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江引·農家苦

《玉江引·農家苦》是明代散曲家馮惟敏創作的一首散曲。曲的前四句寫水災倒了房屋,沖了田園;五至八句寫水災連風災又連旱災,農家無生路;九至十二句寫鄰居一樣苦,今年比往年更苦;最後三句感嘆農民無吃無穿,“不由人不叫苦”。全曲以白描手法,寫出了天災的嚴重情況,又從吃穿住三個方面寫農民沒有一點生路,語言淺近,記述具體,真摯感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玉江引·農家苦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馮惟敏
  • 作品出處:《海浮山堂詞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玉江引·農家苦
倒了房宅,堪憐生計蹙。沖了田園,難將雙手扤。陸地水平鋪,秋禾風亂舞。水旱相仍,農家何日足?牆壁通連,窮年何處補?往常時不似今番苦,萬事由天做。又無餬口糧,那有遮身布,幾樁兒不由人不叫苦!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玉江引:曲牌名。屬南曲。
2.堪:足以,實在。生計蹙(cù):生活艱難,無法維持。蹙,緊迫,困窘。
3.杌(wù):動。
4.水平鋪:水災為患。
5.秋禾:秋收。風亂舞:指風災。
6.相仍:相連。
7.牆壁通連:指牆壁破洞與鄰居相連。
8.窮年:災年。
9.今番:這次。
10.做:臨朐方言讀作“zù”,正好與前後韻腳相葉。

白話譯文

倒了房屋,生活困迫實在可憐。大水沖了田園,兩手困難得沒辦法動。陸地上水災為患,秋收時又遇風災。水災連線旱災,農家哪一天有活路?牆壁破洞與鄰居相連,災年哪有能力修補?往常的災情不像這次苦,萬事由天做。又無餬口的糧,哪有遮身的布,這幾樁事不由人不叫苦!

創作背景

此曲是馮惟敏廣為傳誦的一首小令,也是海浮曲中最能反映現實民生的篇什之一。具體作於何時,已難確知,據清代臨朐人張敦仁的《臨朐編年錄》記載,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大水,彌河漲溢,漂沒牆屋”。彌河是臨朐境內較大的一條河流,正好流經馮惟敏的家鄉冶源,可知此曲所寫即此年的情景。當時馮惟敏正在鎮江任府學教授,或許是他在得知家鄉情況後寫下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曲描寫了天災對百姓生活的影響,以白描手法勾畫出農村遭遇水災房屋坍塌、田園沖毀,以致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
開篇“倒了房宅”,可知水災之大,使百姓只好流離失所;而大水又“沖了田園”,連賴以謀生的莊稼也不復存在了,這兩種最基本的生活和生產資料的喪失,使災民無處安身,也無田可種。接下來繼續寫災後的慘狀,“陸地水平鋪,秋禾風亂舞”,本年的收成又泡湯了。想想水旱相繼,百姓的日子什麼時候不知何時才能富足。大水過後的殘牆敗屋,也不知怎么才能修補。作者此時已完全站在鄉親百姓的立場上,把災後百姓的困苦心境刻畫得非常真實。“往常時不似今番苦”,一句話含蘊豐富:平常沒有天災時日子也不好過,如今卻是難上加難。作者沒有明言“往常時”的“苦”,但不難猜到——那是“人禍”,即官府的百計誅求。而如今,則是人禍加天災,百姓生計無疑是雪上加霜。只能是食不果腹(“無餬口糧”),衣不蔽體(無“遮身布”),這樣的生活由不得不叫苦。
這首曲子寫民生之艱,直抒胸臆,一氣貫通,略無隱諱,用語則十分本色,句句用韻。然當時論者,如王驥德認為海浮等人“直是粗豪,遠非本色”(《曲律》),王世貞也認為“本色過多,北音太繁”(《曲藻》),以南曲衡北曲,均非海浮知音。

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這支小曲以極樸素的民間口語,富有特徵的典型形象,描繪了一幅農村水災圖。在“千弦只是一聲,千語只是一意,左右離不開男女的戀情,而他們的歌聲又往往是那樣的凡庸和陳舊”(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的文風中,作者繼承和發揚了詩騷、樂府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將農家生活、人民疾苦納入散曲之中,一新天下人的耳目,難怪明代後七子的領袖王世貞讚揚他說:“近時馮通判惟敏,獨為傑出”(《曲藻》)了。(《元明清散曲三百首》)

作者簡介

馮惟敏(1511~約1580),明散曲家。字汝行,號海浮,山東臨朐人。嘉靖十六年(1537)舉人,官至保定府通判。其散曲風格爽朗,題材亦較廣泛。部分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民生疾苦,對封建官僚的貪婪橫暴有所諷刺。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山堂輯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