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姓

猶姓

猶姓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姓氏之一,始自11世紀,在當代姓氏中排第400名之後,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萬分之一,多生活在中國西南一帶。

姓氏尋源:先零大豪有猶氏,蜀多猶姓。按,先零是漢代西羌的一支,大豪是有勢力的部族首領,猶氏是古代西羌的姓氏。姓氏考略云:猶氏當是猷氏。宋有猶道明,字行之,桐梓人,宋寧宗嘉定間進士。其先五世祖崇義,太原人,於唐僖宗乾符元年,以都總管奉命平黔、蜀蠻。亂平,遂鎮有其地。崇義子朝覲,以播、瓮萬戶,從征黃巢,轉戰數省陣亡。特予世襲,立祠祀焉。道明少時,隨其父堂朝京師,請入國學肄業。後登進士,官授秘書,御書“克壯其猶”四字賜之,是為猶氏受姓之始(原姓尤)。旋遷集賢殿正字。有讀書處在治北二百四十里扶歡壩上。其故宅元田壩,距城五十里,今已為令狐姓業矣。相間裡許,有羊背窩祀田存在。墓在元田壩天井塆,令狐正璉界內。至今天井塆宅近鄉人尚稱猶家屋基。邑鄉賢祠亦久列杞典。洵士夫之賢者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猶姓
  • 分布:中國西南、西北地區的主要姓氏
  • 出現時間:11世紀
  • 人口: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 溯源:猶崇義
姓氏來源,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郡望,堂號,猶氏世系,歷史名人,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姓氏來源

猶(yóu)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自尤氏。公元874年,山西壽陽尤氏崇仁、崇義、崇禮兄弟,三人皆任唐朝都總管之職,奉唐僖宗之詔督師征討南詔國占領的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克復之後敕封尤崇義為世襲播州宣慰使司職,鎮守黔中翁水,至今墓冢仍在,縣誌與族譜可考其事跡,貴州尤氏現多奉尤崇義為祖。尤崇義長子尤朝覲的後裔之一尤道明,於宋嘉熙四年(一說是熙寧),中乙科進士,皇帝殿試時,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詩經.小雅.采芑》中之“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成為猶氏得姓始祖,所以猶氏亦將尤崇義奉為先祖,繕墓刻碑,溯姓為“猶“崇義。
而尤氏又分為兩大來源。
來源之一:源於沈姓,出自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的沈氏族人,屬於因謚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觀點:五代之初,後梁皇帝朱溫於公元909年冊封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閩王,因審、沈二字同音,閩國境內的沈姓族人為了避諱,將沈姓去掉三點水改為“尢”姓(即尤的繁寫)。宋代李綱於《梁奚谷漫錄》指:“系出沈姓,五代王審知據閩,閩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改尤氏”。根據因諱改姓這一說法,尤姓的祖源與沈姓相同。
來源之二:自古即有。根據史料記載,尤姓最早並非起源於福建沈氏,尤姓自古即有。據《後漢書·卷七十七》和《傅山全書·六卷》等所載,東漢時有尤來,漢人外孫的鄯善王尤還,龜茲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漢後被班超廢黜並遣送洛陽。又據西晉史學家陳壽所作《三國志》卷六十賀齊傳:(建安)二十一年,鄱陽民尤突受曹公印綬,化民為賊,陵陽、始安、涇縣皆與突相應。齊與陸遜討破突,斬首數千,餘黨震服,丹楊三縣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東將軍。《三國志》卷五八陸遜傳:鄱陽賊帥尤突作亂,復往討之,拜定威校尉,軍屯利浦。上述這些尤氏均為五代前見諸史冊之人物,其中《三國志》記載的尤突最為重要,鄱陽秦時設縣東漢置郡,開化較早久為漢人農桑之地,不似江南內陸山區尚有越人居住,所以陳壽書其為鄱陽民尤突,而未書為鄱陽越人尤突,但其後無世系可考。
根據貴州尤氏及其分支猶氏的觀點:在公元909年王審知據閩稱王、福建沈氏易姓為尤的三十五年之前,即公元874年,山西壽陽尤氏崇仁、崇義、崇禮兄弟三人,奉唐僖宗之詔督師南征播州……
按照時間推算,猶氏血脈源於唐末入黔的古尤氏,非源於五代初期閩國沈姓去水改尤的福建尤氏。
另外猶氏亦有不知來源的傳說:隋末,湖州武康人(浙江德清縣)沈法興,世為郡豪強,擁有宗族數千家,任湖州(浙江湖州市)郡守。公元618年,以征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得精兵六萬,攻占餘杭(杭州市)、毗陵(江蘇常州)、丹陽(江蘇丹陽縣)等十餘郡,稱“江南道大總管”,次年稱“天門公”,未幾,稱梁王,年號“延康”。不久被唐將李子通擊敗,投江而而亡。於是隨同起兵的沈氏族人為避免日後遭到迫害。遂將沈字中水旁去掉,改為尤氏,這就是族中常言的“去水存尤”說法。後來,尤氏一支遷居山西省壽陽縣。到晚唐時有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奉詔督師南征播州……
這一說法將沈姓“去水改尤”一事的時間由五代之初提前至三百年前的隋末,發生地點由福建改為浙江吳興,跟據已有的官史、地方史、尤氏族譜,尚未發現來源依據,吳興沈氏亦無關於尤氏源流的歷史遺蹟。推測此事應為猶氏後人不知五代之前即有尤姓,只道尤姓源於五代時的閩國沈氏,而猶氏先祖尤崇義卻於五代之前的唐末奉詔入黔,故將沈氏“去水改尤”一事提前三百年,附會到隋末吳興沈氏一族,以附合尤崇義於唐末入黔之故,屬弄巧成拙。
源流二
《姓氏尋源》中說:“先零大族有猶氏”,又說“蜀多猶氏”。
得姓始祖
尤道明,尤崇義長子尤朝覲之後裔,於宋嘉熙四年(一說是熙寧),中乙科進士,皇帝殿試時,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詩經.小雅.采芑》中之“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成為猶氏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猶氏主要聚居地有貴州省的甕安、羅甸、遵義、桐梓,綏陽、修文、湄潭、貴陽、安順、鎮寧、紫雲、關嶺、盤縣、興義、貞豐、望謨、興仁縣等地;重慶市的萬盛區、綦江、南川、江津、銅梁等地,四川省的南部、廣安、什邡等地、雲南省的鎮雄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貴州瓮水

