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禹九

猶禹九,又名猶志舉。約生於光緒二十餘年,亡於抗日戰爭初年;原系貴州省桐梓縣(今屬重慶市萬盛經開區)猶官壩上壩小地名尚書坪人。中華民國時期黔軍(黔系軍閥)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少將副師長。

基本介紹

  • 本名:猶志舉
  • 別稱:猶禹九
  • 字號:號禹九
  • 所處時代:中華民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今重慶市萬盛區關壩鎮上壩尚書坪
  • 出生時間:約光緒二十一年
  • 去世時間:約民國二十八年
人物軼事,人物生平,

人物軼事

猶志舉,號禹九。約生於光緒二十餘年,亡於抗日戰爭初年;原系貴州省桐梓縣(今屬重慶市萬盛經開區)猶官壩上壩小地名尚書坪人。猶志舉是官壩鵬翼系猶氏入黔第三十二代嗣孫,曾祖父猶光益,祖父猶壽賢,父猶以奎。本人的名諱不如號名顯耀,史料中多以猶禹九稱之。猶志舉行二,早年投筆從戎,行武出身,1924年升黔軍任上尉副官(連長)。

人物生平

周西成統黔時期(1926—1929)年,猶志舉入貴州陸軍崇武學校學習軍事並畢業,旋升國民革命軍第25軍第二師王家烈部某營營長。
毛光翔主黔時期(1929—1932)年,猶志舉榮升國民革命軍第25軍王家烈(副軍長,謙第一師師長)部第三團團長。在此期間,結識貴州畢節著名民主人士周素園,並建立深厚感情,邀聘周素園為軍中高級幕僚。
王家烈主政貴州軍政大權時期(1932—1935)年,猶志舉成為王家烈部重要軍事骨幹,曾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5軍,第一師第三旅旅長。
在此期間發生過兩件大事,第一件事,1932年11月至1933年2月間的“王猶之戰”。同為猶氏宗族的猶志舉與猶國才系同族兄弟關係,但分屬敵對雙方。在相關史料上沒有兄弟戰場上正面兵戎相見記載,原因是兩人作戰的方向和對手不一樣,在“王猶之戰”中,猶志舉的主要作戰方向是貴州黔西的宋醒部。在擊潰宋醒部後,又與簡文波部合力進攻遵義的蔣在珍部,一度包圍了遵義的蔣在珍部。從而錯開了從貴州安順方向進攻貴陽的猶國才部,避開了同宗兄弟之間的殺戮。
第二件事,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貴州,蔣介石以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為藉口,一方面命令王家烈組織黔軍(國民革命軍25軍)各部圍殲之;另一方面藉以中國工農紅軍入住貴州為由,強行調集中央軍進駐貴州,以實現統一貴州為目的。但是貴州地方軍閥集團、蔣介石中央集團與中國工農紅軍三方勢力,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貴州地方軍閥力求自保,“只要中國工農紅軍不留住貴州”,就讓中國工農紅軍順利通過貴州,既保存了自己的實力,也不給蔣介石調集中央軍入住貴州找到藉口;蔣介石中央集團更是以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貴州為由,藉此調集中央軍進駐貴州,削弱黔軍力量,進一步統一貴州。同時也想一舉消滅中國工農紅軍於貴州境內;中國工農紅軍在未召開遵義會議前,可以說是沒有主意,只在失敗中逃命,在史料中曾一度有在遵義周邊建立根據地的想法。遵義會議後才統一認識,確立正確的路線,離開遵義北上。從中可以看出貴州地方軍閥力和中國工農紅軍之間想法是相對一致的,只要中國工農紅軍離開貴州,雙方就能協調。只有蔣介石中央集團執行的是“一石二鳥”策略,即一是中央軍入住貴州,實現貴州統一;二是在貴州境內消滅中國工農紅軍。雖然歷史發展證明:蔣介石中央集團的策略只實現了前半部分統一了貴州,但並沒有在貴州境內消滅中國工農紅軍。這一歷史過程讓猶志舉以負面角色載入中共黨史,作為王家烈的重要軍事骨幹人物,1935年3月,身為黔軍(國民革命軍25軍)第二師第三旅旅長的猶志舉率部在遵義泮水、西安一線阻擊中國工農紅軍進入黔西,其部屬周相魁團還在泮水鎮西安村與紅三軍團彭雪楓部發生了接觸,雖然戰鬥並不大,傷亡也不多,但猶志舉部打過中國工農紅軍就成了歷史事實。