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描寫農民負擔的沉重及生活的悲慘。首三句以農家子女“蹋椎”、“掃倉”的動作寫農家“今日稻登場”的喜悅,“獲稻”兩句以動作描寫出農民勞而無獲的失望和悲怨,由喜而悲,跌宕映襯中使情感表現更顯強烈。下面以遞進的方式揭示官吏的罪惡及農民的悲慘生活境遇。往歲糧尚能入倉,今年糧在場上就被“輸官”,寫出官府盤剝的升級;天旱沒有禾桿,官府卻催要馬草,寫出官府不顧百姓死活的極端貪婪無恥;要去馬草卻聽憑它腐爛欲盡,而讓農民的牲獸活活餓殺,則寫出官吏的無比腐敗。層層敘寫,既深刻揭露和抨擊了統治者的聚括搜斂,亦形象深刻地反映出百姓暗無天日的生活遭遇。
本詩敘述簡潔生動,極富說服力,感情流蕩於敘寫的事實中,顯得沉鬱深厚,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獲稻詞
- 創作年代:清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錢澄之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獲稻詞
【創作年代】清
【作品作者】錢澄之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獲 稻 詞
女蹋碓[1],兒掃倉,我家今日稻登場。
獲稻上場打稻畢,拂還租稻叉手立[2]。
往時入倉才輸官[3],今年只在場上看。
晚禾乾死田無藁[4],又下官符催馬草[5]。
買草納官官不收,千堆萬堆城南頭。
風吹雨打爛欲盡,餓殺闌中子母牛[6]。
作品注釋
[1]蹋:同“踏”。碓(duì):舂米的器具。
[2]拂:去除。叉手:兩手交叉。意即兩手空空。
[3]輸官:繳納官租。
[4]藁(gǎo):同“槁”,禾稈。
[5]官符:官府的公文。
[6]闌中:欄中。闌:同“欄”,指牛欄。
作者簡介
錢澄之(1612—1693),字飲光,初名秉鐙,字幼光,後號田間,桐城(今安徽桐城)人。與夏允彝、陳子龍等友善。慷慨正論,與鄉人不合。申甲之變,南京擁立福王,鄉人得志,刊章捕之,亡走閩粵。南明桂王稱帝,授庶吉士,官至編修,知制誥。清軍攻占桂林,他一度削髮為僧,名西頑。後歸故里,杜門耕讀,自號田間老人。他曾向黃道周學易經,通經學。其詩學白居易、陸游,詩風平淡。不少作品反映自己的躬耕生活和農民疾苦,揭露清朝官吏的野蠻殘暴,亦有部分作品流露眷懷明王朝的情感。有《田間詩學》、《所知錄》、《田間詩集、文集》、《藏山閣詩存、文存》等。
錢澄之父名志立,明萬曆間諸生,聚徒講學為業。澄之幼從父讀書,博覽群籍。稍長以名節自勉。崇禎初,有御史巡按至皖,護從甚眾,儀仗威赫。拜謁桐城孔廟時,諸生列隊出迎,澄之突然擋住車駕,揭開帷幕,當眾痛斥該御史勾引奸黨、貪贓枉法的劣跡。該御史確係漏網閹逆,懾於眾怒,不敢發作,忍辱而去。其時,閹黨餘孽阮大鋮死灰復燃,東南名士結成“復社”與之鬥爭,錢澄之系皖中主壇者之一。他還與陳子龍、夏允彝結“雲龍社”應和“復社”,接武“東林”。南明福王稱帝南京,阮大鋮等專權擅政,迫害復社文人,澄之遂化名潛往浙江武水。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福王政權瓦解,澄之參與起義失敗,妻方氏及女殉難,他與長子法祖逃入閩中,後輾轉入桂,為桂王朱由榔的庶吉士,制誥文字多出其手。時同僚金堡因直諫下錦衣獄折斷左肱,使他對南明小朝廷喪失信心,於是脫下朝服,間道歸里,結廬先人墓旁,閉門著書以終。
錢澄之在當時更以詩文著稱。韓炎說他“詩歌古文滿天下。”(《田間先生八十壽序》)他有《藏山閣文存》六卷,《藏山閣詩存》十四卷,《田間文集》三十卷,《田間詩集》二十八卷,還有《田間尺牘》《所知錄》等,數量眾多,為時人稱譽。當時諸選本,如錢謙益《吾炙集》選澄之詩獨多。陳維菘《篋衍集》開卷第一人第一首即是澄之七古,卓爾堪《明遺民詩》錄詩百首以上者僅杜浚、屈大均、錢澄之三人。後來雍、乾時,劉大木魁選《歷代詩約》,於清初只錄錢謙益、吳偉業、王士稹數家,而澄之也被選入。由於澄之詩中多記清初史實,特別是南明隆武、永曆兩朝的時政,對清廷多有揭露、攻擊,因而在編集時,許多已不敢收入。即使如此,已刊行之《田間詩集》等書,在乾隆時仍被列入禁毀書目中,因此其流傳大受限制。詩話行也很少有人提及。道光年間陸鎣《問花樓詩話》中有一條說:“‘誰憐靈武麻鞋叟,老向空山拜杜鵑。’潘次耕贈桐城錢飲光句也。飲光著有《田間易學、詩學》,蓋詩人邃於經者。其書東海公(徐幹學)為刊傳之,版久逸也。”是因潘耒詩而提到澄之,又僅僅提到澄之的經學,可見其詩文久已無聞於世了。到了光緒末年,才有人從傳抄本的《藏山閣集》謀付印,於宣統年間刊行。因此,許多文學史著作根本不提錢澄之一字。近年來專論錢澄之詩文的文章有了幾篇,但有的論定澄之為清初“次要的作家”,有的會把《藏山閣集》誤以為就是《田間集》。這種狀況顯然與錢澄之在清初詩壇上應有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