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上帝啟聖錄

玄天上帝啟聖錄

玄天上帝駕前,點三柱香,虔誠拜三次,呈報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址、祈求心愿。玄天上帝慈悲,許其所求所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玄天上帝啟聖錄
  • 簡稱:《啟聖錄》
  • 誕生武當山
  • 時間:元代中期
基本信息,簡介,發展歷程,舉例,參考文獻,

基本信息

元代中期,道教曾刊行諸多經書,其中一部是在武當山誕生的《玄天上帝啟聖錄》(簡稱《啟聖錄》)。該書的出現,使道教教義中玄帝崇奉的理念趨於完善,為元代新武當道教本山派的誕生與成熟奠定了基礎,同時又為明代永樂年間武當宮觀的大興埋下了伏筆。本文擬從文獻學的角度出發,對該書進行討論。

簡介

玄天上帝啟聖錄》八卷,原書未題作者及修書年代。後世各類文獻對此說法不一。朱士嘉《中國叢書綜錄》稱此書為宋人所著。任繼愈《道藏提要》認為“書中按語引用劉道明之《武當總真集》,則是書纂集當在元末明初”。《啟聖錄》究竟成書於何時,現讓我們從著作本身尋求答案。在《啟聖錄》卷一“紫霄圓道”段落中,曾記述太和山紫霄岩為玄帝“成道之所,今天一真慶宮是也”。所以,其成書年代在天一真慶宮建成之後。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天一真慶宮始建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以“太和紫霄”名之,後改為“天一真慶宮”。皇慶二年(1313年),仁宗賜宮額曰“天一真慶萬壽宮”。延祐元年(1314年)冬十月,加賜宮額曰“大天一真慶萬壽宮”。

