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性梅毒

獲得性梅毒也稱後天梅毒,俗稱"楊梅瘡"、"花柳病"。是一種古老的性傳播疾病,最早在美洲出現,後傳入歐洲,17世紀初經廣東沿海傳入我國,隨後蔓延開來。解放後,中國政府採取了封閉妓院、取締妓女的果斷措施,結合大力開展民眾性性病防治,只花費了十幾年時間就控制了梅毒等性病的流行。爾後,撤銷了大部分性病防治機構,醫學院校也取消了性病課程,許多中青年醫務人員壓根兒就沒見到過早期梅毒,至於一般年輕人甚至還沒聽說過這種病。

病因,致病機理,臨床表現,病症症狀,梅毒血清試驗,治療,

病因

梅毒是愛滋病出現以前最令人生畏的一種性傳播疾病,當然它也是一種很難對付的疾病。梅毒是由一種運動起來有點像精子的叫做梅毒螺旋體的微生物傳染的,它們怕乾燥,怕氧氣,所以在人體外的生活力很低,在乾燥和陽光照射下很快死亡,普通消毒劑如升汞(1:1000)和熱肥皂水都能在短時間內使之死亡,煮沸則立即死亡。所以通過汽車拉手、樓梯扶手等公共設施是不會傳播上梅毒的。梅毒螺旋體在潮濕環境下可以生存較長時間。梅毒主要通過性交接觸傳染,除了生殖器與生殖器接觸外,也要考慮到性器官與口唇、手的接觸傳染。傳染途徑還包括接吻,共用餐具,醫務人員檢查患者、接觸病人血液等的間接感染。因此,在醫院裡為梅毒病人檢查、手術時用過的器械,應專門嚴格消毒才行。

致病機理

梅毒螺旋體從皮膚黏膜破損處進入人體後2-3天,經血液循環播散到全身。在3周左右的潛伏期結束後,發生硬性下疳,初起患部微紅,逐漸出現硬結,直徑約1厘米,單個,偶有2或3個。絕大多數出現在陰莖冠狀溝附近,偶見陰莖體、陰唇系帶、尿道、恥骨部位。非性交傳染時,可見於唇、舌、肛門、醫務工作者手指等處。下疳表面可破潰糜爛。下疳早期螺旋體多,而血清反應陰性,4-6周后全身淋巴結腫大,而血清反應轉為陽性,表示機體對梅毒螺旋體起了反應。由於局部免疫,下疳可"不治自愈"。潛伏在體內的螺旋體繼續繁殖,在感染後3個月左右大量進入血液循環,產生廣泛的第二期早發梅毒疹。皮疹多呈紅、棕或青色玫瑰疹或斑疹型梅毒瘡,慣發於軀體前、側面和上肢,對稱,不融合,圓形、橢圓形或稍不規則形。由於機體存在一定的免疫力,第二期也可"不治自愈",再次進入靜止的潛伏狀態稱第二期隱性梅毒。如未徹底治癒,在感染後2年或4年之內仍會復發,稱為第二期復發梅毒疹。皮疹數目較少,顏色較暗。此外,肛門和外生殖器可出現扁平濕,其為乳頭狀片狀損害,表面糜爛有滲出液。口腔、陰道上皮可發生灰白色周圍充血的黏膜斑。以上損害中存在大量螺旋體,傳染性極強。此外,尚有脫髮、關節痛、骨膜炎等暫時受累的良性症狀發生。本期各種損害仍可"自愈",期限為4年,超過4年即進入第三期,或晚期梅毒。

臨床表現

一期:主要為硬下、95%出現在外生殖器、冠狀溝、龜頭的陰莖帶處、男性同性戀者可見於肛門及直腸。女性多見於大、小陰唇、陰蒂、宮頸,多為單發。
二期:感染了3個月到二單元內稱為二期梅毒。

