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奴

狸奴

,貓的別稱。 自古人們深愛貓咪,詩人更是親昵地稱貓為“小狸奴”。 狸:狸 lí 即山貓。金代劉仲尹《不出》詩曰:“天氣稍寒吾不出,氍毹分坐與狸奴。”僅兩句詩便勾勒出一幅愜意溫馨的人貓相親圖。宋代陸游的《贈貓》詩云:“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這雖是一首懷才不遇的自嘲詩,但詩中飽含對貓的深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貓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食肉目
  • :貓科
  • :貓屬
典故,人與貓結緣,治病功效,寵物貓的來源,古文中的貓,

典故

宋代的又一大詩人黃庭堅在《乞貓》詩中寫道:“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瓮翻盤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從詩中看出山谷老人家裡的老鼠鬧得很兇,當他得知別人家的貓即將產子時,就趕緊準備,打算抱一隻來養。

人與貓結緣

常見報上“龍年話龍”、“馬年話馬”、“羊年話羊”……而貓不在十二生肖之列,故少有人“話”之。其實,在動物界中,貓與人類的關係尤為密切,人與貓結緣歷史悠久。
家貓的馴養源於埃及。公元前1500年,處於原始農業社會的古埃及人,眼見收貯的糧食引來了老鼠,但同時發現野貓有捕鼠的本領,於是長期馴養野貓,將其馴化成了家貓。在古埃及的宗教崇拜中,主管司月、生育和果實豐收的神巴斯特的化身就是貓,這個神常被描繪成貓頭人身形。當時打死一隻貓,即使是無意打死的,也要處以絞刑。考古學家在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古老的布巴斯梯克城,發掘出經過香料防腐的貓屍體的墓葬,還出土許多神態各異的貓的雕像。
在義大利的帕多瓦博物館裡,至今保存著一具貓的木乃伊。原來,13世紀遠征的十字軍騎士們,把跟隨他們的旅伴---老鼠帶回了歐洲,使得鼠疫和霍亂在歐洲大陸傳播開來。人們束手無策,憂心如焚。幸虧貓咪們奮起出擊,制服了老鼠。一隻名叫佩特拉基的領頭貓功勳卓著,它的屍體在1370年被製成了木乃伊。
我國歷史上也有很多關於良貓的記載,其中一處寫道:“大倉巨鼠為患”,後“從民家購得巨貓,大如狸,縱之入,遂聞咆哮聲,三日夜始息。開視,則鼠貓俱亡,而鼠大於貓有半焉!”貓的這種勇敢與自我犧牲精神多么令人敬佩!

治病功效

貓捉老鼠有功於世,而它對科學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人們用紫外線治病這一療法的發現,是一隻貓曬太陽給了科學家的啟迪。一天,丹麥科學家芬森看到一隻身上帶有流膿傷口的貓,靜靜地躺在露天位置曬太陽,他發現貓是在利用陽光進行治療。芬森經過研究證明,光中紫色的部分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由於這一發現,他於1903年獲得諾貝爾獎。
貓咪之所以受人寵愛,捕鼠之功自然是主要的,但貓還有許多可人之處。貓的形體美,五官配置恰到好處,身材修短合度,體態優美輕盈。貓集沉靜、威猛、矯健於一身。貓講衛生,雖然是為了吸收維生素D而經常舔舐自己的皮毛,以補充體內維生素D的不足,但客觀上起到了“洗澡”的作用。貓還從不在人前排泄,並能及時把那不潔之物掩埋掉。
貓的可愛尤其表現在它小鳥依人般的柔媚,它的聰明伶俐,它的乖巧調皮。不久前有報導說,德國西北部某小鎮一家養的一隻小貓,一天夜裡在廚房電爐上跳躍玩耍時將開關碰開了,電爐燒熱之後把堆放在旁邊的紙引燃。小貓似乎知道闖了禍,於是“喵、喵”大叫,並將桌上和櫥上的重東西一股腦兒扒拉到地上,終於把熟睡的主人驚醒。事後警方說,如果小貓不“報警”,將會釀成一場大火。
貓還有遠距離識途的本能。1988年11月,美國密執安州的布羅克太太帶著家貓湯姆到外地度假,由於湯姆對新環境不適應,獨自連夜從來路尋回家去,1200多公里的路湯姆足足走了7個月,歷盡艱辛,終於回到家中。
近年,人們對貓養尊處優疏於夜間捕鼠頗有微詞。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認為,慣於夜間活動的貓體內需要一種能提高夜視能力的物質牛磺酸,而貓又不能在體內合成牛磺酸,只有靠捕鼠吃魚補充其不足。當前城市中的貓很少或幾乎不吃鼠了,使其夜視能力降低,而夜視能力降低又使它很少再能捕捉老鼠了,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多餵貓一些魚蟹蝦貝類含有牛磺酸的食物,以幫助貓咪提高在黑暗狀態下的視物能力,防止視力衰退。

