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夫妻

獨生夫妻,指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結婚而組成的家庭後,社會對夫妻兩人的一種叫法、稱謂。從1979年,中國政府開始實行“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計畫生育政策。如今,中國大約有1億左右的獨生子女人群,“獨生夫妻”家庭在中國至少會達到上千萬個,並將成為社會家庭模式的主流。獨生夫妻使我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也對中國傳統習俗帶來了衝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生夫妻
  • 實質:一種稱謂
  • 背景:計畫生育
  • 意義:社會家庭模式的主流
  • 作用:對中國傳統習俗帶來了衝擊
背景介紹,社會問題,生活壓力增大,最大感情危機,衍生形態,專家評論,

背景介紹

從1979年,中國政府開始實行“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計畫生育政策。到目前為止,中國大約有1億左右的獨生子女人群。
獨生夫妻獨生夫妻
如今,第一批獨生子女已經長大成人,步入了婚育階段,獨生子女父母一代也正在進入老年。專家預測,未來10年,包括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組成的“獨生夫妻”家庭在中國至少會達到上千萬個,並將成為社會家庭模式的主流。
同時,中國現已步入老年型年齡結構的國家行列,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34億,占到總人口的10.2%,並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劇增長。
獨生子女家庭的不斷增加,老齡化社會的步入,“421”模式,即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生育一個子女的情況將越來越普遍,“獨生夫妻”使中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也給中國傳統習俗帶來了衝擊。
春節將至,關於回婆家還是回娘家過年的話題成為各種媒體討論的熱點。由此看來,“春節去誰家過年”已成為過年最講究團圓的國人不能迴避的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

生活壓力增大

隨著中國計畫生育政策的全面普及,雙獨生家庭正在快速的增加。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工作難尋錢難賺,房價卻又芝麻開花節節高。
獨生夫妻獨生夫妻
有人說租房才適合中國人,其實不然: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拼了命也要買個房;再者,出租房屋者一般都有時間等等限制。為了住得舒服,就要進行裝修,可是房子不是自己的,裝修好了的房子卻因契約到期要退還——誰有那么多錢扔?
此外,他們還要面對四位以上的老人,老人們也未必有豐厚的退休金和積蓄——積蓄大都花到子女的學業中了。當然,老人們有自己的房子,可是,他們日漸衰老,已經不適合再自己獨立生活,他們需要照顧——可是他們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子女們必須從事非常忙碌的工作才能賺到足夠的錢來養活整個家庭,而且買一所足夠大的房子——兩家老人各一間屋,自己一間屋,子女一間屋,再加客廳廚房書房(講究的人家都有)……面積是不菲的,價格是離奇的……
那么,這對夫妻該如何生存才能保證全家的福……

最大感情危機

大年三十誰家過年引起最大感情危機
春節是中國老百姓最看重的節日,誰都希望在這樣的日子回家和父母團聚,而不希望老人家大年三十沒人陪。但對於“獨生夫妻”家庭,到誰家過年則成了一個難題。
獨生夫妻獨生夫妻
年關將至,往往是夫妻和戀人最為頭痛,最為取捨不定之時。過年,到底回婆家還是回娘家?這讓很多家庭氣氛突然變冷,春節回男方家還是女方家考驗著眾多戀人、夫妻!
案例一:新婚第一年,老公說:結婚第一年得在婆家過,不能回娘家。於是我跟著老公在婆家過了一個年。新婚第二年,我搬進了新的房子,老公說:搬進新房子的頭一年,得在新房子裡過。於是,我又跟老公在婆家過了一個年。父母就這樣冷冷清清地在家中兩個人過了兩個年……
案例二:戀愛時從來沒有紅過臉,買房子裝修也沒有鬧彆扭,卻因為去誰家過年——模範情侶吵得快離婚了。
案例三:因拒絕回婆家過年惹怒丈夫,夫妻倆冷戰一個多星期。

衍生形態

奔波:夫妻兩人春節假期都是兩邊跑,大年三十匆匆趕到婆家,大年初二再搭夜車到娘家。在農村,很講究“老禮兒”,除夕夜一定要在婆家過,初二兒媳婦才能回娘家。
中國人口示意圖中國人口示意圖
輪流型:為了擔心夫妻之間會鬧矛盾,有人結婚之初,兩人就搭好協定,婚後每年春節,輪流回雙方父母家。
分離型:春節期間,夫妻雙方各自回老家陪父母過年,春節成了夫婦的“分居”日。
合一型:夫妻雙方把各自的父母接到自己家裡,春節搞個大團圓。

專家評論

“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來掃房,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春聯,年三十吃餃子……”採訪中,不少的父母、長輩都向記者提起這首童謠,在他們內心深處依舊懷念著曾經熱鬧的過年。 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春節不是一個簡單的吃吃喝喝、遊戲玩耍的娛樂日,傳統的春節是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態,是一個時間意義上特定的文化空間活動,它涉及信仰、倫理、情感、文化方式等人性的方方面面,由大眾的廣泛參與來完成。過年是一種儀式,強調的是一個過程。過年的儀式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展示,也是節日文化得以延續的載體。人們在享受著年節文化的同時,也在表演著、創造著本民族的節日文化。”
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曾對媒體表示,過年,這箇中國最重要的民俗節日包含了諸多的精神涵義,“揚棄不等於放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需要現代的人們去挖掘、光大。不要擔心,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什麼時候都是節日的主旋律,變只是方式的變化,傳統的節日並沒有丟失。我們對春節也有包容的態度,過年這是一種節日的形式,允許給人們更多的選擇方式,如果一味地指責人們淡化春節,也是不符合現實的,更是不明智的。
記者在採訪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頤武
他也向記者表示,過年應該有很多種方式,不一定要拘泥於家人團圓的唯一形式。現代社會受全球化的衝擊,再加上客觀的現實,諸如兒女在國外工作、或是因為工作需要而不能回家的,應該藉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通過可視電話溝通,也不失為一種補償,不能強求所有的人過年都必須回家。他建議年輕夫婦應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多和雙方父母交流,做好雙方父母的思想工作,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解決辦法。同時,作為家長也要為孩子多考慮,多些寬容,開通些。
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的夏學鑾教授向記者推介了武漢百步亭社區的“過年方案”:一到春節,百步亭社區的居民每家都會做上一道拿手菜,聚在一起,聯歡聚餐,其樂融融,他們把除夕夜的大餐稱為“百家宴”“千家宴”。夏教授說,春節里親情不是唯一的紐帶,還有友情、人情……孩子不在家,鄰居、朋友聚在一起也可以過一個熱鬧年。
“今天,在教育孩子孝順老人的同時,現代社會應發揮社區強大的整合功能,‘積極養老’已經在一些城市得到了大力提倡,那么過年呢,當然也應當和可以創造出更豐富的形式,沒有孩子在一起團聚的年一樣可以過得有滋有味。”夏學鑾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