病症症狀

1.一期梅毒主要症狀為硬下疳。通常在螺旋體侵入人體後9一90天,平均3周,在受侵局部出現硬下疳,其特點是初起為單個暗紅色斑丘疹或丘疹,逐漸增大,很快表面形成糜爛面,並演變為淺潰瘍。典型硬下疳,直徑1一2cm大小,圓形或類圓形,略高出於皮面,表面呈肉紅色糜爛面,基底清潔呈細顆粒狀有少量漿液性分泌物,內含大量梅毒螺旋體,皮損境界邊緣清楚,觸之有軟骨樣硬度,無疼痛及觸痛,數目常為單個,偶可有2~3個。損害絕大多數發生於生殖器,男性多發生於陰莖包皮、冠狀溝、龜頭或系帶部,有些發生於尿道內、陰莖幹或其基底部、陰囊上;女性則最多見於陰唇,亦見於陰唇系帶、尿道、子宮頸及會陰等處。陰部外最常見的部位為口唇、舌、扁桃體、乳房、肛門等部位。硬下疳未經治療,約2~6周可自行痊癒,遺留輕度萎縮性瘢痕、色素沉著或無瘢痕。感染後數小時梅毒螺旋體即沿淋巴管到達淋巴結內繁殖,1一2周后附近淋巴結即開始腫大,以腹股溝淋巴結最多見,稱梅毒性橫痃。其特點為較硬,彼此不融合,不化膿,表面無紅、腫、熱、痛。穿刺淋巴結檢查,梅毒螺旋體常陽性。淋巴結腫大消退速度較硬下疳緩慢。
2.二期梅毒系一期梅毒未治療或治療不規範,梅毒螺旋體由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大量繁殖播散而出現的症狀。可侵犯皮膚、黏膜、骨、內臟、心血管及神經系統。常先有流感樣全身症狀及全身淋巴結腫大,繼之出現以皮膚黏膜疹為主的臨床表現。骨、內臟、眼及神經系統症狀較輕或少見。
(1)皮膚損害:為二期梅毒的主要損害。其形態多種多樣,可有斑疹斑丘疹膿皰疹(少見)等而類似很多皮膚病,但也有以下一些共同特點,有助於臨床診斷:即皮損廣泛對稱,疏散而下融合,發展和消退均緩慢;客觀症狀明顯而主觀症狀輕微;皮疹常呈銅紅色、褐紅色,好發於掌跖;常伴有黏膜、毛髮、骨損害;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1)斑疹性梅毒疹(梅毒性玫瑰疹:為最早出現的二期梅毒疹,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0.5~2cm,散在不相融合,顏色為淡紅到褐紅色。皮疹發生於軀幹兩側、肩、臀部和四肢內側,掌跖部者呈暗紅色鱗屑斑,具有特徵性。自覺症狀輕微,不痛不癢。一般數日、數周后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跡。
2)丘疹性梅毒疹:通常較斑疹出現稍晚。常見者為豆形丘疹梅毒疹(lenticularpapularsyphilis),常輕度高起,直徑約2~5mm或更大,呈生肉色或銅紅色,觸之有深而堅實的浸潤,表面光滑或被覆有粘連性鱗屑。皮疹常分布於顏面、軀幹、四肢屈側,特別是掌跖部呈現暗黃紅色斑,觸之有深在性浸潤,具有特徵性。丘疹鱗屑性梅毒疹(papulosquamoussyphilid〕皮疹呈暗紅色扁平丘疹,可互相融合成斑片,其上被覆粘連性鱗屑,頗似銀屑病樣發疹者。毛囊性苔蘚樣梅毒疹(follicularorlichenOidsyphilid)較少見,當微小頂端有鱗屑的丘疹,開口於毛囊者呈圓錐形,位於其它部位者呈圓頂形。常群集形成鱗屑性斑塊。晚期或復發性二期梅毒皮疹常較限局面不對稱,群集而傾向融合為其特點,如環狀梅毒疹(annularsyphilid),皮疹呈環狀、弓形或迴旋狀,表面覆有鱗屑,周緣輕度高起,由微小扁平丘疹構成,常見於面部特別是皮膚黏膜交界處,如口角及鼻旁溝,頰部及面中部,亦常見於陰部特別是陰莖幹及陰囊。花散形梅毒疹(corymbosesythilid)少見,為成群小的衛星狀丘疹環繞於大的丘疹周圍。扁平濕疣(condylomalatum)呈直徑1~3cm紅褐色蕈樣斑塊,基底寬而無蒂,表面呈灰白色,有滲液,內含大量梅毒螺旋體,傳染性極強。好發於皺褶部皮膚特別是肛門和生殖器部位。
