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澤縣

獲澤縣

獲澤,是古代對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的稱呼,因陽城中部有“獲澤河”流經而得名。據古書《墨子》記載:“舜漁於獲澤”。《穆天子傳》記載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竹書紀年》曰:“周威烈王十七年,晉取泫氏、獲澤”,指的都是這裡,因古陽城酷似鳳凰,故又有“鳳凰城”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獲澤縣
  • 位置: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
  • 設立時間:西漢時
  • 由來:以獲澤河為名
  • 別稱:鳳凰城
歷史沿革,自然資源,古籍記載,

歷史沿革

獲澤,是古代對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的稱呼,因陽城中部有“獲澤河”流經而得名。據古書《墨子》記載:“舜漁於獲澤”。《穆天子傳》記載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竹書紀年》曰:“周威烈王十七年,晉取泫氏、獲澤”,指的都是這裡,因古陽城酷似鳳凰,故又有“鳳凰城”之稱。獲澤故城在今陽城城西15公里的澤城村。
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立郡縣制,置獲澤縣,屬河東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於獲澤城,置獲澤侯國。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獲澤侯國復設獲澤縣,屬平陽郡。東晉始隸建興郡,北魏興安2年(公元453年),獲澤縣址由澤城移至今陽城,仍屬建興郡,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屬建州所轄的安平、泰寧二郡。北齊天保七年,西濩澤復併入獲澤縣,屬建州安平郡。隋開皇三年,改建州為澤州,省安平郡入澤州,獲澤縣改屬澤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獲澤為陽城縣,隸屬於澤州,天佑二年(905)為避朱全忠父(誠)諱,復名獲澤,後唐仍名陽城,均隸於澤州,其後澤州改稱高平郡、南澤州、忠昌軍節度、澤州司侯司等,陽城均屬之,至明清時期為澤州府所轄。

自然資源

山西晉城市陽城縣文化沉澱厚重,自然和人文景觀燦若群星。有被譽為“華北小桂林”的蟒河風景區:是以保護獼猴和亞熱帶植物為主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蟒河從出水口到猴山,“十里畫溪”堪稱一絕,在中國北方地區實屬罕見。有久負盛名的國家4A級風景區——皇城相府,是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編篆、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的故居。傳說,官居宰相的陳廷敬,為孝敬其母,仿造北京城而建,皇城相府因此而得名。相府內外城總長為678米,全城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一處罕見的官宦住宅建築群,被稱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獲澤河獲澤河

古籍記載

獲澤故治初在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西15公里處澤城村,北魏興安二年(453)在今晉城市陽城縣。《漢書·地理志》河東郡:“獲澤,《禹貢》析城山在西南。”應邵曰:“有獲澤在西北。”《水經·沁水注》:“獲澤水又東逕獲澤縣故城南,蓋以澤氏縣也。”《魏書·地形志》建州安平郡:“獲澤,二漢屬河東,晉屬平陽,後屬。”《唐會要》卷七十州縣改置:“獲澤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陽城。”《太平寰宇記》澤州:陽城縣,“本漢獲澤縣地,屬河東郡,因獲澤以為名。今陽城西三十里故城,即漢理所……後魏興安二年自故城移於今理。”《新唐書·地理志》澤州:陽城,“本獲澤,天寶元年更名,天佑元年更曰獲澤。”《山西郡縣釋名》澤州:“獲澤在陽城西樵山下,瀦水一泓,深滴丈余,澄清不竭,獲澤縣名獲澤以此。” 《清一統志》澤州府:陽城縣,“五代唐復曰陽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