發展歷程

那么,《啟聖錄》中的“今天一真慶宮”究竟指的是“天一真慶宮”呢,還是“天一真慶萬壽宮”,或者是“大天一真慶萬壽宮”?該問題在另外一個地方找到了答案——在卷一“悟杵成針”段落中,引用了“雲麓仙人”的這樣一首詩:“淬礪功多粗者精,聖師邀請上天京。我心匪石堅於石,小器成而大道成”。此詩即《武當紀勝集》中的《磨針澗》一詩。由此可知,《啟聖錄》的成書時間晚於《紀勝集》,而《紀勝集》成書時間在皇慶二年(1313年)至延祐元年(1314年)間,所以,《啟聖錄》的成書時間應在1314年以後。那么,《啟聖錄》為什麼不稱“大天一真慶萬壽宮”而直呼“天一真慶宮”呢?這是因為在《啟聖錄》卷一《玉陛朝參》和《真慶仙都》中,兩次提到玄帝飛升成仙后的住所為“天一真慶宮”,因此,武當山今天的天一真慶宮,其名稱應與玄帝的住所保持一致。關於《啟聖錄》成書時間的下限,本人認為在1336年以前。其理由有二:一是因天一真慶宮在元末“大都毀於兵火”①,但在《啟聖錄》中敘述“今天一真慶宮”時,作者的口氣頗帶幾分自豪,自然指的不是毀於兵火的天一真慶宮,所以,《啟聖錄》成書時間應在元代中期。二是因元代中期武當道主持張守清在山任職其間,曾和其弟子編繪刊印《啟聖嘉慶圖》三卷。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經考證後認為,《啟聖錄》“是《啟聖嘉慶圖》的姊妹篇”,也就是說,《啟聖錄》成書於張守清時代(1284-1336年)。綜上所述,《啟聖錄》成書時間應為延祐元年(1314年)至後至元二年(1336年)。
關於《玄天上帝啟聖錄》的作者,本人提出以下意見:(一)卷一內容為武當道士撰寫。在《啟聖錄》問世以前,劉道明所撰《武當福地總真集·玄帝傳記》中,曾以2800餘字的篇幅講述玄帝的傳說。《啟聖錄》卷一的內容,與劉道明撰述的內容有因果關係:前者是簡單敘述,後者是詳細描寫。因《總真集》的作者劉道明為武當本山道人,在《啟聖錄》按語中,曾引用劉道明之《武當總真集》,所以,《啟聖錄》在武當山完成撰寫的可能性最大。又因《啟聖錄》中關於玄武傳記的敘述,一直有武當山的峰岩澗壑、潭泉溪池和宮觀祠廟緊隨其伴。如九渡澗、磨針澗、天一真慶宮、紫霄峰等等。例如在《童真內煉》段落中敘述“今天一真慶宮嘉慶閣下有黑虎岩”,對地形之熟悉絕非山外人所能。又如在《紫霄圓道》段中有詩一首:“吾山不及諸山富,諸山不及吾山清。吾山冬寒而不寒,(吾山)夏熱而不熱……七十二峰接天際,二十四澗水長鳴……”,作者儼然以“吾山”為榮, 自然應當是本山道人。(二)卷二至卷八當引自各地道觀文獻。卷二至卷八所講述的內容是出之各地的玄帝靈應故事。如《淨巾結緣》出自西京,《寶運重新》出自淮東,《瓢傾三萬》出自徐州等等。這些出自於不同地區的不同玄帝靈應故事,顯然是從各地宮觀文獻中選錄而來。綜上所述,《啟聖錄》應為各地宮觀道士的集體智慧之結晶,其主要編纂者為武當山道人。  《啟聖錄》八卷共六萬餘字,每卷之中又分若干單元段落,每單元段落皆用四字標題為頭,如“王宮誕聖”、“辭親慕道”、“折梅寄榔”、“白日上升”等等。全書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內容即卷一所撰寫的內容,雖其在全書中所占比例較小(約8000餘字),但卻是《啟聖錄》之核心內容。元以後武當道的教理和元、明、清三代武當宮觀的整體建築布局,都與該部分的內容有直接聯繫。該部分用三十一個互有銜接關係的段落,詳細敘述了武當道崇奉之神——玄武大帝的神話傳說:玄帝乃太陽之精,托胎於靜樂國王善勝皇后,十五歲時受聖祖紫元君點化,辭別父母,入太和山修煉。四十二年後,於九月九日飛升成仙,被上帝冊封為太玄元帥,領元和遷校府公事。後被派至下界降妖祛魔。玄武升真後,謂此山非玄武不足以當之,故將太和山更名為武當山……第二部分的內容即卷二至卷八所撰寫的內容,其標題下的段落相互獨立,均敘唐宋時代玄武靈應故事。如“歸天降日”一段講述唐朝武則天玄武下界寄胎擒斬妖邪;“宮殿金裙”一段講述宋代至和年間,玄武現足降靈等等。
《啟聖錄》問世後刊刻情況不詳。明正統年間修《道藏》,《啟聖錄》收入洞神部紀傳類。朱越利先生認為“本書鮮見與其他版本” ②。今有文物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道藏》,將《啟聖錄》收入其中。  《啟聖錄》初看只是一種普通的道書,但它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卻遠遠超過其內容本身。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啟聖錄》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第一,《啟聖錄》的問世加強了皇室及民間對玄武的尊崇。由於《啟聖錄》的問世,使玄帝的生平事跡得以具體化,使玄帝的形象得以人格化,所以,元、明歷朝皇帝對玄武帝的崇拜有增無減。皇慶年間,由於仁宗的生日與玄武的誕辰同為一日,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武當山的各大宮觀,均成為皇室“告天祝壽”的場所。延祐元年(1314年),加封玄帝為“啟元隆慶天君明真大帝”。明朝開國後,太祖朱元璋即在南京雞鳴山建廟供奉玄武。成祖朱棣因崛起於北方,故在發動“靖難之役”時和入繼大統後,一直宣揚北方玄武顯靈神佑,玄武帝“幾乎成為僅次於三清、玉皇的大神” ③。與此同時,隨著《啟聖錄》的問世,玄武大帝在百姓的眼裡,不僅是一位敬而遠之的神,而且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因為他潛心修煉,最後得道成仙,玄武帝和百姓之間的距離由此拉近,各地善男信女祭祀玄帝的朝山敬香活動日益發展,逐漸成為全國性的道教尊神信仰民俗。每年的農曆三月三玄帝誕辰和九月九玄帝飛升日,全國各地香客涌往武當,“趨謁而徼福者,莫不並肩接踵無數,百里歡呼而至奮” ④。  第二,《啟聖錄》的問世使道教教義中關於玄帝崇奉的理念成熟化。在道教教義中,神仙理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玄武被引進道教之初,玄武神只是眾多不起眼的神仙中的一個。《啟聖錄》的問世,將玄帝從其他眾多的神仙群體中單獨抽出,形成一個新的玄帝崇奉的理念。這一理念的形成,得益於皇室和民間對玄武的尊崇度的加深,又反過來推動了皇室和民間對玄武的尊崇。而這些不斷加劇的尊崇,又使元、明時期的道教得以長足發展。其中收益最大的是武當道,因武當山是玄武修煉之地和得道成仙之所,所以,在武當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都自始至終圍繞玄武大帝的英名來作文章。《啟聖錄》的問世,使得武當道“玄帝崇奉”的本山特色得以形成。從元代初期開始,經過魯大宥、葉雲萊、劉道明張道貴、張守清等一批道士的苦心經營,到《啟聖錄》問世時,武當道已發展成為具有“門徒多達四千人”、“養眾萬指” ⑤的規模。與此同時,武當道主持張守清被仁宗皇帝下旨宣授為“體顯妙應太和真人”。⑥一個以武當山為本山,以崇奉皇帝為主要特徵,以清微道法為主,兼容其他派別的新武當派得以誕生。武當道自此“十方昄響,四海流傳” ⑦。  第三,《啟聖錄》為武當山古建築群的布局提供了整體構思。武當山之所以很早就成為隱士和道人活動的場所,是因為它的風景秀麗且深邃幽靜,素享“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之美譽。而《啟聖錄》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把充滿懸念的玄武修煉的傳說和秀麗天成的自然景觀巧妙地結合起來。武當山道教建築始建於唐代,到元代中期時,營建規模開始擴大,明永樂年間達到高潮。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進,臨山督工大規模營建武當宮觀。動用國庫大量銀糧,徵召軍民三十餘萬,歷時十一年,在武當山的峰岩澗谷之上,潭泉溪池之旁,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八宮、二觀、三十六庵、七十二廟、三十九橋樑、十二亭台等建築群落,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的玄妙壯觀景象。而這一龐大的建築群落的整體布局,則是圍繞玄帝在武當山修煉的傳說來構思的。

