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業,金融,郵政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郵政電信,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清康熙年間,民眾在此灘上游0.5公里處的渡口修房造屋,開始經商,逐漸形成集市,時稱獅子場,亦稱
獅子灘。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屬富順縣在城鄉上東路。
清末屬在城鄉上東路獅子場保和羅家寺保。清為富順縣在城鄉上東路獅子場保;
民國元年(1912年),屬富順縣上東路團練分局獅市團,羅家寺保改團。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民國政府調整建制,改獅市團為獅市鄉;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獅市團和羅寺團大部分合併為獅市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獅市鄉屬富順縣第一區管轄。
1950年5月,分置獅市、羅寺、花市鄉,屬富順縣第二區管轄;
1950年11月,分為獅市、羅寺、花市3鄉,屬富順縣第二區。
1955年5月三鄉合併仍稱獅市鄉,屬富順縣城郊區管轄;
1955年11月,羅寺、花市2鄉併入獅市鄉,屬富順縣城郊區。
1958年10月,改鄉為人民公社,稱獅市公社;
1961年10月,設五橋公社。
1962年建立獅市區後,歸屬富順縣獅市區管轄。
1984年1月改社為鄉,仍稱獅市鄉。
1995年9月,撤銷獅市鄉建制,並與五橋鄉合併,建立獅市鎮。獅市區撤銷後隸屬縣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獅市鎮轄獅子灘、五橋2個居民委員會;花園、桃花、馬鞍、花市、竹米、羅寺、小河、皂角、梓林、復興、七賢、菱角1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個居民小組,186個村民小組。
2019年9月,設立東湖街道,獅市鎮七賢村、復興村、五橋社區改屬東湖街道。
截至2020年6月,獅市鎮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獅子灘。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獅市鎮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地形屬淺丘類型,丘陵多,平原少,沱江沿岸有少量沖積平壩。
氣候
獅市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較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多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年平均35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58毫米。
水文
獅市鎮屬沱江水系,流經獅市8千米。1995年黃泥灘電站建成後,水位上升,河面寬闊,水流平穩。有4條小溪河流經境域,分別是陶家溪、柑子溪、七賢溪、鰲溪。有小型水庫3座,注入沱江小溪河4條,出產花白鰱、大口鯰等魚類,以及沱江岩鯉魚、退鰍、肥鯇等稀有水產。
自然災害
獅市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洪澇、旱災。
自然資源
獅市鎮境內已探明礦藏有鵝卵石、河沙、石材、天然氣。其中沱江河年產沙石10萬噸,擦耳岩石場產優質石料2000立方米。川西南礦區於1978年10月建天然氣輸氣管道。沙石資源豐富,河沙可開採量約5000萬噸、建築料石400餘立方米,有天然氣井2口,年產天然氣20萬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獅市鎮轄區總人口3314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714人。另有流動人口9873人。總人口中,男性17436人,占52.6%;女性15711人,占47.4%;14歲以下3049人,占9.2%;15~64歲27678人,占83.5%;65歲以上2420人,占7.3%。人口出生率10.28‰,人口死亡率6.83‰,人口自然增長率3.45‰。
截至2019年末,獅市鎮戶籍人口為2777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獅市鎮財政―般預算收入337萬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稅收性收入完成121萬元;比上年增長54.3%。
2019年,獅市鎮有工業企業6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獅市鎮以海升柑橘現代農業種植基地為核心,發揮大型企業的龍頭示範作用,引進業主25戶、農業公司16家,帶動全鎮7個村大力推進柑橘種植產業提標升級。“全鎮柑橘種植2萬餘畝,建成柑橘基地1.2萬餘畝,年產量約2.4萬噸,產值1.4億元。”胡琳介紹,柑橘產業年帶動民眾就業4000餘人,為民眾增收5000萬元。
農業
2011年,獅市鎮有耕地面積28700畝,農業總產值1.1億元,比上年增長3.8%,農業增加值占全鎮生產總值的42.9%。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紅薯、油菜、花生為主。水稻種植面積1.2萬畝,產量1萬噸;小麥種植面積8800畝,產量2200噸;玉米種植面積4000畝,產量1000噸;紅薯種植面積7000畝,產量1700噸;油菜種植面積4000畝,產量400噸;花生種植面積3000畝,產量400噸;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產量700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肉兔為主。出欄仔豬4.2萬頭,生豬3萬頭,肉鴨15萬羽,肉鵝8萬羽,肉兔4.2萬隻。
工業
2011年,獅市鎮工業總產值96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7%。
商業
2011年,獅市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1億元,比上年增長18%。
金融
2011年,獅市鎮境內有信用社網點2個,郵政儲蓄銀行3個。各類存款餘額達2.2億元,比2006年增長81%;各項貸款餘額6000萬元,比2006年增長26%。
