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狗心》中,著名外科醫生普列奧勃拉仁斯基教授能通過手術使人返老還童。有一次他把一個剛剛死去的無產者、放蕩不羈的巴拉萊卡琴匠的垂體和睪丸移植到一條叫沙里克的野狗身上,結果惹出一系列的亂子來。四條腿的狗變成了直立行走的人,而且他的相貌和脾氣秉性明顯帶有巴拉萊卡琴師的影子。他滿口污言穢語,讀恩格斯與考茨基的通信,不服教授的管教。最後教授又不得不把這個作惡多端的“狗人”沙里克恢復原型。作為科學家,教授或可說是失敗者,但作為人,他從這次失敗的實驗中得出一個結論:應該把人類從無產階級高喊的口號的畸形影響下拯救出來。
創作背景
《狗心》創作於1925年,當時蘇聯剛剛建國不久,這是俄羅斯歷史上較為複雜的一段時期,曾經各種政權和政黨交替統治,給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蘇聯建國後,面臨嚴峻的國內和國際形勢,1918年9月,列寧公開稱要開展一場針對資產階級反對派的“紅色恐怖”,賦予全俄肅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設委員會(簡稱契卡)擁有不經審判便可執行槍決的權力,這造成了當時社會的一片恐慌。在教授菲利普·菲利波維奇看來,恐怖對動物尚且不起作用,更別說出於高級發展階段的人了,這只會引起人們神經的緊張麻痹和社會的恐慌。這裡其實也是表達出了布爾加科夫對於當時統治階級的看法,光靠恐怖是不能實現社會的安寧的,對動物要靠愛撫,那么對於人,還是應該安撫而不是恐怖的手段。但是在當時高壓的政治環境之下,作家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人物介紹
菲利普·菲利波維奇·普列奧布拉任斯基
菲利普·菲利波維奇·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教授是一位天才的外科醫生。多年從事改善人種和“恢復青春”問題的研究,無論出身還是信仰,他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典型的莫斯科知識分子。他身上具備傳統的人道主義高尚道德情操,看不慣愚昧落後的社會風俗和混亂無序的新社會,對所處的蘇維埃現實、新社會中人們的道德準則是以一種懷疑的眼光進行審視的。
沙里克
流浪街頭的野狗沙里克瘦骨嶙峋、失魂落魄,它拖著被廚師用開水燙傷的身子倒臥在大雪紛飛的街頭痛苦的呻吟,眼看就要奄奄一息。但它仍然對可憐的女打字員懷有深切的同情心。在來到教授家之後,沙里克親眼口睹了公寓管委會施翁德爾等人與教授為住宅問題發生衝突,看到頭腦簡單毫無人性倫理的無產者施翁德爾驕橫跋雇、妄自發號施令,粗暴干涉別人的生活,對他們的行為充滿鄙視和諷刺,因教授對他們的態度而對他充滿欽佩之情。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狗心》具備科幻作品和諷刺作品的要素,同時還有著深刻的政治內涵和哲學內涵。小說中的沙里克是作者所要抨擊的“流氓無產者”的化身,集中了粗魯、無恥、酗酒、偷竊、說謊、告密等種種卑劣品質,他唯一可以炫耀的只有自己的出身。布爾加科夫無情揭露了那些混入革命隊伍的“沙里克”們的醜惡嘴臉。普列奧勃拉仁斯基教授(他的名字在俄語中意為“改造者”)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一場風險很大的優生學實驗的主持者,這容易讓讀者聯想到列寧領導的對俄國來說似乎有些冒進的社會全面改造試驗。教授已經認識到:“如果一個研究者不是順乎大自然,與大自然並行地摸索著前進,而要使問題加速揭開帷幕”,那么結果將是災難性的。那么,十月革命後的社會全面改造呢?是否會導致災難性結果?很有可能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給你一個沙里克,吃不了兜著走吧。”在這一意義上,《狗心》可以說是對俄國革命的拒絕和否定。
沙里克本能地想改變全世界全天下,以此來滿足自己的野獸本性,他以自己的卑微出身缺乏教養為榮,以一切低下為榮,以此來抬高自己,因此,他低毀誣衊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教授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沙里克之流的外表和其他人沒什麼區別,但他們的本性是不人道的,當出現令人垂涎的東西時他們就露出真而口暴露出真正的本性,變得十分醜陋。所有最高尚最神聖的東西只要讓他們一觸碰就完全變得與之相反了,他們所有的人道主義精神都被自私的本性所代替。
