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流苗刀

雙手用一刀是一種獨特、實用的武術技法,中華先民早對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可惜的是元以後,這種技術頻臨失傳。有明一代,受倭刀的影響,俞大猷、戚繼光、劉雲峰、程宗猷、吳殳及後起的武術家開始積極學習、借鑑倭刀技法,並開始探索將之融入中國武術之中,從而形成中國特色。正是在這種積極努力下,中國武術雙手刀法沿中國大運河自南而北傳播,出現了“獨流苗刀”,湧現出任向榮、劉玉春、佟忠義、郭長生、任鶴年等一大批獨流苗刀大家。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獨流苗刀作為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流苗刀
  • 第一代宗師:任向榮、劉玉春
  • 主要流傳地:天津、上海
任向榮、劉玉春換藝得苗刀,獨流苗刀的傳播,獨流苗刀的形制,

任向榮、劉玉春換藝得苗刀

入清以後,八旗主力以騎兵為主,明“雙砍手”在清軍中歸於沉寂,但在民間它卻以頑強的生命力活態傳承了下來。清末,河北鹽山(今屬滄州)的黃林彪和桑園(吳橋縣所在地、今屬滄州)的謝玉堂(經營糧行)精通雙手刀。
黃林彪的雙手刀得自天津一個姓紀的人,後傳給了大弟子張玉山及晚年所收弟子馬鳳圖。張玉山一支沒有傳人,馬鳳圖則傳給了二弟馬英圖及長子馬廣達等人。1925年前後,馬鳳圖曾將部分雙手刀改編成簡單易學的“破鋒八刀”在西北軍中推廣。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東北軍夏鶴一團在滄州駐防。夏約自己的恩師郝鳴九前來滄州,並同時邀來李書文、李霖春、馬英圖等人與之相聚。恰巧,於伯謙陪同郝鳴九前來。利用此機會,於伯謙跟隨馬英圖學習了苗刀。由此,苗刀又傳到了東北。
謝玉堂的苗刀來自鎮北幾十里外連鎮的楊氏,而連鎮的這個楊老師據說是跟一位東北遊方僧人學來的。1891年,天津靜海太祖門獨流通背拳大師任向榮(1852-1930,以攢筲、押鏢為業)、劉玉春(1860-?,玩過船,保過鏢)以太祖門獨流通背拳中的單提腿與謝玉堂換藝學得苗刀。兩人回到靜海後,潛心研究,將原八趟苗刀套路融入太祖門獨流通背拳的風格特點而衍化出“後八趟”。後來,任向榮又將十六趟苗刀精簡為十二趟傳承至今。

獨流苗刀的傳播

任向榮、劉雲春學得苗刀後,並沒有保守,而是將之在上海、保定以及天津市內逐漸的推廣普及開來。
清末,獨流通背拳大師劉玉春之徒李金富(1835-1914)來到宜興埠,在當地大戶溫家的幫助下傳授獨流通背拳技藝。受媽祖文化的影響,天津的體育花會組織特別多。宜興埠亦受其影響,成立了永新少林會,組織內傳承獨流苗刀。
民國初年,軍閥紛爭、民不聊生。為了生計,劉玉春弟子任鶴山(老大)、任秀峰(老五)哥倆南下上海謀生,並很快站穩了腳跟。其中,任鶴山還與“滄州二傑”佟忠義(任向榮弟子)、王子平結拜為弟兄(佟忠義老大、王子平老二、任秀峰老三)。1926年前後,劉玉春孫子劉景雲(1906-1944)也來到上海。可以說,此時的上海已成為獨流苗刀的一個重要傳承地。任鶴山、任秀峰弟子鮑關元(1934- )、孫雲鶴、顧宏森以及再傳弟子潘錦生(孫雲鶴弟子)、吳茂貴(鮑關元弟子)、楊善耕(鮑關元弟子)等均為獨流苗刀的發展默默做著貢獻。
上海之外,民國時期獨流苗刀的另一重要傳承陣地是河北保定。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去世。三個月後的9月16日,段祺瑞將曹錕升任直隸督軍,由重慶調至保定。來到保定後,曹錕韜光養晦、整軍備戰。曹錕愛好武藝,1916年保定“曹錕花園”建成後,曹錕“很喜歡這座頗具江南園林風格的花園,幾乎每天早上都要來這裡散步、打拳”。“民國十年前後,曹錕在保定練兵,為炫耀所謂‘尚武精神’,特在軍中設‘武術營’。”就在這時,在曹錕部將、天津獨流人劉乾臣的引薦下,任向榮和劉玉春被邀來到河北保定,在軍中教授雙手刀。
在天津獨流除任向榮、劉玉春繼續教授弟子外,劉景雲藝成後曾在天津城內教王子坤、沈德祥、莊連芳、莊連印等習武。王子坤後教下了張玉海。2000年,張玉海又收靜海縣王口鎮北萬營村人陳樹禎為徒,將自己所學合一通背拳及苗刀傳回了靜海縣。另外,任秀峰1949年從滬返津後亦在天津教“荷葉通背拳”及獨流苗刀,其子任俊華能傳其學。
雙手刀何時被改稱“苗刀”,馬鳳圖先生認為“應該就在曹錕設定苗刀營時期”,而至於改名的原因則“很可能是出自對日本刀的忌諱”,而“如沿用程宗猷、吳殳的‘單刀’,又容易與一般的單刀混淆”,於是便改成了苗刀。但馬明達認為“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淺人。”雙手刀改稱苗刀是否高明另當別論,但從此以後,苗刀逐漸地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獨流苗刀的形制

河北桑園“太祖換苗刀”後,任向榮曾花六十塊銀元請安徽蚌埠鍛刀高手仿製了一把謝家苗刀,幸運的是這把苗刀仍在。該刀全長153厘米(刀身長113厘米,刀柄長40厘米),重約4斤。獨流苗刀是典型的劍形刀,其中間沒有“血槽”、而是劍脊,刀頭26厘米處開始雙側開刃,刀尖2厘米又向中間收攏成劍尖形。太祖門獨流通背拳第六代、獨流苗刀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孫金生正在與有關人員合作進行獨流苗刀的復原與設計,力爭能儘早批量生產。
天津宋式李派形意拳傳人宋潤和自幼在祖籍河北桑園宋家園長大,宋家園離謝家生活的南街很近。對其進行調查時,宋潤和說他的嫂子是“謝二爺”的孫女謝印蓮(謝進恆的女兒,丈夫為宋潤和的大哥宋潤洲)。他的爺爺宋占敖是當地紅槍會的堂主,和“謝二爺”是好友。宋潤和的父親亦精通苗刀。由於宋潤和的精力主要在形意拳上,對苗刀下功夫不多,但尚能依照刀譜比划動作。其家所藏苗刀與獨流苗刀類似,只不過上刻有“雁翎苗刀”字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