郵政業
2011年,獅市鎮郵政業務收入100萬元。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獅市鎮有農家書屋12個,學校圖書室2個,藏書共5萬餘冊;文化站1個,文化體育健身場地6個,共5000餘平方米;全年放映農村壩壩電影214場次。電視用戶1500戶,入戶率16.4%。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獅市鎮有幼稚園9所,在園幼兒820人,專任教師12人;國小6所,在校生1600餘人,專任教師10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740人,專任教師58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8%,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獅市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21個。專業衛生人員38人,其中執業醫生5人,執業助理醫師17人。醫療機構完成門診4.5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獅市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8戶,人數150人,支出27萬元,比上年增長30%,月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長25%;城市醫療救助110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31戶,人數786.人,支出56.6萬元,比上年增長15%,月人均60元,比上年增長9%;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3人,支出21萬元,比上年增長3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5人,支出3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4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024人次,共支出15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臨時救濟1230人次,支出20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0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獅市鎮有郵政網點3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40千米,投遞點25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萬件,征訂報紙2萬份、期刊1000冊。移動門市7個,聯通門市3個,電信門市1個;行動電話用戶5000戶,寬頻接入用戶800戶。
基礎設施
2011年,獅市鎮有天然氣管線52千米,天然氣用戶1500戶,燃氣普及率16%,月天然氣平均用量2000立方米。
2011年,獅市鎮有山平塘223座,石河堰15道,水庫3座(貓兒水庫、水打架水庫、水竹林水庫),容水量248萬立方米;電排12處,總功率達1170千瓦,渠道長57千米。
交通運輸
2011年,獅市鎮有縣道富隆路境內長13千米;通鄉公路獅騎路境內長2.2千米。境內水泥公路總長124千米;泥結碎石路總長42千米,通達181個組。河道通航能力達到二級水平,沱江由北而西向南繞行,全長8千米;客運碼頭3個。獅市自古即為水、陸交通要道,富隆公路和成自瀘赤、樂自隆高速路穿境而過,境內里程約22千米,建有高架橋1座、高速路出入口1個。全境有水泥道路152千米、泥結碎石路70千米,通達186個村民小組。
歷史文化
得名由來
富順縣城東北沱江岸邊有一山形如獅子,傳說是古時一雄獅從沱江西岸涉險灘泅過沱江,達到東岸正往上爬時化作獅形山頭,人們稱之為獅子山。清康熙年間,村民依水而居,漸成集市,時稱獅子場。此後,場以灘名,亦稱獅子灘。
風景名勝
獅市古鎮景區,獅市古鎮屬全省歷史文化名鎮,保留有天后宮、禹王宮、
川主廟、文昌廟等明清建築,民居多依山而建,吊腳樓、四合院、牌坊、門樓、雕花窗格等極具川南傳統建築韻味。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1處、縣級文物5處。
袁家大院位於場鎮油坊坡街16號至18號,建於清代光緒年間。
房屋占地面積427平方米,建築面積227平方米。大院由前院、門樓、後院組成,門樓為三重檐、歇山式建築,浮雕泥塑蝙蝠、鳳凰、雄獅、花飾等圖案;後院有正房、左右廂房和天井。袁家大院門樓為縣境唯一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的門樓。大院整體布局規整,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位於獅市場鎮,修建於清代中期。整體建築為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依次排列戲樓、正殿,兩側分別有耳房、廂房等6座單體建築。整個建築保存基本完整,布局精巧,山牆、泥塑精美華麗,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榮譽稱號
2020年3月,獅市鎮入選2019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鄉鎮。
2021年,獅市鎮入選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鎮”名單。
2021年6月,獅市鎮黨委被授予“四川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021年11月10日,入選農業農村部幹部的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柑橘)。
2021年12月22日,被命名為四川省首批省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鄉(鎮)並獲授牌。
2022年11月,四川省第二屆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擬通報表揚,獅市鎮入選。
2022年12月,獲2022年度自貢市返鄉創業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