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尾草(狸尾草)

狸尾草(狸尾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狸尾草又稱狸尾豆 (學名:Uraria lagopodioides (Linn.) Desv. ex DC.)共有35種,分布於熱帶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我國有8種,產西南部至台灣。多年生草樹灌木;單小葉或具3(-5-7)片小葉的羽狀複葉,有小托葉;花小,極多數,組成稠密、圓柱狀或穗狀的總狀花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萼管短,裂片長漸尖,剛毛狀;花冠紫色或黃色,旗瓣闊,翼瓣和龍骨瓣貼上;雄蕊10,二體(9+1),花葯同型;子房有胚珠2至多顆;莢果小,由2-6個反覆摺疊的莢節組成;莢節腫脹,不開裂,每節具1種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狸尾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薔薇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山螞蝗族
  • :狸尾豆屬
  • :狸尾豆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平臥或開展草本,通常高可達60厘米。花枝直立或斜舉,被短柔毛。葉多為3小葉,稀兼有單小葉托葉三角形,長3毫米,寬約1毫米,先端尾尖,被灰黃色長柔和緣毛;葉柄長1-2厘米,有溝槽;小葉紙質,頂生小葉近圓形或橢圓形至卵形,長2-6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圓形或微凹,有細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側生小葉較小,上面略粗糙,下面被灰黃色短柔毛,側脈每邊5-7條,直而斜展,靠葉緣處微彎拱,兩面凸起,網脈在下面明顯;小托葉剛毛狀,長1.5毫米;小葉柄長約2毫米,密被灰黃色短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3-6厘米,直徑1.5-2厘米,花排列緊密;苞片寬卵形,長8-10毫米,先端錐尖,密被灰色毛和緣毛,開花時脫落;花梗長4毫米,疏被白色長柔毛;花萼5裂,上部二裂片三角形,較短,長約2毫米,下部3裂片刺毛狀,較上部裂片長3倍以上,被白色長柔毛,萼筒長約1毫米;花冠長約6毫米,淡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漸狹;雄蕊二體;子房無毛,有胚珠1-2。莢果小,包藏於萼內,有莢節1-2,莢節橢圓形,長約2.5毫米,黑褐色,膨脹,無毛,略有光澤。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多生長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曠野坡地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及台灣。印度、緬甸、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全草供藥用,有消腫、驅蟲之效。
狸尾草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頸淋巴結結核:全草2兩,水煎服。
主要功效是:
毒蛇咬傷:鮮嫩枝、葉0.5~1兩,嚼爛用開水或酒送服。
癰瘡腫痛: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