堂號

瓮水堂:以望立堂。年,山西壽陽尤氏崇仁、崇義、崇禮兄弟,三人皆任唐朝都總管之職,奉唐熹宗之詔督師征討南詔國占領的播州……
按照時間推算,猶氏血脈源於唐末入黔的古尤氏,非源於五代初期閩國沈姓去水改尤的福建尤氏。
另外猶氏亦有不知來源的傳說:隋末,湖州武康人(浙江德清縣)沈法興,世為郡豪強,擁有宗族數千家,任湖州(浙江湖州市)郡守。公元618年,以征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得精兵六萬,攻占餘杭(杭州市)、毗陵(江蘇常州)、丹陽(江蘇丹陽縣)等十餘郡,稱“江南道大總管”,次年稱“天門公”,未幾,稱梁王,年號“延康”。不久被唐將李子通擊敗,投江而而亡。於是隨同起兵的沈氏族人為避免日後遭到迫害。遂將沈字中水旁去掉,改為尤氏,這就是族中常言的“去水存尤”說法。後來,尤氏一支遷居山西省壽陽縣。到晚唐時有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皆為唐朝的都總管職,奉唐熹宗之詔督師征討南詔國占領的播州……
這一說法將沈姓“去水改尤”一事的時間由五代之初提前至三百年前的隋末,發生地點由福建改為浙江吳興,跟據已有的官史、地方史、尤氏族譜,尚未發現來源依據,吳興沈氏亦無關於尤氏源流的歷史遺蹟。推測此事應為猶氏後人只知尤姓源於五代時的閩國沈氏,卻不知五代前之即有尤姓,故將福建沈氏“去水改尤”一說提前三百年,附會到隋末吳興沈氏一族,以附合尤崇義於唐末入黔之說。

郡望堂號

郡望

貴州瓮水

堂號

瓮水堂:以望立堂。

猶氏世系

崇義祖生朝覲、朝元、朝龍、朝鳳、朝伯;朝覲生如椿;如椿生泰;泰生堂;堂生道明;道明生世德、錦;世德生廷輝;廷輝生智;智生鳳翔;鳳翔生旻;旻生嵩;嵩生正言和正遠;正言生宗漢;宗漢生文龍、仕童、仕源。仕源生恭;恭生秉政;秉政生爵;爵生紹廉、紹琮、紹文、紹華、紹武。
道明生世德、錦;錦生林;林生注;注生熙、熙生瑗(伯玉);瑗生正威。正威為官壩世系始祖。

