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鼻猴

狹鼻猴

靈長目的一個總科種類統稱。身長35~200厘米,其最明顯的形態特徵是:鼻中隔狹窄,鼻孔向下和鼻甲基部相連,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狹鼻猴
  • 英文:Catarrhinids)
  • 形態特徵:鼻中隔狹窄,鼻孔向下
  • 身長:35~200厘米
概述,主要種類,亞辟猴,中猴,山猿,中國的狹鼻猴類化石,

概述

狹鼻猴(Catarrhinids)是靈長目的一個總科種類統稱。身長35~200厘米,其最明顯的形態特徵是:鼻中隔狹窄,鼻孔向下和鼻甲基部相連,故名。但化石中很少保存這一特徵。大多種類有長尾,少數種類尾短或無尾。有臀疣,腦發達。包括疣猴科、猴科和猩猩科,分布於亞歐大陸和非洲,又稱舊大陸猴
狹鼻猴類化石較多而且分布很廣。已知約有6科28屬73種,時間從晚始新世直到近代。早期的狹鼻猴類化石主要在非洲。第三紀是狹鼻猴類進化上較重要的時期。

主要種類

亞辟猴

亞辟猴是一種原始的狹鼻猴類,產自埃及法雍的漸新統,有兩種,即Apidium moustafai和A. phiomense。材料包括許多肢骨、牙齒、上、下頜骨及一些頭骨破片。後一種有象狨猴一樣短的臉和小的犬齒,四肢適應於跳躍,是高度適應樹棲的靈長類。它的下頜較深,聯合部癒合,齒式是 2·1·3·3。從上牙的形態看,它可能與山猿是平行發展的。

中猴

中猴(Mesopithecus)最早發現於希臘雅典附近的上新世早期地層,有兩個種即M. Pentelici和M. monmpessu-lanus,時代為晚中新世到晚上新世,廣布於歐洲、近東。材料包括許多頭骨和頭後骨骼。頭骨構造很像樹棲的疣猴(Colobenes)。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在頭骨和牙齒上幾乎所有的特徵都是典型疣猴類的特徵。後肢明顯比前肢長,肢骨較粗壯,顯示出適應樹棲的解剖特徵。有人認為中猴不代表絕滅的一支,而更可能是接近亞洲疣猴類的主要祖先。

山猿

山猿(Oreopithecus bambolii)最初發現於義大利晚中新世的褐煤層中,材料為一副完整的骨架。山猿有許多與人類相似的特徵,如門齒、大齒小;下第二前臼齒臼齒化;下頜聯合較直;缺乏猴類的齒隙;尺骨的鷹嘴長度減小;與驅乾相比,前後肢較長等等。蹠骨粗壯,表明營地面生活和具有試用前肢來支持的能力。但在距骨和跟骨的特徵中則分別與獼猴類和猿類更為接近。因此,山猿也被認為是獼猴類的共同祖先。一些綜合性的特徵也被一些學者認為帶有由高等猴類到猿類的過渡性質。

中國的狹鼻猴類化石

中國的狹鼻猴類化石已報導的有11屬17種,除了人屬(Homo)以外,主要有碩獼猴(Macacus,robustus)、安氏獼猴(Macacus anderssoni)、藍田偉猴(Megamacaca lan-tianensis)、金絲猴(Rhinopithecus tingianus)、維氏狒狒(Procynocephalus wimani)、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長臂猿(Hylobates)等, 70年代以來增加了第三紀的猿類化石,有祿豐西瓦古猿(sivapithecus lufengensis)、粗壯池猿(Laccopithecus robustus)、江淮寬齒猿(Platodontopi-thecus jianghuaiensis)和雙溝醉猿(Dionysopithecusshuanggouensis)。中國狹鼻類化石地點已知有近百個,而以獼猴類的地點占多數,有60多個。分布範圍的北界到遼寧省本溪,南界到雲南省馬關,基本上分布在連線北京、藍田、富民的聯線以東。時代從中中新世到近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