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族

敕勒族

敕勒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在中國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之一。各類史書有時也稱之為“狄歷”、“赤勒”、“鐵勒”、“涉勒”、“高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敕勒族
  • 出現時間:魏晉南北朝時期
  • 類別:中國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
  • 別稱:“狄歷”、“赤勒”、“鐵勒”
簡介,族源,歷史,相關,

簡介

資治通鑑》卷101《晉紀》胡三省注曰:東晉哀帝興寧元年至二年(公元363~364年)“高車,即敕勒也,俗乘高輪車,故亦號高車部。李延壽曰:高車,蓋古赤狄之餘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高車丁零。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與柔然同,唯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由此可見,敕勒族的車輪子高大是為中原人和其他各族所熟知的。
敕勒族敕勒族

族源

敕勒族的族源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魏書·高車列傳》有“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雲其先匈奴之甥也”的記載。敕勒語略同於匈奴語,可以作為探究其族源的線索之一。另外,史學界也有把敕勒族與兩漢時期活動在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族聯繫起來進行考察的,從中亦可隱約察覺到他們之間風俗大體相同、語言基本相通的一些特徵。

歷史

敕勒族的部落較雜,而且還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增加和變化。其早期主要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後來又出現“泣伏利氏”等十二姓。部眾以“落”為單位,各個姓氏的部落有君長,但各部之間沒有統一指揮者。但“黨類同心”,寇抄時相隨而動。敕勒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影響較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北魏的交往。北魏先祖拓跋什翼犍建國二十六年(公元333年)冬,曾征討高車,“獲萬口,馬牛羊百餘萬頭”。可見敕勒族當時已經具備一定的畜牧經濟和軍事實力。至北魏拓跋什翼犍建國三十九年(公元376年),敕勒在陰山以北已經有很大影響,就連為躲避苻堅大軍進攻而“避於陰山之北”的拓跋鮮卑的主力,在高車的寇抄下也不得不遷回漠南。
北魏太祖拓跋珪統治時期,隨著對敕勒的征討,雙方力量的對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北魏道武帝天興二年(公元399年),北魏集中較多的兵力打擊高車,先後獲其牛、羊、馬等牲畜二百餘萬,人口十餘萬,車二十餘萬乘。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又將高車歸附於北魏的數十萬落“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具體範圍是“東至濡源,西暨五原、陰山,竟三千里”。這樣,北魏統治時期的北方各個軍鎮,以及今山西省西部、北部,內蒙古包頭及其以西地區,陰山南北,都有敕勒族往來活動。可見,古代史家和文學家把今內蒙古土默特地區稱之為敕勒川是很有道理的。敕勒族被遷到漠南以後,依靠這些地區良好的自然條件,發展畜牧業經濟。至北魏高宗時,敕勒族的社會生活進入比較繁榮時期,與北魏之間的關係甚為融洽。

相關

在談到敕勒族的歷史時,人們首先會想到那首保存在《樂府詩集》(卷86)的因敕勒人在當時的影響而產生的民歌《敕勒歌》。如今,隨著歷史的變遷,這裡的自然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人們仍然用“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形容和謳歌大草原,把人們帶入草原那詩一般的意境中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