歷史名人

尤崇義: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生於山西省太原府壽陽縣。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與兄崇仁、弟崇禮以都總管職奉旨督兵收復被南詔國占據的播州。崇義因軍功欽敕播州宣慰使,並駐節於黑羊菁(今貴州省會貴陽)。次年黔中烏江畔瓮水苗叛,朝廷復詔崇義督兵討之,紅崖屯(今貴州甕安縣珠藏鎮榮院村)一役,徹底肅清叛軍老巢。朝廷命鎮守基地。是年開設瓮水司衙。崇義公生有六子:朝覲、朝元、朝伯、朝龍、朝鳳、朝翔。長子朝覲襲宣慰使職。
尤朝覲:生於唐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唐乾符元年隨父輩從征播州,入駐瓮水。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軍攻陷洛陽,僖宗逃亡蜀地。朝覲奉命勤王,轉戰數省陣亡。黃巢軍敗,僖宗返回長安後,賜贈朝覲為“播瓮萬戶侯”,立專祠春秋致祀。其宅稱“侯府門”,在今甕安縣珠藏鎮榮院村。
猶(尤)道明:字行之,宋宋嘉熙四年進士,其先祖猶崇義,山西太原府壽陽縣人,於唐乾符元年,以都總管職奉旨平蜀黔蠻夷,既平,敕封播州宣慰使司,留鎮黔中瓮水,世襲罔替。道明少時,隨父朝京師,入學國子監,後登進士,殿試進,上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是為猶姓受姓之始,官授集賢殿正字。有讀書處在治北240里處扶歡上壩;其故宅在桐梓元田壩,今已為令狐姓業矣!相間裡許處,有羊背窩祀田存在。墓在元田壩天井灣令狐正璉界內。至今,天井灣宅址,近鄉人仍稱猶家屋基;邑鄉賢祠亦列祀典,詢士夫之賢者歟,記《遵義府志》。
猶仕源:貴州省甕安縣瓮水司人,宗漢子。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承襲瓮水世職,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軍傅友德奉命南征,猶仕源以地歸附,奉調從征雲貴,護衛鎮遠,興隆、偏橋(今施秉)、黃平功最著,洪武十七年七月初三日,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敕聖旨一道,按撫印一枚,改授世襲瓮水安撫使。《甕安縣誌》、《黔南職方記略》、《貴州通史》等有載。
猶泳:南宋理宗年間(公元1225——1264年)播州(貴州省遵義市)人,為當時播宣慰使司楊軾、楊粲父子最為倚重的幕僚。為播州的統一功不可沒。此事記載於《貴州通史》。
猶法賢:字心魯,號酉樵。甕安瓮水世系人,其祖父賜璠公系甕安縣土縣丞承襲者,因事坐黜,由其叔祖賜璵世襲。乾隆壬午(公元1762年)進士副榜。充鑲黃旗教習,選鎮遠縣教諭,升鎮遠府教授。潛心經史,手不釋書,編著有《鎮遠府志》、《黔史》四卷、《酉樵山房詩文集》六卷傳世,享年88歲,《甕安縣誌》稱“耄而好學,有衛武之遺風”,是貴州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貴州通史》有載。
猶鶴:貴州省甕安縣瓮水司人,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承襲瓮水安撫使。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土司楊應龍叛明,鶴公募鄉勇數千附隸明軍巡撫郭青螺(即郭子章)等平亂,功成,朝廷改土歸流,鶴公獻瓮水安撫司地,與宋氏草塘司合併,設甕安縣,其後世世襲甕安水土縣丞職。《甕安縣誌》“明萬曆二十八年,李化龍,郭子章率明軍平楊應龍之亂,瓮水安撫司安撫使猶鶴"率族從協濟軍需".二十九年,撤安撫司,置甕安縣.三十一年,以猶鶴為瓮水土縣丞”
猶登元:字象乾,甕安人,黃平州籍(明末時期,甕安縣藏屬黃平州轄地)。其父國材公系甕水世系襲職猶鶴第三子。明崇禎庚午(西元1630年)科舉人,官四川雙流知縣,升敘永廳同知,敘州知府,封中憲大夫。著詩《殘菊》《震天硐》傳世。在《貴州古代詩文選》載有原詩。《殘菊》:“是菊且垂老,清香常到門;殘芙常不落,臒幹勁猶存;芳在憐群異,秋過不市恩;凋零如有恨,珍重託霜根”。《震天硐》:“斷岸連江起,濤聲帶雨來;洞中藏日月,峽外走風雷;幾失劍門險,還疑豔澦堆,煩襟浣不盡,恍若到蓬萊”。其事跡《甕安縣誌》有載。
猶自東:字魯瞻,號青圊,貴州省甕安縣瓮水司人。數祥公長子。清嘉慶己卯(公元1819年)優貢,朝試任教職,歷任鎮甯、麻哈(貴州麻縣縣)、思南訓導。因捐疏河工經費,升雲南巧家廳(今雲南省巧家縣)同知。因其胞姐夫張日晸系雲南巡撫,避嫌而後改授四川同知,歷任茂州,眉州(今四川省峨眉山市),直隸知州等。清鹹豐年間曾編著有《瓮水猶氏宗譜》。
猶登第:字象堦,瓮水世職承襲人。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歸附清朝。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藩王吳三桂自滇反清,其將馬寶盤踞遵義,登第公督率鄉勇防堵烏江沿岸要隘,地無所失,準襲世職如故。按《庭聞錄》:“康熙十九年,大兵大膊吳逆,逆將馬寶盤踞遵義後,奔楚豕走姚安山中,提督桑格誘降之
猶數祥:字卜之,號聽泉,瓮水世系中寨一房人,嘉誥公第三子,榜名肇賢。清乾隆癸卯(公元1783年)與族人猶天貴同榜舉人。清嘉慶辛酉(公元1801年)大挑二等,選貴築(今貴陽市)訓導,歷任十七年,推升直隸博野縣知縣,承辦謁陵道差,以功勞病卒。其女婿張日晸為雲南巡撫;其子猶自東,字魯瞻,號青圊,嘉慶己卯(公元1819年)優貢,朝試就教職,歷任鎮甯、麻哈、思南訓導,因捐疏河工經費,升雲南巧家廳同知。改授四川同知,歷任茂州,眉州,直隸知州。父子知名一時,稱盛,誠足光前而裕後矣。
猶學湖:字海龍,號鏡涵,清末官壩世系二房人,生於公元1868年,自幼勤奮好學,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癸癸巳恩科中舉,因辦團務,龍巡撫使保獎乙等章,旋又保甲等章,赴廣西任知縣。光緒二十一年,赴京會試,回應康有為梁啓超等發起的變法維新運動,積極參與簽名上書,反對對日妥協,主張變法,富國強兵(即歷史上稱之“公車上書”事件),並當選議院員。1905年回鄉,縣令張斗南委其任團總。1913年縣長蔡用休委任其第六區區長。1927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三師征湘西,師長猶國才任其為芷江縣縣長,隨後第三師返黔,再回桑梓,在猶國才支援下,組織人員,潛心編修《桐梓縣誌》。1925年,在猶國才的宣導和支持下,編著了民國刊本(由貴陽文通書局承印)《猶氏族譜》共十二卷。除此之外,還著有《礦產論》(記有關關壩煤炭,青年銻礦等礦產資源);《磨子洞記》(記今關壩溱溪迷宮);《猶氏入黔》;《桐梓縣誌緣起》等著述,為為重慶市盛區地方歷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1938年3月,公在關壩家中病故,終年70歲。
猶國才:字用儂,貴州省桐梓縣人,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生。早年入貴州講武學堂第一期,畢業後任貴州講武堂學生營少尉排長,黔軍總部警衛團排長。
猶鳳歧:(1910-1997),又名猶振良,曾用名李欣、李梅君、槐子、游萍生、猶名歧,祖籍貴州省桐梓縣,1910年9月26日(農曆)出生於綦江縣扶歡鄉上壩(今扶歡鎮)。

