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花蘭,中藥名。為蘭科植物獨花蘭Changnienia amoena S.S.Chien的全草、根。分布於浙江、江蘇、湖南、四川。具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肺熱鬱閉,咳嗽咳痰,痰色黃稠,胸悶喘怠,苔黃脈數,癰疽癤腫,久不潰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獨花蘭
- 別稱:長年蘭、帶血獨葉一枝槍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微子目
- 亞目:蘭科
- 屬:獨花蘭屬
- 種:微子目
- 分布區域:浙江、江蘇、湖南、四川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5-1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根。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肺、心經。
功效
清肺止咳,解毒消腫。
主治
肺熱鬱閉,咳嗽咳痰,痰色黃稠,胸悶喘怠,苔黃脈數,癰疽癤腫,久不潰散。
相關配伍
治咳嗽痰中帶血:獨花蘭鮮全草60-90g。水煎後加白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假鱗莖近橢圓形或寬卵球形,長1.5-2.5厘米,寬1-2厘米,肉質,近淡黃白色,有2節,被膜質鞘。葉1枚,寬卵狀橢圓形至寬橢圓形,長6.5-11.5厘米,寬5-8.2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近截形,背面紫紅色;葉柄長3.5-8厘米。花葶長10-17厘米,紫色,具2枚鞘;鞘膜質,下部抱莖,長3-4厘米;花苞片小,凋落;花梗和子房長7-9毫米;花大,白色而帶肉紅色或淡紫色暈,唇瓣有紫紅色斑點;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7-3.3厘米,寬7-9毫米,先端鈍,有5-7脈;側萼片稍斜歪;花瓣狹倒卵狀披針形,略斜歪,長2.5-3厘米,寬1.2-1.4厘米,先端鈍,具7脈;唇瓣略短於花瓣,3裂,基部有距;側裂片直立,斜卵狀三角形,較大,寬1-1.3厘米;中裂片平展,寬倒卵狀方形,先端和上部邊緣具不規則波狀缺刻;唇盤上在兩枚側裂片之間具5枚褶片狀附屬物;距角狀,稍彎曲,長2-2.3厘米,基部寬7-10毫米,向末端漸狹,末端鈍;蕊柱長1.8-2.1厘米,兩側有寬翅。花期4月。
生長環境
生於疏林下腐殖質豐富的土壤上或沿山谷蔭蔽的地方;海拔400-1100(-1800)米。分布於浙江、江蘇、湖南、四川。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用於咳嗽、痰中帶血、熱癤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