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種子繁殖,壓條繁殖,栽培技術,主要成分,功能,
形態特徵
紅藤為落葉木質藤本,長達到10餘米。藤徑粗達9厘米,全株無毛。當年枝條暗紅色,老樹皮有時縱裂。三出複葉,或兼具單葉,稀全部為單葉;葉柄長與3-12厘米;小葉革質,頂生小葉近棱狀倒卵圓形,長4-12.5厘米,寬3-9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成6-15毫米的短柄,全緣,側生小葉斜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內面楔形,外面截形或圓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乾時常變為紅褐色,比頂生小葉略大,無小葉柄。總狀花序長6-12厘米,雄花與雌花同序或異序,同序時,雄花生於基部;花梗細,長2-5厘米;苞片1枚,長卵形,膜質,長約3毫米,先端漸尖。萼片6,花瓣狀,長圓形,長0.5-1厘米,寬0.2-0.4厘米,頂端鈍;花瓣6,小,圓形,長約1毫米,蜜腺性;
雄蕊長3-4毫米,花絲長僅為花葯一半或更短,藥隔先端略突出;退化雄蕊長約2毫米,先端較突出,不開裂;雌蕊多數,螺旋狀生於卵狀突起的花托上,子房瓶形,長約2毫米,花柱線形,柱頭斜;退化雌蕊線形,長1毫米。每一漿果近球形,直徑約1厘米,成熟時黑藍色,小果柄長0.6-1.2厘米。種子卵球形,長約5毫米,基部截形。種皮,黑色,光亮,平滑;種臍顯著。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常見於山坡灌叢、疏林和林緣等,海拔常為數百米。生於深山疏林、大山溝畔肥沃土壤的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陝西、四川、貴州、湖北、湖南、雲南、廣西、廣東、海南、江西、浙江、安徽。中南半島北部(寮國、越南北部)有分布。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將當年9~10月采的種子洗淨陰乾後,進行沙藏,種、沙比例1:4,貯藏到第2年3月,在整理好的畦上進行條播,開10厘米深的溝,把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蓋2厘米土,上蓋草。行距30厘米,株距15~20厘米。40餘天可發芽出土,約1個月後可間苗。越冬後,於春季移植。在早春挖好的穴中放入幼苗,將腐熟的豬圈糞和土拌勻,填入穴中,使苗的根部全部覆蓋,澆水。
壓條繁殖
冬季落葉後,把母株較長的莖分枝,分別繞成直徑約30厘米的圈,每枝1圈,在株旁開穴,將圈斜放穴內,然後蓋土壓緊,使半圈埋入土裡,半圈露在地面,以利埋在土中的一半能夠生根,露出地面的一半能夠生長新的枝條。至來年冬季將所壓枝條挖起,按照根的生長情況,將其剪斷,使成單株。然後在選好的土地上,按株行距1.5~2米開穴,穴要深大,以能把新株莖藤栽入2/3長為好。栽後覆土壓緊,並適當澆水。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擇海拔600米以上,土壤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呈酸性的山坡地或疏林空曠地。選好地後,進行深翻,深20~30厘米,耕細,除去雜草,施足基肥,然後做成120~130厘米的畦。大田可選溝邊地角、荒山坡或疏林間空曠地。定植前按行距1.5米,株距2米開穴,穴深40厘米,在穴中施入腐熟的豬圈糞做基肥。
苗期管理:播種後,適度澆水,保持土壤濕度,出苗時應短期遮蔭,分次揭草,當苗高20~25厘米可追施一定量的有機肥。
中耕除草:定植成活後及時中耕除草,不宜過深,以免傷根。搭簡易架蔽蔭,株間應立竿引蔓上升,注意空間濕度和防止陽光長時照射。冬季除去地面落葉和雜草,並在蔸部培土過冬。
修剪:大血藤從清明後開始萌發新枝,到秋季結合採收剪除枯枝、病枝。
施肥:大血藤定植後每隔40天澆1次稀薄人畜糞,冬季在大血藤蔸部鋪一層腐熟的豬圈糞,蓋上細土。
主要成分
大血藤含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毛柳甙(salidroside),右旋丁香樹脂酚二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 bisglucoside),右旋二氫愈創木脂酸(dihydroguaiaretic acid),大黃酚(chrysophanol),香草酸(vanillic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以及對香豆酸-對羥基苯乙醇酯(p-hydroxyhenylethylcoumarate)和紅藤多糖。
功能
對離體心臟呈輕度抑制,表現心縮力減弱,心率減慢(P<0.05),心輸出量減少。
對治療冠脈痙攣有利。
大血藤水溶性提取物能改善心肌乳酸代謝的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