家譜文獻

民國十四年,由時任黔軍旅長(後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軍長、貴州省政府代理主席)之猶國材主持,清末舉人、公車上書籤名者猶學湖執筆編修的《猶氏族譜》十二卷刊本(貴陽文通書局承印),現由猶氏族人、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猶家仲贈送一部保存於上海圖書館。

字輩排行

一、瓮水世系三房字輩排行:
衙內:天賜仁賢,以培先澤,家修廷獻,顯達祖德;
中寨:天賜嘉祥,自重書香,家興品俊,富貴成章;
江外:天賜嘉祥,福祿永昌,家倫和順,顯達忠良;
天賜嘉祥,福祿永昌,周英可勝,鎮守安邦。
二、官壩世系:
第一派:“天(為、鴻、爾)賜(文)嘉祥,運兆(照)洪芳(光),春廣(雷)廷殿,發達時長”;
第二派:“為文嘉賢,以志紹聯,共(永)遵(真)成憲,富貴萬全”;
第三派:“為文嘉祥、能重書香、勤敦善舉、建樹超常”。
二~五房支派:“為文光大賢才學振名元輔佐開周治新法定宗傳”。
三、分散到各地後自己取的字輩:
貴州遵義猶氏字輩:“祿永康正思朝廷雲忠太”。
貴州安順猶氏字輩:“啟夢應天大,文武國光高,金玉榮貴美,世代奉朝鮮”。
貴州望謨猶氏字輩(麻山、樂旺一帶尤姓使用):“崇禎國登,天賜嘉祥,福祿永昌”;
貴州望謨尤氏字輩(新屯羊玉尤姓使用):“啟大興國,登天萬盛,永遠太平”;
貴州望謨尤氏字輩(麻山田灣尤姓使用):”文宗興正遠,永大應天昌,萬世書中有,再安學時光“。
匾額及楹聯
匾額:克狀其猶
楹聯:唐朝上敕封萬戶候脈派西泰文武第;宋代中授勇武略軍亘古南黔將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