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葉岩珠

獨葉岩珠

獨葉岩珠,中藥名。為蘭科植物齒瓣石豆蘭Bulbophyllum levinei Schltr.的全草。分布於浙江、廣東、雲南等地。具有滋陰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陰虛內熱,熱病口渴,肺熱咳喘,咽喉腫痛,口腔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乳癰,疔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獨葉岩珠
  • 別稱:密珠、石棗、岩豆、鴨舌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微子目
  • :蘭科
  • :石豆蘭屬
  • :齒瓣石豆蘭
  • 分布區域:浙江、廣東、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寒。

歸經

入肝、腎經。

功效

滋陰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

陰虛內熱,熱病口渴,肺熱咳喘,咽喉腫痛,口腔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乳癰,疔瘡。

相關配伍

1、麻疹並發肺炎:(齒瓣石豆蘭)鮮全草30g,水煎頻頻飲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咽喉腫痛:(齒瓣石豆蘭)鮮全草30-6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面疔,乳腺炎:(齒瓣石豆蘭)鮮全草適量,搗爛外敷;或全草加丁蘿蔔、地膽草、穿心蓮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蒸後曬乾。

形態特徵

根狀莖纖細,匍匐生根。假鱗莖在根狀莖上聚生,近圓柱形或瓶狀,長5-10毫米,中部粗2-4毫米,頂生1枚葉,基部被鞘或鞘腐爛後殘留的纖維。葉薄革質,狹長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4厘米,罕有達9厘米的,中部寬5-7 (-14) 毫米,先端近銳尖,基部收窄為長4-10毫米的柄,邊緣稍波狀,上面中肋常凹陷。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纖細,直立,光滑無毛,高出葉外;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常具2-6朵花;花序柄粗約0.5毫米,疏生2-3枚筒狀鞘;花苞片直立,狹披針形,比花梗連同子房短,長2-3.5毫米,先端漸尖;花膜質,白色帶紫;中萼片卵狀披針形,凹的,長4-5毫米,基部上方寬1.5-2毫米,中部以上驟然變狹並且增厚,先端急尖,邊緣具細齒,具3條脈;側萼片斜卵狀披針形,長5-5.5毫米,與中萼片近等寬,中部以上增厚,向先端驟狹呈尾狀,基部貼生在蕊柱足上而形成兜狀的萼囊,邊緣全緣,具3條脈;花瓣靠合於萼片,卵狀披針形,長達3.5毫米,中部寬1.5毫米,邊緣具細齒,具1條脈,先端長急尖;唇瓣近肉質,中部以下具凹槽,向外下彎,攤平後為披針形,長2-2.5毫米,基部近截形並與蕊柱足末端連線而形成不動關節,先端近急尖,全緣;蕊柱長約1.2毫米;蕊柱齒很短,絲狀,長約0.5毫米;蕊柱足彎曲,長約1.5毫米,其分離部分長0.5毫米;藥帽半球形,前端收窄呈喙狀,上面中央具1條密生細乳突的龍骨背。花期5-8月。

生長環境

附生於林內樹上或石壁上。分布於浙江、廣東、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滋陰降火,清熱消腫。治急性咽炎,扁桃體炎,口腔炎,熱性病高熱、口渴等。”
2、《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陰虛內熱,肺熱喘咳,小兒驚風,咽喉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