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玉山道中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薩都剌
- 作品出處:《雁門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玉山道中1
積雨千峰霽2,溪流兩岸平。
野花多映水,山鳥自呼名。
人語隨鄉變,官船帶月行。
江南數千里,無處不關情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2.霽(jì):雨後轉晴。
3.關情:牽動情懷。
白話譯文
雨過天清群山秀朗,溪流兩岸坦坦平平。
岸邊野花映入溪水,山中飛鳥自相呼名。
人們的語言隨鄉土改變,官家渡船帶著月色航行。
走遍江南幾千里,沒有一處不牽動我的心。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至元三年(1337)前後,當時薩都剌任福建閩海道廉訪司知事,至元三年八月遷為燕南河北道廉訪司經歷。在這兩三年中,他數次入閩、出閩,由北而南,又由南而北,寫了大量的紀游寫景詩。這首《玉山道中》也是在旅途中寫就。薩都剌乘舟經過玉山,感嘆於一路所見之景,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首聯描寫了一派夏日雨後天晴的景象。雨停了,仰望高山,只見陽光從峰巒間透射出來,空氣清新,令人心神俱爽。再看山腳下,只見山澗小溪因匯集雨水而變成了小洪流,洶湧地流淌。從這些描寫可以猜出,剛才下的應該是一場急驟的大雨。
頷聯描寫了河岸邊的野花和山裡的小鳥。“山鳥自呼名”一句,也可以理解為山鳥的鳴叫聲猶如相互呼喚。無論哪一種解釋,這句詩都顯得頗有新意,賦予了小鳥擬人化的人格和靈性,天真俏皮,有一種野趣天成的新奇想像。
描述完青山、溪水、野花、山鳥,作者的視角開始轉到景中人的身上。一路上,鄉人的語音隨著地域的變化而逐漸變化,作者身為一個北方人,對於南方方言本來就感到陌生和新奇,而福建、江西、浙江這一大片地區,有數十種不同的方言口音,有些地方甚至每村每莊都有不一樣的方言。這句“人語隨鄉變”可以說很貼切地寫出了本地風情。“帶月行”這種說法也別開生面:船隻緩緩前行,總是看到月亮高懸在頭頂上的夜空中,或者倒映在前面的江面上。作為現代人,我們知道這是因為月亮其實離人間非常遙遠,船隻的移動不足以使人感受到與月亮之間距離的變化。而在薩都剌筆下,月亮卻像別有情懷,雖然不能像山鳥一樣啾啾鳴叫,卻默默地、不即不離地隨著官船前行。這又是擬人化的手法和帶著誇張的想像。在這幽美夜景的感染下,也許作者更願意相信,野花、山鳥、月亮都跟人一樣有情。
在江南數以千里的廣闊地域上,千山萬水,種種景物,沒有一處不是清新美麗,引人入勝,可以發自內心地去喜愛。在這首詩中,從大雨寫到天晴,從山峰寫到山澗,又從野花寫到山鳥,從鄉人寫到詩人自己,再從晴天寫到月夜,既有景物的細緻描寫,又有因為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同景色,還有人的因素,把這些一一地點數一遍之後,作者水到渠成地表明自己的感受,“無處不關情”,無論是人是景還是物,都是他心目中所惦記、喜愛的。雖然江南不是他的故鄉,他也曾為年輕時流落江南經商而感嘆憂傷過,但是此時他遊歷山水,面對自然美景,及時地捕捉到這些普通事物中蘊藏的詩情畫意,激發了他熱愛山水、賞玩不盡的愉悅心情。
《玉山道中》是一首紀景詩,也可以說是山水詩。它先寫景,由景引出詩人之情,情寓於景,景帶出情,透過詩中所描摹的畫面,可以領悟到詩人的心志,同時不由自主地受到作者的感染。薩都剌寫山水風景的詩歌擅長白描,他所選取的景物都具有典型性,寫景自然而不做作,充滿野趣。這首詩被前人拿來與唐代王維等人的寫景詩相比較。薩都剌在詩中使用一氣連貫的景物排比,雨後山峰、溪流、野花、山鳥、人語、月色等等,節奏明快,意境清新,想像豐富,詞句洗鍊生動,通過前面的大段鋪陳,最後兩句水到渠成地揭出詩的主題,即作者對江南山水的熱愛之情。詩中花鳥活潑,人語歡笑,月亮含情,一片生機勃勃,連貫生動、有聲有色的描繪,融情於景,流露出作者對江南山河由衷的讚美、嚮往和熱愛。
名家點評
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周雙利:詩中描寫了一連串的玉山道中景色:積雨後的山峰,與兩平齊的溪流,野花山鳥,隨著鄉音的倏變,官船在月光下行進。這優美的山景,激發了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到了這時,詩人才說:“江南數千里,無處不關情。”這“情”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是情由境出的另一種典型,即實境描寫的結尾之處,自然而然地導出情感的結論,由於境與情的和諧一致,也使人產生情真意切之感。(《中國文學史知識叢書 薩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