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水坪遺址

玉水坪遺址

玉水坪遺址,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鎮玉水坪村,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

玉水坪遺址龍穴岩坐北面南,東、北兩面有小山,正南面和西面為通甸河,通甸鎮至河西鄉的公路從龍穴岩下通過,現龍穴岩上從東至西分布有五個較大的洞穴,民間傳說為“龍穴”,洞穴皆為碳酸鈣石灰石溶洞。該遺址上層堆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下層堆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下層年代範圍為距今3~1.5萬年。玉水坪遺址出土陶片,裝飾有網紋、曲線紋,器壁厚薄不均,火候較低,可辨認的器物有罐等。石器質地為礫石,有石斧、石錛、月牙形石刀等器物,磨製得比較光滑。遺址中比較突出的遺物是有孔骨針和有孔獐牙。骨針磨製精細,有一圓形穿孔。有孔獐牙為7枚。玉水坪遺址的發現使怒江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至少向前推進了1萬年。它不僅是怒江州境內唯一的舊石器遺址,而且是雲南舊石器時代晚期最重要的遺址之一,是研究雲南地區與華北地區石器工業關係,以及與周鄰舊石器文化之間聯繫的重要材料。

2013年3月5日,玉水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水坪遺址
  • 地理位置: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鎮通玉水坪村
  • 所處時代: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416-1-416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76年,玉水坪村村民為了加固通甸河河堤,在龍穴岩上炸山取石時,洞口被炸開,遺址暴露,發現大量動物骨骼堆積。
玉水坪遺址
玉水坪遺址
1984年,蘭坪縣文物普查隊對玉水坪遺址進行了調查,採集到1件石斧、兩件石錛、7棵骨針及一些陶片和動物化石。
2001年,蘭坪縣文管所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德聰一行三人的指導下,發現並採集到幾件舊石器。
2005年,雲南省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在有效發掘面積33平方米的範圍內出土石器1000件,骨器5000多件及部分動物化石。
玉水坪遺址
玉水坪洞口

遺址特點

玉水坪遺址位於蘭坪縣通甸鎮通甸街西北約4千米,下甸村以南2千米,與維蘭公路直線距離約10米。龍穴岩坐北面南,東、北兩面有小山,正南面和西面為通甸河,通甸鎮至河西鄉的公路從龍穴岩下通過,現龍穴岩上從東至西分布有五個較大的洞穴,民間傳說為“龍穴”,洞穴皆為碳酸鈣石灰石溶洞。該遺址上層堆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下層堆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下層年代範圍為距今3~1.5萬年。
玉坪水遺址為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遺址,生活在這一時期的人們主要從事狩獵經濟活動,能夠用火來燒烤食物,會縫製衣服,用動物的牙齒製作裝飾品,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審美觀念。

文物遺存

綜述
玉水坪遺址出土陶片,裝飾有網紋、曲線紋,器壁厚薄不均,火候較低,可辨認的器物有罐等。石器質地為礫石,有石斧、石錛、月牙形石刀等器物,磨製得比較光滑。遺址中比較突出的遺物是有孔骨針和有孔獐牙。骨針磨製精細,有一圓形穿孔。有孔獐牙為7枚。
石器
玉水坪遺址出土石器總計1000件。石器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石錘、鑽器、雕刻器、鏟形器等。剝片方法以錘擊法為主,兼用砸擊法,有修理台面技術。石器加工較塘子溝稍精細,採用復向加工。另還在遺址上採集到幾件磨製石斧和錛。
玉水坪遺址
出土石器
骨器
發掘出土骨器總計約5000餘件。骨器有錐、鏟、刀、尖狀器等。其中以骨錐最多,骨鏟次之。骨器多用動物的長骨碎片為原料,加以打擊修整成型。骨器加工多用打、刮、削、磨,其中刮削技術使用最多。角器較少,只幾件骨鏟,均用動物角碎片加以修整、刮磨而成。
哺乳動物化化石
玉水坪的哺乳動物化石經初步鑑定,共7科8屬12種。均為中國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常見的種類,多為東洋界動物的典型屬種。動物群中野兔、黑熊、犀牛、梅花鹿、水鹿、水牛、大額牛等是更新世晚期。

研究價值

玉水坪遺址的發現使怒江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至少向前推進了1萬年。它不僅是怒江州境內唯一的舊石器遺址,而且是雲南舊石器時代晚期最重要的遺址之一,是研究雲南地區與華北地區石器工業關係,以及與周鄰舊石器文化之間聯繫的重要材料。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玉水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玉水坪遺址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鎮玉水坪村。
玉水坪

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玉水坪遺址,路程約41.1千米,用時約48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