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鹿縣誌》是清光緒7年[1881]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俞錫綱。
《獲鹿縣誌》是清光緒7年[1881]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俞錫綱。
獲鹿縣誌 《獲鹿縣誌》是清光緒7年[1881]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俞錫綱。責任者 俞錫綱 出版者 出版時間 清光緒7年[1881]版本 刻本 分類號 文種 chi 總冊數 10冊 描述 卷13金石志,卷14藝文志 索取號 地130.13 地130.1339 39 ...
[嘉靖]獲鹿縣誌 [嘉靖]獲鹿縣誌,十二卷,(明)趙惟勤纂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收藏於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存十一卷(二至十二)。古籍級別 2020年10月30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獲鹿縣誌 《獲鹿縣誌》編纂委員會 獲鹿方言地圖 內容提要 出版說明 前言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1 地理 人口 2 歷史沿革 3 方言概況 4 音標符號 第二章 語音分析 1 聲母 2 韻母 3 兒化 4 單字調 5 連續變調 6 聲韻調配合關係 7...
清光緒四年一《獲鹿縣誌》記載:“石家莊,縣東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據調查,清朝末年全村有殷、於、姚、馬、盧、胡、白、潘、趙、谷等姓氏,約200戶人家,600人左右。可見,石家莊原是獲鹿縣留營鄉一個小村。...
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獲鹿縣誌》記載即為“簡良”之名。改名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隋唐之際戰亂頻繁,官兵慕村名吉祥,爭相駐紮,村民深受騷擾,於是改為寓意不佳的“減糧”。另一說法是不知何朝何代,本村人曾做出過大貢獻,官府對...
由於具有很深的歷史底蘊,鹿泉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加以改編形成了獨特的鹿泉話 鹿泉歷史 滄海桑田,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鹿泉幾經易名。據《獲鹿縣誌》記載:“地誌在《禹貢》為冀州之域。《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
永安橋(Yǒng ān Qiáo)座落在於底村西部,據民國年間重修《獲鹿縣誌》記載:"永安橋,在縣東十五里於底村"。橋面長20米,寬4.5米,橋體為青石砌券而成的單孔斗拱橋。據考證:永安橋為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所建,...
一、清.光緒四年(1878年)《獲鹿縣誌》記載,屬“畢村社領村十三,北許營、閻同、北胡家莊、屯頭、北李村、岸下小壁、百尺桿、孟家莊、灰壁、鄧村、鄭村、北秦家莊、東毗”。暗掄簧緦齏迦憊食恰⑼蟆⒛蝦敝釁渲...
自隋至宋,振頭作為石邑縣治和恆州州治,先後約400年之久。宋開寶六年(公元968年)石邑縣併入獲鹿,治所西遷。至此,兩個石邑城均至荒落。[竇王城的記載]隋末起義軍領袖竇建德曾經駐兵石邑城。光緒年間《獲鹿縣誌》記載,“竇王城...
據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獲鹿縣誌》記載的永壁,為璧玉之璧 , 村中也有關於該村古代曾有大塊玉石的傳說。後來在使用中,有人把璧誤寫成壁,留傳下去。在舊志書,時而為璧玉之璧,時而為牆壁之壁,有時還用方言中的諧音說稱...
該村於明代前原名為“譚營”,明代又改為“譚村”,後又改名為“西譚”。嘉靖本《獲鹿縣誌》記有“譚村”之名。萬曆年間陳氏七世碑有“明永樂三年由山西孝感縣遷至真定府獲鹿縣鎮頭社西譚村”字樣。清順治年間,本村趙老太等...
該村原屬獲鹿縣。清乾隆本《獲鹿縣誌》附圖上的“東李村”即該村。清末縣圖示為“東里村”。1941年3月8日劃入市郊,逐漸由村落轉化為城市居民區。解放前村民以種植糧食和蔬菜為主,兼營碾米、磨麵業,尤以碾米較為聞名。1947年...
