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窯被收藏界視為珍品,在中國紫砂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文人紫砂至梅調鼎時代已達巔峰。紫砂界曾有這樣的評價:“千年紫砂,綿延至今;雅俗共賞,文化先行; 前有陳曼生,後有梅調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成窯
- 類型:紫砂
- 地點:寧波慈城林家院內(原址)
- 時間:清同治光緒年間
歷史沿革
創始人梅調鼎(1839-1906)為晚清書法名家、浙東書風開創者,被譽為“清代王羲之”,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評價:“說到他的作品價值,不但當時沒有人能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間也沒有這樣高逸的作品。”民國版《赧翁集錦》,同鄉國學教育家馮君木序曰:赧翁姓梅氏,諱調鼎,字友竹。先世自鎮海遷慈谿,遂為慈谿人。翁生清道光十九年,幼凝神絕慮,究心八法,有天授焉。稍長,即補博士弟子員,會督學使者案臨,以書法不中程,見黜,不得與省試。曰:‘是尚可以屈我志耶!’遂終身不謀仕進。翁於古人書無所不學,少日致力二王,中年以往,參酌南北,歸於恬適。晚年益渾渾有拙,致入化境矣。當謂:用筆之妙,舍能圓能斷外,無他道也。一時稱為造微之論。性孤僻,遇達官鉅公,避之惟恐凂。有丐其書者,恆不得,或反從野老蕪豎得之。獨與縣人徐南暉(杲),王緩雲(定祥)、王瑤尊(家振)、胡茝莊(炳藻)、何條卿(其枚)最善。翁歿後,條卿至欲為筆冢而未果,亦可見遺蹟之足貴已。翁卒於光緒三十二年,年六十七。其書品乃風行於海內,書家至謂:三百年來所無抑。翁非僅以書法擅長也,人品卓然,逸民之列。其讀經亦精審絕倫,凡六經之奇詞奧句,經翁曼聲諷誦,怡然理順。翁又能詩,喜為賢直朴塞之言。此其餘事,乃見掩於書名,不著也。翁卒後,吾縣人能書者,率宗法之,類有以取名於當世。其後三十八年,孝豐、李光業集翁真跡為之匯影,而縣人秦潤卿、徐文卿、翁外孫洪承祓、鄞趙叔孺、朱積綱、徐潤生力贊之,亦以見德之終不孤也。釋文:梅調鼎,字友竹,晚號赧翁。先祖自鎮海遷至慈谿,赧翁遂成慈谿人。翁生於清道光十九年,少時凝神善思,心研諸藝,似有天授。青年時,被補錄博士弟子員,後鄉試於督學使者,以書法不規見黜而不得參與省試,翁遂言:“這委屈我的志向啊!”於是終生不謀官途。翁於古人書法無所不學,少時致力於二王,中年以後參研南北書風,終歸恬適,晚年書風渾然見拙,致入化境,可謂用筆之妙,能圓能斷,圓斷結合,別無他道,堪稱書法達到精微之章法。翁本性孤僻,遇達官鉅公懇求,避之不見,若有登門乞其書畫者,從不贈與,而一些僧道寒士卻往往能得其墨跡。翁獨與同縣人氏徐南暉(杲),王緩雲(定祥)、王瑤尊(家振)、胡茝莊(炳藻)、何條卿(其枚)最交善,離世後,生前好友何條卿欲為其建“筆冢”,但未建成,可見翁之遺蹟是多么彌足珍貴。翁卒於光緒三十二年,享年六十七歲,其書法作品乃風靡海內,書家稱:三百年來無人可超越。翁不僅擅長書法,人品也卓然可頌,當屬節行超逸之士,研讀經論精審絕倫,凡聖人六經中的奇詞奧句,經翁舒緩諷誦,意則怡然理順。翁又能詩,詩句喜用賢直朴塞之詞,然作詩乃其業餘之好,詩名被其書名所掩蓋,並不著稱於世。翁卒後,我縣能善書法者,皆宗其章法,以在當時獲取名聲。其後三十八年間,孝豐、李光業收集翁之真跡影印成冊,同縣人秦潤卿、徐文卿、翁之外甥洪承祓、鄞縣趙叔孺、朱積綱、徐潤生都讚賞有加,足見翁之品德延綿不孤。
余於文人紫砂古器的收藏、研究有痴多年,與玉成窯更是宿緣甚深,每每上手必崇之敬之賞之嘆之,也每每感動不已乃至唏噓。不敢謂無心得,亦深感有不足,故不敢多言,略撰小文,實屬拋磚,若能聯絡同好,為文人紫砂盡力,乃使光大,則吾之願耶!亦吾之幸耶!(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