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馬人

獵馬人

1981年,一個意外的發現將大連人類史推演到史前一萬年。瓦房店市祝華街道龍山村的礦洞中堆著大量距今17000年前的化石。其中最令考古專家震驚的是,洞穴中不但發現了豐富的生物物種,還有古人類留下的骨製品、石器。1萬多年前,大連祖先馳騁在草原上追逐著體型巨大的野馬,被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專家們譽為“獵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獵馬人
  • 時間:1981年
  • 包含:古人類留下的骨製品、石器
  • 堆著:17000年前的化石
歷史意義,發現過程,理解,延伸,生活環境,同期動植物,分布範圍,大連獵馬人與山頂洞人可能是“親戚”,

歷史意義

“獵馬人”是大連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獵馬人與北京山頂洞人同處舊石器時代。種種跡象表明,早在上萬年前,遼南就是連線中國華北——東北之間人類和動物遷徙、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獵馬人很可能與山頂洞人和遷移到朝鮮、日本列島的先民有著血緣關係。

發現過程

古龍山遺址在龍山村的一家石灰岩礦場的深處,1981年4月,工人們在採礦時發現一處洞穴,洞中有大量的石塊狀堆積物。工人們將發現的“石頭”送到文化部門,工作人員推斷可能是動物化石,立即聯繫大連市自然博物館的專家。當時,周信學和孫玉峰先期趕到古龍山進行探查。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30餘年,孫玉峰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那些化石的震撼:“在村民的指點下第一次爬進洞,在手電筒的照射下,看到一片白花花的動物骨骼化石,甚是令人驚訝。 ”孫玉峰說,古龍山位於一個小型山間盆地中,屬瓦房店北側老孤山的南延凸出部分,山麓南側有小河流過。埋藏學研究表明,這種地貌特徵常成為舊石器時代人類選擇居住的主要目標。“我們確信這是一處極具發掘價值的化石地點。”孫玉峰把古龍山考古發掘視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工作,由周信學帶隊,分別於1981年秋和1982年夏連續兩年、先後兩次,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挖掘工作。
在旁人看來,洞穴考古歷來在考古研究中最具神秘色彩,而事實上,發掘工作有點像礦工探礦。自然博物館專家們挖掘的只是一個岔洞,因以往長期採石,主洞已經不復存在。洞口位於採石作業面上,洞穴最寬處1.2米,最窄處0.5米,總長度62米,深淺不一,最深約3米。動物化石散亂地埋在狹長的洞內。洞內架著橋板,拉線安燈,專家們戴著安全帽,貓著腰,一點點向前挖掘。然後再一筐筐,人傳人地往外運。洞內沉積物以黏土為主,參與挖掘的村民收工出洞時,從頭到腳渾身上下都是黏泥。很多時候,為了保證化石骨骼完好,村民都是用手指挖。“在上世紀80年代,這是大連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大連自然博物館地層古生物學專家劉金遠告訴記者,古龍山的發掘整理出數萬件化石,其中大量遠古脊椎動物化石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理解

古龍山峽谷群景區坐落在靖西縣東南的湖潤鎮新靈村境內,與通靈峽谷景區毗鄰,屬自治區級古龍山水源林保護區實驗區範圍,南寧―大新-靖西―雲南富寧二級公路(20315省道)從景區中間穿過,距靖西縣城30公里,離南寧238公里,對外交通便捷,景區可分為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生物景觀、和人文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古勞峽、新靈峽、新橋峽、三疊嶺瀑布、新橋瀑布、古南瀑布、水簾洞、暗河漂流等景點。
景區屬北熱帶山地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一月份平均氣溫13.1℃,累年極端低溫極值為零下0.2℃,7月份平均氣溫27℃,極端高溫38 ℃。年降水量為1631毫米,4-9月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5%以上。

延伸

古龍山漂流河道可以說是九曲十八彎,河面忽而平緩似池,忽而湍急如潮,在漂流中,皮艇一會撞向岸邊,一會又撞到別人的皮艇,一會又讓伸過來的樹手卡住。感覺就象是在玩碰碰船,不時還會旋轉 360度,船工應接不暇地排除“艱難險阻”,而遊客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它肆無忌憚,如喝醉一般東倒西歪。在如此的驚嚇、刺激和快樂中一些遊客毫無顧忌地大喊大叫起來,空曠的山野中一時回音無數。
古龍山漂流素有“一漂穿三洞,漂中游三峽”之說,進入第一個洞,洞不算很高,比較陡峭,頭頂的鐘乳石隨時會與遊客親密接觸,手電筒射處卻都是一個個生動的素材,讓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傑作。出洞過新靈峽,又到第二個洞,較之第一個洞寬敞了許多,可以自在地隨著電筒光觀賞洞內的景致,喀斯特形成的岩洞,到處都是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由於地勢陡峭,遊客必須行走一小段,穿過一段鵝卵石小道,走過拾級而下山石堆徹的樓梯,忽然眼前一亮,一道如煙如霧的飛瀑從高高的山頂上直奔而下,落差達118米的新橋瀑布,頗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站在瀑布之下,另有“疑似銀河落九天”的意境,更讓人感慨上天對古龍山的特別恩賜,這裡的花草樹木,山水岩洞,無不讓世人嘖嘖稱奇。

生活環境

距今7000年前,大連長海縣廣鹿島上升起大連第一縷炊煙。獵馬人已經培育出人類最早的蕎麥,並傳播到整個亞歐大陸。他們修建了半地穴式的房子,用今人無法想像的工藝將骨頭磨成細針,在堅硬的石塊上刻下神秘而精美的圖案。他們學會了漁獵,用以骨頭做成的魚鉤釣起過體形龐大的魚。
在旅順口老鐵山下,獵馬人已經開始以海為生,在風浪中尋找生存的意義。他們創造了更複雜的漁獵技術,學會織網捕魚。隨著文明不斷繁衍,大連先民們還在大海中尋找美,把貝殼串成項鍊掛在頸上。

同期動植物

在古龍山遺址研究中發現,古龍山發掘的馬類化石中有一種體形巨大,完全有別於中國野馬的種類,這種身型與歐洲同期野馬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新品種,被定名為“大連馬”。
而在332件骨製品中無一例外地帶有錘擊痕跡。其中有近300件有明顯的人工加工特徵,所有錘擊方向有一定傾向性,而且主要是向骨外壁打擊。雖然做成的帶刃口的工具數量有限,但依然可以看出,當時古人類已經有意識在製作捕獵工具。另外,古人類對骨骼類型的選擇有明顯的區別,其中片狀端刃骨製品加工良好,當時在國內沒有相似的化石,被視為古龍山遺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標本。
由於礦場開發已破壞古龍山的部分遺址,專家們並未發現古人類化石,但大量的馬類化石和骨製品證明,古龍山遺址處的古人類以遊獵野馬為生,自然博物館專家稱之為“獵馬人”。

分布範圍

從遠離大陸的長海縣廣鹿島,到內陸腹地瓦房店古龍山,再到西邊的旅順,幾乎大連的每個區域都曾發現過古人類居住的痕跡,活動範圍極為廣泛,群族也曾相當繁盛。考古學家稱甚至在大連通往旅順的路邊撿到過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

大連獵馬人與山頂洞人可能是“親戚”

從獵馬人的生存狀態和打制的骨器、石器看,與50萬年前的北京地區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傳承關係,而且獵馬人和山頂洞人處於同一個時期。兩者很有可能帶有某些親緣關係。有學者認為,獵馬人是中國猿人向瀕臨大海氣候適宜的東北南部地區遷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種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