旗”和“道”。區境由“旗”、“廳”共管,以民族分治;蒙民屬“旗”,漢民屬“廳”。
民國元年(1912年),改歸化城廳為歸化縣;民國二年綏遠城併入,改稱歸綏縣。區境內仍蒙漢分治,旗縣並存。民國三年(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脫離山西省。
1937年10月,日本軍入侵,玉泉區境由“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之巴彥塔拉盟的歸綏縣管轄。後設厚和豪特市,1938年8月1日改建成厚和特別市,繼改為厚和浩特市,區境始為市轄。
1945年日軍投降後,建歸綏市,今玉泉區屬之。境內有市的第二區、第三區和第一、第四兩區之部分。土默特特別旗仍存,境內因襲蒙漢分治。建國初沿用舊制。
1951年6月調整區劃,並改組區公所(市人民政府派出機關)為區人民政府。玉泉區境內有第三區大部和第二區之部分。
1954年2月結束了延續二百多年的民族分治局面,區境內的各族人民統一歸當地政府管理。1954年4月25日更市名為呼和浩特市。6月1日更改序數區名。第三區改稱玉泉區,這是玉泉名稱之始(第二區易名慶凱區,因“慶凱橋”得名。1956年撤慶凱區,其大部分劃入玉泉區)。
1966年更名為向陽區,1979年復稱玉泉區。
1999年7月,原郊區的西菜園、小黑河、桃花3個鄉劃入,成了擁有農村的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市區。

行政區劃

2012年末轄大南街、長和廊、小召前街、興隆巷、石羊橋東路、鄂爾多斯路、西菜園、昭君路8個街道,小黑河1個鎮,共9個鄉級政區;領導41個社區,54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

玉泉區位於東經111°67′,北緯40°75′。地處呼和浩特市的中部,市區的西南部。東與賽罕區相鄰,南和西與土默特左旗接壤,北與回民區毗連。

地形

玉泉區地處土默川平原,地貌類型較少,北部地質屬於洪積與沖積的山前傾斜平原,南部為大黑河沖積平原。總體地勢平坦,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高度北部地區約1050米,西南約1020米,平均海拔高度為1035米。

水文

地下水是城區的唯一水源。主要補給源是大青山山區降水入滲轉化的地下水,由哈拉沁溝和烏素圖溝兩個沖積扇徑流補給,形成自流盆地。潛水(即淺水層),埋深僅幾米,多已污染。深層承壓水埋深在60~125米之間,近年水位呈下降趨勢。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流有:大黑河,是黃河的支流,流經區境河道19.37千米。小黑河,是大黑河支流之一,境內河道長13.8千米。札達蓋河,俗稱牛橋河,源於大青山,注入小黑河,由回民區進入玉泉區。其上段為兩區的界河,下段流經西菜園街道辦事處和小黑河鎮,境內總長約5.4千米。除雨季發生洪水,平日流量很少;雖然河床60~80米寬,水面僅數米。石羊橋河,亦稱護城河,流經城區的東部。近年,上游已埋設管道改做潛流,至興隆巷街道辦事處的六中前街水流復出,河道寬7米,水量較豐沛,但含有企業廢水和生活污水。
玉泉區玉泉區

氣候

玉泉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北方乾燥炎熱型。冬季較長,約占半年,無霜期僅120多天。多年平均氣溫5—6℃。最冷是一月,平均氣溫約-13.2℃;最熱為七月,平均氣溫21.9℃。平均氣溫年較差35.1℃。極端最高氣溫37.8℃(1955年7月23日),最低為-34.5℃(1957年2月8日),最大冰凍深度為1.2米。冬季較冷,但有逐漸轉暖的趨勢。日溫差變化大,故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民諺。氣候乾燥少雨雪,年平均降水量約400毫米,雨水多集中在七、八月間。歷史上最高年降雨量900多毫米,最低年降雨量200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48.8毫米(1966年7月28日,五里營村)。風較多,全年靜風日100天左右。大風季節多在春季。全年主導風向是西北風,夏季多西南風和東北風。

自然資源

2013年,礦藏及其它自然資源境內已探明地層內有五六個薄煤層,埋藏較深,暫無開採價值。
野生動物有少量旱獺、野兔、田鼠、黃鼬、灰鼠、黃鼠、蜥蜴等;鳥類有麻雀、烏鴉、野雞、杜鵑、啄木鳥貓頭鷹、布穀鳥、翠鳥、蜂鳥、石雞、大雁、鵪鶉、畫眉、百靈鳥等,除麻雀、烏鴉外,其它鳥類數量都不多。
玉泉區玉泉區
野生植物有甘草、蒲公英、艾蒿、益母草、沙棘、枸杞、苜蓿、水昌蒲、蘆葦、車前子等數十種,產量都不大。山前的土地資源,分為6個等級。西菜園、昭君路兩個街道的大部分農田土地被評定為“一級地”,即“肥力較高的一類土壤”。光能資源豐富,日照充足,屬於全國的次高值區。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玉泉區人口總數38.3萬(含流動人口14.5萬),其中農村居住人口12.5萬(含流動人口7.6萬)。

