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葉垂頭菊(學名: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是菊科垂頭菊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雲南、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3,200米至4,8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河邊、草坡、灌叢中以及高山沼澤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狹葉垂頭菊
- 學名: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千里光族 Senecioneae
- 亞族:千里光亞族 Subtrib. Senecioninae
- 屬:垂頭菊屬 Cremanthodium
- 組:平行脈組 Sect. Parallelinervus
- 種:狹葉垂頭菊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西藏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多數。莖單生,直立,高20-50厘米,紫紅色,上部被紫褐色有節長柔毛,下部光滑,基部直徑3-5毫米,具枯葉柄纖維。叢生葉和莖下部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7-23厘米,寬 0.3-4.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全緣,基部漸狹呈翅狀柄,柄與葉片無明顯界線,兩面光滑,葉脈平行;莖中上部葉4-5,向上漸小,狹披針形至線形,基部無鞘,半抱莖。頭狀花序單生,稀為2個,下垂,盤狀,總苞半球形,長0.7-1.5厘米,寬1.3-3.2厘米,被密的紫褐色有節柔毛,總苞片16-24,2層,披針形,寬2-4 毫米,先端漸尖,內層具狹膜質邊緣。小花多數,全部管狀,黃色,長7-8毫米,管部長2-3毫米,檐部筒狀,裂片先端具乳突,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圓柱形,長5-6毫米,光滑,具肋。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200-4800米的灌叢中、草坡、河邊、高山沼澤旁。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北部(金沙江岸)。
生境 | 高山草甸, 沼澤草甸 |
海拔下限 | 3900 |
海拔上限 | 4700 |
是否中國特有 | 是 |
是否引種栽培 | 非人工引種栽培 |
國內分布 | 四川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
分布範圍
產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南部。
主要價值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拼音】 Xiá Yè Chuí Tóu Jú
【英語】 Narrowleaf Cremanthodium
【別名】垂頭菊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狹葉垂頭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 W. W. Smith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高山草地和沼澤草甸。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及雲南。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瘡瘍癤腫;肺癰;乳癰;腸癰;熱病高熱;熱結便秘;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退燒、消炎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