3)膿皰性梅毒疹:較罕見,多見於營養不良、身體抵抗力低的患者,膿皰通常發生於紅色浸潤基底上,消退緩慢,形成小而表淺的潰瘍,表面被覆痂皮,嚴重者呈深在性潰瘍,稱膿瘡樣梅毒疹。有時潰瘍表面痂皮厚積類似蠣殼,稱蠣殼狀梅毒疹。皮疹常廣泛分布全身,顏面特別是前額、指趾甲周、掌跖常被累及。
(2)黏膜損害:常與皮損伴發。
1)梅毒性咽炎:可伴發扁桃體炎或喉炎。咽和喉部充血,瀰漫性潮紅,扁桃體可腫大,可出現聲嘶,甚至完全失音。舌部可出現剝脫性斑片,常位於舌背靠中縫處,為一或數個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光滑區,其上缺乏乳頭。
2)黏膜斑:為特徵性黏膜損害,呈扁平、圓形糜爛面,邊緣清楚,表面有濕潤灰白色偽膜,含大量梅毒螺旋體,傳染性極強,好發於扁桃體、舌、咽,亦見於小陰唇、陰道和宮頸部。
3)梅毒性禿髮及甲損害:禿髮可見於眉部、須部及頭部,呈不規則分布,禿髮區毛髮不全脫落,仍殘留少許毛髮呈蟲咬狀外觀為其特點。甲亦可受累,引起甲床炎、甲溝炎及甲變形。
3.三期梅毒(晚期梅毒)早期梅毒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充分,經一定潛伏期,通常為2一4年後,約有1/3患者發生三期梅毒。除皮膚、黏膜、骨出現梅毒損害處,尚可侵犯內臟,特別是心血管及中樞系統等重要器官,危及生命,三期梅毒的共同特點為損害數目少,破壞性大,分布不對稱,愈後遺留萎縮性瘢痕;客觀症狀嚴重而主觀症狀輕微;損害內梅毒螺旋體很少,傳染性小或無;梅毒血清反應陽性率低。
(1)晚期皮膚損害:主要分兩型。
1)結節性梅毒疹:呈直徑為2mm或更大的紅褐色或銅紅色結節,質硬而有浸潤,呈集簇狀排列,表面被覆粘連性鱗屑或痂皮,或結節頂端壞死、軟化形成糜爛及潰瘍,常一端自愈,另端又起新結節呈弧形、環狀或花環狀排列,消退後遺留瘢痕及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斑。好發於頭、肩胛部、背及四肢伸側,分布不對稱,自覺症狀輕微。
2)梅毒性樹膠腫:為破壞性最大的一種損害。初為皮下深在性結節,逐漸增大與皮膚粘連,呈暗紅色浸潤性斑塊,中央逐漸軟化,終於破潰,流出粘稠樹膠狀膿汁,故名樹膠腫。潰瘍繼續擴大呈圓形、橢圓形,境界清楚,潰瘍壁垂直向下,邊緣整齊呈紫紅色,常一面癒合,一面繼續發展,形成腎形或馬蹄形潰瘍,經數月後潰瘍結疤痊癒。可發生於全身各處,以小腿多見,常單發。自覺症狀輕微。
3)近關節結節:少見,為發生於肘,膝、髖關節附近的豌豆至胡桃大圓形、卵圓形結節,性質堅硬,時稱分布,表麵皮色正常,無明顯自覺症狀。如不治療可持續數年,不易自行消退。
(2)晚期黏膜梅毒:主要發生於口腔、鼻腔及舌部。口腔損害常發生於硬齶,呈結節性樹膠腫,往往在硬齶近中央部發生穿孔,為三期梅毒的特徵性表現。鼻中隔亦常形成樹膠腫,並可損傷骨膜及骨質,出現鼻中隔穿孔,形成鞍鼻。舌部樹膠腫破潰後,形成穿鑿性潰瘍,邊緣柔軟而不規則,自覺症狀均輕微。
(3)三期骨梅毒:常見者為骨膜炎,以長骨多見。其次為樹膠腫,對稱發生於扁骨,以顱骨多見,可形成死骨及皮膚潰瘍。
(4)內臟梅毒:任何內臟皆可受累,但以心血管梅毒最常見而重要。多發生於感染後10一20年,一般約有10%一30%未經正規治療的患者發生心血管梅毒。基本損害為主動脈炎,可進一步發展為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主動脈瘤等。肝樹膠腫次之,胃腸、呼吸系統及泌尿生殖系統損害少見。
(5)神經梅毒:主要為脊髓癆及麻痹性痴呆。該二病各有其特有的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對診斷有很大幫助,包括細胞數目增多,蛋白定量陽性,特有的膠金曲線,腦脊液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梅毒血清試驗

