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猛進如潮
- 題寫:孫中山
涵義,歷史,偉人提寫,學校精神,城市精神,
涵義
意指像錢江潮水那樣萬馬奔騰,奮勇向前。
歷史
偉人提寫
“猛進如潮”是孫中山先生為海寧縣立乙種商科職業學校題寫的贈言。一個偉人為一所學校題詞,其實具有象徵意義,青年學子代表著一個地方的希望。所以說孫中山先生贈言是給全海寧人的,近一個世紀來潮鄉兒女以激情詮釋了自己的情結。
1916年9月15日,海寧民間傳統的農曆八月十八觀潮節。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第二次踏上海寧的土地,到鹽官觀潮。受到了潮鄉人恭敬迎接。孫中山一行到距離海塘不遠處的海寧縣立乙種商科職業學校內休息,訪問了學校用了午餐,然後上海塘觀潮,於是有了孫中山先生與海寧學子的結緣。
孫中山海寧觀潮,最出名的是他觸景生情,從潮聯想到革命洪流,留下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他為海寧縣立乙種商科職業學校的題詞是“猛進如潮”。名言和題詞前後呼應,表達了孫中山當時心境中革命的激情。
學校精神
“猛進如潮”題詞先懸掛在學校大禮堂,後因學校變遷悄悄地在一輪輪校長間傳接。1927年海寧創立了海寧縣立中山初級中學,包含著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意義。1932年海寧縣立中山初級中學與幾經調整後的海寧縣立乙種商科職業學校合併,建立了海寧縣立初級中學。學校變遷,但不影響孫中山題詞的精神在光大。激勵著潮鄉一代學子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湧現了香港愛國實業家查濟民、中科院院士化學家蘇元復等一批精英。
1933年,海寧縣立初級中學確定以孫中山題詞“猛進如潮”為訓,隨後師生創作了校歌:“進!進!進!看江潮,正猛進,激盪我熱血,奮發我精神,努力求知,努力健身,努力工作,為人群,千年大國今衰落,試想當今因。前進!前進!趁此少年晨。”並作《留別歌》:“搔首青春正好,極目世界無窮;握手相期不負,獨立寰中。願比海潮澎湃,又如嘉樹蔥蘢;他時相看刮目,夭矯神龍。”這首校歌充分體現了抗戰前海寧學子的精神,以猛進無畏的錢江潮水為寫照,當強國求知,定發奮未來。國家危難時刻,激勵了烈士諸學潛、漫畫家米谷、高級將領孟敏中等一批學子投身到抗日戰爭中。
經過艱難的抗戰,1944年,海寧縣立初級中學復校,師生根據當時的國情,又以“猛進如潮”為訓,創作了一首《校歌》:“仰先哲之元訓兮,雖彌高而弗違。教學相長兮,冀國威之雄飛。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有智有勇。天下事兮,捨我其誰。”並作《畢業別辭》:“歌聲淒,琴聲低,無言訴心期。三年聚,深相契,一朝遠別離!遠別離,莫噓唏。身雖別,心不攜。望天涯,如鄰比,好為國逞岐疑。”這首產生於時代風雲之際的校歌,學子不忘先哲傳訓,不懈求學以當大任的胸懷。正是“猛進如潮”四字激勵著一代代學子上進求學胸懷祖國,後來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棟樑。
城市精神
“猛進如潮”從校歌上升為“海寧精神”的組成部分是1995年,中共海寧市委確定“敬業奉獻,猛進如潮”為海寧精神。
當時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全國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熱潮,各地紛紛確立了以統一思想,鼓足幹勁為主題的精神。海寧市委決定開展徵集“海寧精神”活動,海寧市委宣傳部於1994年5月通過媒體,公開向全市市民徵集“海寧精神”表述語言,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市民熱情參與。兩個月時間收到市民提議的“海寧精神”表述語言180多條,擇優分期在《海寧報》上刊出。
“海寧精神”的確定,經過了反覆討論,形成的原則是三條:簡明扼要;具有地方特色;長久流傳。首先確定了“海寧精神”為“八個字”,並錄用了“猛進如潮”,這是因為孫中山為海寧的題詞,具有地方特色又充滿激情。還有四個字頗費周折,一是選擇餘地很大,二是與“猛進如潮”語言搭配很難。最後選擇了幾組,提交市委常委會討論,1995年2月海寧市委擴大會議確定“敬業奉獻,猛進如潮”為海寧精神,解釋為,反映全市人民團結一致,立足崗位務實奉獻的精神風貌,又緊扣“潮”特徵,以孫中山為海寧題詞自勉,體現當代海寧人大無畏氣概,以“猛進如潮”引申為海寧的改革潮、經濟潮、發展潮。在海寧精神徵集的同時,海寧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錢江(海寧)觀潮節,建起了海寧中國皮革城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舉措。
與時俱進,是當代海寧人的風采。海寧成為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國家級園林城市、浙江省首批小康市、浙江省文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等,是潮鄉人“敬業奉獻,猛進如潮”的現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