寵物貓的來源

埃及人把這些家神稱做“喵嗚”(MIW)。當“喵嗚”死時,主人要舉行哀悼,在貓身上塗上防腐香油,放在棺木里,送往巴斯提斯的巴斯特大廟。古埃及人把大量死去的貓製成木乃伊,科學家研究這些貓木乃伊,因此證明家貓起源於非洲野貓。古代,貓在遠東也被人馴養,但時間比在埃及晚。某些權威人士認為,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時就開始養貓,而另一些權威則認為,中國晚至公元400年才開始養貓。 家貓從埃及傳到義大利,以後又逐漸傳到整個歐洲,在許多國家贏得“崇拜者”。但是到中世紀,貓卻慘遭厄運。基督教會不願和異教徒的偶像有所關聯,發動了一場迫害貓的運動。或許由於貓具有不可思議的敏捷度,迷信的人相信女巫可以變形為貓。這種看法造成了貓不幸的後果——常被基督徒活活燒死,因為他們相信,貓是魔鬼的化身。不過,當貓的用處重新被人認識時,不歡迎貓的現象逐漸消失。到了18世紀,貓又重新成為家庭中的常見動物。
在19世紀時,養貓已十分普及。到19世紀末,在首次貓展覽會上,展出了早期的寵物貓。

古文中的貓

清杜岕《警鼠》詩:“花下蹲狸奴,可以慎忖度。”
劉仲尹《不出》詩曰:“天氣稍寒吾不出,氍毹分坐與狸奴。”
北宋黃山谷《乞貓》:“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瓮翻盆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
清鈕琇 《觚賸·沉香瘞貍》:“ 合肥 宗伯所寵 顧夫人 ,名 媚 ,性愛貍奴。”
《韓非子》:“今雞司夜,使狸捕鼠,皆用其能。”
《孔叢子》:“孔子彈琴,見狸方捕鼠。”
陸游《贈貓》全詩:
裹鹽迎得小狸奴,
盡護山房萬卷書。
慚愧家貧資俸薄,
寒無氈坐食無魚。
宋·陳郁《得狸奴》:”穿魚新聘一銜蟬,人說狸花量直錢。舊日畜來多不捕,於今得此始安眼。牡丹影晨嬉成畫,薄荷香中醉欲顛。卻是能知在從息,有聲堪恨復堪憐。 “
清·龔自珍《憶北方獅子貓》:“繾綣依人慧有餘,長安俊物最推渠。故侯門第歌鐘歇,猶辦晨餐二寸魚。” 明·文徵明《乞貓》:“珍重從君乞小狸,女郎先已辦氍毹。 自緣夜榻思高枕,端要山齋護舊書。 遣聘自將鹽裹箬,策勛莫道食無魚。 花陰滿地春堪戲,正是蠶眠二月余。”
清·陳崇光《題貓蝶圖》:“聘得狸奴制小名,潛來時見問金睛。裙邊袖角才相探,又向花陰戲晚晴。”
詩中提到的“裹鹽迎狸奴”,“穿魚聘狸奴”,源於古代的習俗,宋朝人把接貓回家當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像娶妾一樣,要給出“聘禮”——當然,不必像娶妾一樣給什麼珍珠翡翠白玉鎖,但是給一定數量的鹽或者魚卻是必須的。我聽過一個很有趣的說法,說如果是主人的貓所生的小貓,那么就要給主人鹽。而如果是野貓的小貓或者貓販子的貓,就要將小魚穿成一串,給母貓送去,表示鄭重。不知這說法是真是假,姑妄聽之吧。由文徵明的詩可見,用鹽或小魚來“聘狸奴”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明朝依然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