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山歌

玉林山歌

廣西壯歌素負盛名,有歌海之稱。傳統上廣西壯族男女老少皆能出口成歌,在玉林的不少漢族人也像壯族人一樣喜唱山歌 ,民間山歌到如今在一些地方民間仍廣泛流傳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林山歌
  • 性質:廣西壯歌
  • 結構形式:一般為七言四句
  • 榮譽:列入了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結構形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劉三姐是壯族人所奉的歌仙 、歌祖 ,在玉林市玉州 、北流、陸川交匯處的水月岩附近就有一個劉仙洞,傳說是劉三姐化石顯聖的地方,故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一日,玉州、北流、陸川三處地方的不少民眾都聚集到水月岩附近的塘岸村祭祀劉三姐 ,以歌談情、以歌會友 ,以歌為樂,成為這裡一個傳統的節日“歌圩”。這種情況表明 ,漢人在不斷南遷的過程中 ,帶來了中原先進文化在全面、多層次影響著原居住地先民的同時,原居住地先民的文化在不同程度地也影響著南遷的漢人,形成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因此,玉林“歌圩”的形成正是壯漢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大到國家政治,小到生活瑣事,都是玉林山歌歌唱的題材。

結構形式

一般為七言四句(也有首句三字引起的),二、四兩句押平聲韻。語言措辭隨便,多用民間口語。藝術風格:廣泛運用賦、比、興手法,常夾用雙關隱語(如諧音、反話等)。演唱方式:獨唱、齊唱、亦可盤歌對唱。每首最後一句的後三言則須有人和唱,俗稱“幫聲”。

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玉林山歌”就列入了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曾經做為玉林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山歌,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卻面臨“叫好不叫座”的慘澹境地。為了讓“玉林山歌”延續下去,民間有識之士出錢出力共同為傳承山歌做出貢獻。“關注玉林民間文藝團隊”就是其中的一個民間團體,他們的組織全部由退休老師、企業家、文藝愛好者組成,不但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了三屆“三月三山歌會”,還編輯出版一本關於玉林山歌的歌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