民族

共有蒙、回、滿等36個少數民族,是一個以蒙古族為少數民族主體(蒙古族約有3.4萬人)、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

經濟

綜述

2016年,玉泉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27.96億元,同比增長7.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8.7億元,同比增長5.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6億元,同比增長13.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33.5億元,同比增長9.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892元,同比增長7.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453元,同比增長7.3%。

第一產業

2012年,玉泉區新增蔬菜保護地2100畝,達到2300畝。建成15個奶牛規模化養殖場,為奶牛散養向集中化養殖轉變奠定了基礎。總投資1億元的金盤養殖場實現運營。

第二產業

2012年,玉泉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1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2007年的31.5億元增加到65.4億元,實現翻番,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8.9 %。重點企業蒙昆菸草、金宇生物、阜豐科技、冀東水泥年產值較2007年分別增長了92.8%、28.1%、326.8%和82.5%,占工業總產值的85.3%,成為帶動全區工業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

第三產業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1億元,同比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76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549元,同比分別增長同比增長13.6%和14.1%。

交通

2012年,玉泉區已形成由準格爾運煤專線、G209國道、S102、S103省道等多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
鐵路準格爾運煤專線經過玉泉區東甲蘭村,境內全長12.4千米,設1個貨運站——東甲蘭站,通往烏蘭察布市。
繞城高速公路玉泉段全長9.6千米,雙向8車道,有G209國道1個出口。有S102省道過境,境內長6.3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S103省道過境,境內長11.3千米,雙向8車道。有縣道 3條,總長24.7千米;有鄉道4條總長40.4千米。
呼和浩特長途汽車南站設在玉泉區興隆巷街道辦事處,是呼和浩特地區公路客運的樞紐,2012年,日進出車輛276次,出入旅客0.82萬人次。

社會

教育事業

2007年至2012年,五年累計投入4.77億元,新建了六中、通順街國小等8所中國小教學樓,對三十七中、五塔東街國小等13所城區學校和十二中、西菜園國小等4所農區學校教學樓進行了加固,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城區學校基本實現了操場塑膠化。收購了原呼市傳媒學院和原工讀學校,協調一職舊校區劃歸玉泉區,新增校舍面積8.5萬平方米,新增學生座位5000個,極大地充實了玉泉區的教育資源。投資670萬元深入實施中國小信息化建設工程,城區中國小多媒體教學全面普及。公開招錄教師238名,師資隊伍進一步最佳化。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高考上線率連續五年增長11%以上。

醫療事業

2007年至2012年,累計投入2681萬元,新建改建2所衛生院、5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深入推進醫改各項工作,在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全面實行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以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3人、病床8張。

社會保障

2007年至2012年,城鎮新增就業2.7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2.1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8%以內。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為4000餘名農民工追討工資近1800萬元。2008年起,陸續為7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金1174萬元,為75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養老金1049萬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為3421名城鎮居民報銷醫療費1417萬元,將1430名“五七工”納入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雙擁優撫安置工作穩步開展,順利通過了自治區雙擁模範城“七連冠”的檢查驗收,安置退役士兵137人,發放撫恤補助慰問金1245萬元、義務兵優待金261萬元,並圓滿完成了徵兵任務,有力地促進了國防建設。

名勝古蹟

玉泉公園

玉泉公園,前身為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南茶坊馨芳園農貿市場,位於鄂爾多斯西街,觀音廟對面,占地面積5.8公頃。玉泉公園建於2006年9月22日。公園分前廣場、環塔廣場、留雲園、青山園、芳亭園五個功能區。最具特色的是位於公園中心的菩提塔,塔高86.8米,占地面積4303.36㎡。
五塔寺五塔寺

大召寺

大召寺,是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部的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屬於格魯派(黃教)。大召寺其中“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一座銀佛,又稱“銀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黃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區僅晚於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黃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區有大範圍的影響。
大召寺大召寺
大昭寺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於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創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

蒙古風情園

蒙古風情園,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昭君路3公里處,北靠大黑河,毗鄰昭君墓,東西向較長,南北向較短,地勢平坦,東側與209國道相鄰,交通便捷。蒙古風情園是集蒙古族歷史文化、軍事文化、宮廷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文化、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項目,景區建有可汗宮大酒店、蒙古大道、成吉思汗廣場、成吉思汗紀念堂、馬文化博物館、蒙古大汗營、蘇勒德吉格、騰格里敖包、賽馬場、人工湖、篝火台、遊客服務中心、購物中心、神舟航天台、奇石館、草原浩特、草原漁村等多個景點及功能區。
蒙古風情園蒙古風情園

城市榮譽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