大馬村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大郭鎮北部,市郊西部,北臨防洪堤,西南鄰於底,西靠岳村,東北鄰大安舍。該村原屬獲鹿縣,清光緒版《獲鹿縣誌》附乾隆元年(1736年)地圖上,已有大馬村村名。1941年3月8日劃入石門市郊。1956年...
古稱“太平莊”,即東簡良、南簡良、西簡良三個村,位於石家莊西部。歷史上,三村原為一村,名為“太平莊”因河得名,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獲鹿縣誌》記載即為“簡良”之名。東簡良、南簡良、西簡良三個村,位於石家莊西部,村落...
清光緒四年一《獲鹿縣誌》記載:“石家莊,縣東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據調查,清朝末年全村有殷、於、姚、馬、盧、胡、白、潘、趙、谷等姓氏,約200戶人家,600人左右。直到清康熙二十年(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
李揆候 [清]安徽廬江人。官直隸布政司都事。善書,旁及繪事。李揆候 《獲鹿縣誌》
而民國年間重修《獲鹿縣誌》記載:“永安橋,在縣東十五里於底村”。據考證,永安橋為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走近永安橋,整個石橋設計別致,造型美觀,具有鮮明的特色。大橋全部用青石條砌券而成...
光緒七年《獲鹿縣誌》記載:“市莊,縣東三十里。街道五,廟宇五,井泉三”。如今,市莊村是石家莊市二環內僅存的幾座尚未改造的城中村之一,仍然保留著部分石家莊地區的胡同景觀及鄉村文化。歷史文化 市莊村地區早在商朝初期即有人類...
事跡載入 《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華名人大典》;《新世紀優秀專家大辭典》;《時代楷模優秀共產黨員事跡報告》;《獲鹿縣誌》等 職務頭銜 東方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 黃河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盛世軒書畫藝術研究院高級書畫師 ...
據《獲鹿縣誌》記載,水峪村始建於元代,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村中主要有聶、梁、東、趙、劉、張等姓氏。水峪村共有400多戶,1200多人,是白鹿泉鄉人口最多的一個村子。地理環境 水峪村地處太行山東麓,東距省會石家莊市區...
明嘉靖本《獲鹿縣誌》有"岳村"之名。可見岳村由來已久,似因岳姓得名。 該村原屬獲鹿縣,1955年11月25日劃歸市郊。1956年與康莊、岳村鋪組成岳村聯村高級農業社,1958年公社化時,改為岳村大隊。是岳村大隊駐地。岳村大隊轄岳...
石井,明嘉靖《獲鹿縣誌》記載為石井鄉。村名取自村中古井。古井有三,名曰大井,小井、冒股泉。原為駐軍和石家莊市水泥廠主要水源,有“萬古清泉石井”的贊語。最初該井泉水可直涌井口,今水位己下降數米,但仍保持久旱不竭。
清光緒版《獲鹿縣誌》上仍記為"康家莊"。後漸簡化,稱康莊村。該村1955年由獲鹿縣劃入市郊。1958年由原岳村聯村社康莊生產隊,改為康莊大隊。1980年底,全村5個生產隊,有2,852畝耕地,2,241人,均為漢族。以農業生產為主,...
相傳明代曾有一位姓張的將軍帶兵駐此,漸成村落,故名張營。又傳,該村與西王村、南郭村原為一村,名南王營,後分化為三個村。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刻本《獲鹿縣誌》記有張營村名。該村原屬獲鹿縣,1955年劃入市郊。
“鹿泉八大景”中有“殘碑剝落遺韓廟”的詩句,並將韓信祠遺址前數以百計的歷代文人墨客和官吏留下的,歌頌韓信的碑刻作為古代鹿泉的八大景之一。歷史由來 《獲鹿縣誌》“古蹟篇”記載,“韓信寨在縣西七里,與蓮花山相連。”“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