舉例

現試舉數例,說明玄帝傳說與宮觀建築間的因果關係:
靜樂宮:玄帝原為靜樂國太子。  紫霄宮:聖祖紫元君指點太子入武當山“擇眾峰之中沖高紫霄者居之”。  太子岩:太子初入山修道之所。  磨針澗:太子修煉未果,欲下山,遇老媼操鐵杵在石上磨針處。  榔梅祠:太子自悟磨針之語,復還所隱,於途折梅枝寄於榔樹上,仰天誓曰:子若道成,花開果結。後如其言。  復真觀:太子復回山中修煉處。  南岩宮:太子修煉和升舉之所,宮前有太子飛升成仙的飛升台。  五龍宮:玄帝得道成仙之日,此處有五條祥龍將玄帝仙體捧起,冉冉飛升。  金殿:真武受封坐鎮天下之所。  玉虛宮:玄帝在天宮被冊封為玉虛師相。  由於武當道教建築群落在興建時必須圍繞“玄帝修煉”的主題思想來進行,所以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然而,正是由於施工難度的增加,使“玄帝修煉”的主題思想得以無條件地貫徹,才使“武當山古建築群以典型的道教建築與奇異的自然風光完善地結合在一起” ⑧。1994年1 2月17日,在泰國舉行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締約國會議上,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在這一全人類共同遺產的背後,《玄天上帝啟聖錄》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①武當山志編纂委員會,《武當山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頁。
②朱越利,《道藏分類題解》,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頁。
③王卡主編,《中國道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68頁。
④⑦楊立志點校,《明代武當山志二種》,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頁;第126頁。
⑤(明)《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影印版。
⑥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年,第138頁。
耿廣恩,明劍玲,《武當山古建築群》,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