1.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試驗:用心磷脂做抗原,檢查血清中的抗心磷脂脂抗體,即反應
素,屬於這一類的試驗的VDRL試驗,UST試驗及RPR試驗,這些試驗方法簡便,易於
推廣,是臨床常用的常規試驗,也可在大規模普查時用,此外這些試驗均可作定量測定,
可用於觀察療效,判斷是否復發及再感染,但應注意由於試驗用的抗原是非特異性的,因
而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一些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上呼吸道感染,活動性肺結核,
自身免疫病時均可出現假陽性結果,但血清反應的滴度低,持續時間一般較短。
2.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原血清試驗:用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體或其成份來測抗螺旋體抗體,
屬於這一類的試驗有螢光螺旋體吸收試驗;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這類試驗的特異性強,
可用作證實試驗,但不能用作觀察療效,判斷復發及再感染。

治療

原則:一經確診應早期、足量、規則用藥治療,療後定期隨訪
治療期間不應有性生活。
性伴侶同時接受治療。
治療方案:
1.早期梅毒(一期、二期、早期潛伏梅毒)
1)青毒素
普魯卡因青黴素G:80萬單位,每日一次肌注,連續10—15天,總量800一1200萬單位
苄星青黴素G(長效西林):240萬單位,分兩測臀部肌注,每周一次,共2—3次。
2)對青黴素過敏者
紅黴素:500mg/day,連續30天。
強力黴素:100mg每日2次口服連續30天。
2.晚期梅毒(包括三期梅毒,二期復發梅毒及晚期潛伏梅毒)
1)青黴素
普卡因青黴素G:80萬單位,每日一次肌注,連續15天,總量1200萬單位。間隔2周給
第二療程,總量2400萬單位。苄星青黴素G:240萬單位,每周—次肌注共3次。
2)青黴素過敏
四環素:500mg每日4次,口服連續30天
紅黴素:劑量及療程同四環素
3.心血管梅毒參見晚期梅毒的治療,必要時可增加療程數,但不要套用苄星黴素G。
個別患者在治療時可能發生吉海反應
該反應系由於套用青黴素後大量梅毒螺旋體死亡,異性蛋白釋出所致,一般發生在首次注射青黴京後3—12小時,表現為流感樣症狀及原有梅毒損害暫時性加重,此現象發生時,可口服阿斯匹林O.6克,每日4次,一般1—2天消失。對於神經梅毒和心血管梅毒亦可注射前一天開始口服強的松5mg,每日4次,連續3天,可起到預防作用。
4.HLE免疫修復清毒療法
“HLE免疫修復清毒療法”以“免疫修復、徹底清毒”為綜合治療理念,經過上萬例患者的臨床套用,成功與中國傳統的中醫醫學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精準、徹底、高效的男性生殖感染綜合性治療方法。經臨床抽樣調查統計,“HLE免疫修復清毒療法”臨床有效率達到98%,治療後100%不復發,真正做到了一次性治療,終身免疫抗復發的臨床效果。
[預防及注意事項]
1.遵守道德規範,嚴禁淫亂,避免不潔性行為
2.早期梅毒治癒前禁止性生活,女性梅毒思者在徹底治癒前應避免妊娠
3.3個月內凡接觸過傳染性梅毒的性侶應予檢查,必要時按早期梅毒進行治療。
4.出現梅毒可疑症狀者應去正規醫院的性病專科就科,早期診治,一旦明確診斷,需充分配合醫生,徹底治療。
5.早期梅毒治療後,應定期隨訪2—3年,第一年每3個月,第二年每6個月,第三年年末各檢查一次,如一切正常可停止觀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