從辯證法觀點看,正因為有了這次不大戰鬥,牽制了駐守仁懷沿線的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部,使中國工農紅軍能順利經仁懷進入赤水河流域。毛澤東在赤水河上創造性地指揮了著名的“四渡赤水”的偉大勝利,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從而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在貴州境內消滅中國工農紅軍企圖。
中國工農紅軍順利離開貴州後,蔣介石中央集團“一石二鳥”策略中統一貴州構想終於得也實現,1935年5月,蔣介石以貴州王家烈作戰不力,順利改編了黔軍(國民革命軍25軍),將黔軍整編為中央軍系列,整編後的黔軍為國民革命軍第102師(原黔軍王家烈部第二師),第103師(原黔軍王家烈部第一師),第121師(原黔軍猶國才部第三師),其它部隊還改合為新編第8師,第140師等。改編後的102師,柏輝章任師長(中將),猶志舉任副師長(少將),宋時俊任參謀長(少將),全師9500餘人。
早在1933年,猶志舉任國民革命軍25軍第二路司令時,就電告(首都大元帥)蔣介石和(貴陽軍長)王家烈請纓抗日。電文曰:“…禹九結髮從戎,馳驅四省……暴日侵略滿洲之不已,又進占熱河,循此以往,內蒙華北蠶食堪虞。……惟區區報國熱忱,蓄之方寸已20年,不予發泄之機,將致瘋狂之疾。敢乞鈞座特許,儘先調赴前線,誓以赤血型挫彼凶鋒……”。事隔五年後,猶志舉將軍終因身體原因未能親赴抗日前線,但他所締造和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102師,在師長柏輝章帶領下,於1938年開赴抗日前線。歷經“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戰役”等著名抗日正面主戰場,實現了將軍生前立志殺敵報國的願望。
猶志舉與貴州歷史名人周素園關係密切,周素園曾為猶志舉軍中高級幕僚,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從《周素園文集》中得以充分的證明。《周素園文集》收錄了六則有關猶禹九的函片和電文,文中多處流露出鐘子伯牙般知音情感,如在《馬電》中關於用倚貨(鴉片)解決軍費問題的策略,不能不說可能出自周的計策。又如在“剿匪後援會”問題上有“培藝三十年不與任氏走同一路線”的表述,如果不是交心的友宜,是不會這樣行文處事的。再如1935年《致猶禹九函》中,周猶非同一般的關係就更加明顯了,一方面周深知猶是一介武夫,擔心他做出黜事。另一方面周從一個智者度角幫助猶分析形勢,勸慰猶志舉放棄重振“桐梓系”幻想。事實上在蔣介石改編黔軍(國民革命軍25軍)初定時,以猶禹九為首的軍官在黔西北重組“新25軍”,提出“雪亡省之恥”,“黔人治黔”等口號,擁護王家烈為軍長,進行“復興25軍”的運動。從另一角度看出猶志舉不但不親蔣,而且是反蔣派,在他心中只有貴州,只有他心中的“桐梓系”。周素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了上述《函片》,雖然不知道這通《函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猶志舉,但後來的事實告訴人們,猶志舉並沒實現“復興25軍”的願望。蔣介石在完成對黔軍的改編後,可能蔣介石知道了猶志舉上述反蔣行為,於1936年秋,撒換了國民革命軍部分主要領導成員,猶志舉首當其衝被調離國民革命軍102師。美其名曰地選入當時的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五期深造,陸軍大學特別班學制為三年,行武出身猶志舉將軍是否赴陸軍大學學習不得而知,因為在民國時期陸軍大學同學錄中並沒猶志舉記載。猶志舉將軍被除去兵權後,憂鬱地生活了兩年,於1938年在貴陽家中病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