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木耳栽培管理技術規程》是2020年11月13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木耳栽培管理技術規程
- 外文名: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White Auricularia
- 標準編號:T/FSSJ DB21—2020
- 發布日期:2019年07月05日
- 實施日期:2020年11月13日
起草人,起草單位,適用範圍,主要內容,
起草人
鄒存兵、朱薇薇、張忠偉、李楊、柴林山、徐沖。
起草單位
遼寧三友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遼寧省微生物科學研究院、撫順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玉木耳栽培的術語和定義、場地、品種、栽培管理、晾曬、病蟲害防治及菌糠處理。 本標準適用於玉木耳(White Auricularia)的栽培生產。
主要內容
3.1
玉木耳 White Auricularia
玉木耳為毛木耳白色變異菌株。
3.2
地擺栽培
將木耳菌棒(袋)直接擺放到地面上進行出耳的栽培方法。
3.3
吊袋栽培
將木耳菌棒(袋)懸掛在菇棚(房)或可控氣候設施內進行出耳的栽培方法。
3.4
菌糠
菌糠指食用菌代料栽培,子實體採收後剩餘的培養基廢料。
4 場地
4.1 基本要求
地勢平坦,通風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周圍無工礦企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堆放和填埋場、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危險廢棄物堆放和填埋場等。
4.2 地擺場地
平整制畦,畦高 10~15 cm ,畦寬 120~150 cm,工作道寬30~50 cm,畦床均勻鋪撒生石灰後鋪黑色地膜。
畦床中間安裝給水管及微噴設備,微噴頭距離畦床高度40~50 cm,間距150~200 cm。
4.3 吊袋場地
吊袋菇棚(房),南北走向,棚寬6~12 m,長30~60 m或根據場地實際情況調整,中心點高度≥3.5 m,棚肩高度≥2.5 m。棚內搭設吊架(桿、線)用於吊袋,棚外覆蓋遮陽網。暖棚建設應符合 NY/T 3024 要求。
菇棚(房)中間安裝給水管及微噴設備,微噴頭間距150~200 cm。
5 品種
中溫、廣溫型品種,子實體形成溫度16~30 ℃,與栽培季節相適,推薦3~9 月份進場出耳。
6 栽培管理
6.1 培養
已長滿菌絲的菌棒運輸至出菇場地,垛式或直立密集擺放。覆蓋草簾(氈布)保持通風良好,溫度18~26 ℃,濕度50%~70%,避光培養至菌絲潔白緻密、無袋料剝離。
6.2 刺孔
“一”字型或“Y”字型刺孔,每棒刺孔180~220個,孔徑4~6 mm,孔深8~10 mm,沿菌棒均勻分布。
刺孔前及刺孔過程應使用75%酒精定期對刺孔設備消毒,及時清運已刺孔菌棒避免交叉污染。
6.3 催耳
刺孔後菌棒 “#”字型擺垛,菌棒間距2~4 cm,每垛3~4 棒菌棒,垛高3~4 層,垛間距10 cm。
覆蓋草簾(氈布)保持通風良好,溫度16~22 ℃,濕度65%~85%,避光催耳5~7 d至孔眼完全被白色菌絲覆蓋或出現原基。
6.4 排場(吊袋)
6.4.1 排場
地擺栽培菌棒分畦,直立擺放在畦床地膜上,棒間距10~15 cm,每平方米放置菌棒25~36 棒。
6.4.2 吊袋
吊袋栽培,每串吊線(繩)掛菌棒6~ 8 棒,棒間距10~15 cm,串間距25~30 cm,每平方米吊袋54~72 棒。
6.5 出耳
採用間歇性噴水、乾濕交替的出耳管理方式。陰雨天氣減少或停止噴水,3d及以上持續陰雨天氣應使用塑膠膜遮蓋菌棒,保持排水良好。
6.5.1 分化期
保持空氣濕度80%~90%,溫度16~24 ℃,保持原基濕潤,避免大量噴水使菌棒積水流耳。
管理至木耳原基3~5 mm,耳片分化。
6.5.2 伸展期
乾濕交替管理,噴水至耳片舒展後停止,皺縮後再次噴水,日間噴水時氣溫低於25℃。
重複管理直至採收。
6.6 採收
耳片伸展至4~6 cm時及時採收。採收時用手握住耳片貼基部擰下,避免帶出基質,采大留小。
潮次採收結束後停止澆水,恢復菌絲生長6~10 d,袋料貼緊進入下潮次管理。
7 晾曬
使用紗網曬床,曬床距離地面高度宜高於60 cm。
採收後曬耳厚度10~15 cm,表層玉木耳皺縮後翻動,上下層耳片顛倒晾曬至乾燥。
避免雨淋及蟲蝕,曬乾後及時入庫存貯。
8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採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符合NY/T 2375 的規定進行防控。
9 菌糠處理
栽培結束後及時將菌棒集中,進行袋料分離,統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