所有的不幸就在於,沙里克之流不會考慮社會公平。他們想的全是自己。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教授曾指出:“社會混亂是在頭腦當中的。”人們自己製造混亂和沙里克主義。以施翁德爾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對自然進化規律的嘲弄和忽視勢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沙里克,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無孔不入,處處以主人的身份自居。厚顏無恥、盲口自信、道德敗壞、認為自己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的流氓無產者們把俄國帶進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作家布爾加科夫對俄羅斯在1917年進行的破壞性變革敲響警鐘。在對待社會發展人類進化的問題上,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大寫的人,必須以高度的道德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加以界定,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擔負起對社會、對自然、對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決定的責任。這種責任是無可推卸的。
在布爾加科夫看來,與教授將狗變成人的試驗異形同質的是社會主義革命、改造與建設,他們都是“危險的遊戲”,用革命方法來完美社會,這是在干預事物的自然發展進程,其結果可能變成對大家包括實驗者本人的悲劇。
藝術特色
荒誕
《狗心》的情節荒誕可笑,離奇古怪。這部作品的荒誕主要體現在情節的構思上。這部小說從整體來看線索十分清晰,主要講述了流浪狗沙里克,手術之後變成人,後來又變回狗的過程。狗變成人這一主題本來就是一個最大的荒誕、怪誕。更加荒誕離奇的是流浪狗變成人以後還被政府任命為莫斯科公共衛生局清除流竄動物科科長,成為了公務人員,為政府執行公務。
敘述視角
《狗心》的敘述視角與眾不同,玄妙奇特。《狗心》一開篇就不拘於常理,以流浪狗“沙里克”的視角來觀察現實世界,敘述了它的遭遇和狀況,以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感受。借狗眼來觀察現實世界,而且還能夠準確地反映當時的現狀,確實有些荒誕可笑。
結構
布爾加科夫在《狗心》的敘事中加入了許多戲劇創作的因素,如情節的衝突、場景的變換、大量的對話等等。從戲劇的角度看,小說可以分為4個部分:序幕、第一幕、第二幕和尾聲。
小說的第一章是序幕,從狗的視角向讀者描繪了一幅陰森恐怖的世界圖景:暴風雪、寒冷的街道、資本家和狗、孤苦伶仃者和無家可歸者。這裡用狗的視角敘事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客觀地反映新世界的世態人情及其混亂狀況,以便與它即將邁入的舊世界—教授的家形成對比;二是有助於刻畫狗的性格特徵,以便同後來的沙里柯夫進行比較。
第二至第四章是第一幕。前兩章向讀者介紹了公寓中的住戶,包括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以及狗沙里克的性格。在這一部分的敘述中,由於狗的視角和思維不足以全面反映它所面對的複雜世界,所以敘述者的形象開始顯現,但他並沒有對事件做出直接評價,而是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結構細節以及對事件所做的情境說明來表明自己的態度。第四章是第一幕的高潮和結局—手術和沙里克的死亡。這一過程是由全知全能的敘述者轉述的,通過其敘事的語氣及用詞,讀者能感覺到人物形象與狗視野中的形象有所不同。這種不同視角中人物形象的差異暗示著人物性格的雙重性和複雜性。
第二幕由第五章博爾緬塔爾的日記拉開序幕。這一部分的敘事別有新意。博爾緬塔爾雖然也是專家,但他並不具備普列奧布拉仁斯基的豐富經驗和深刻洞察力,以他為敘述者的實驗觀察記錄必然充滿了驚奇與不解(從他記錄筆跡的變化就可看出)。這樣展開敘事的目的在於引起故事內在和外在參與者的好奇心,共同期待事態的進一步發展。第六至第九章以敘事者的視角描述了“新生之人”的“進化發展”及其最終滅亡,因為在這關鍵的一幕中只有他才能將所有人物控制在自己視野之內並客觀轉述事件發展的全部過程。
尾聲講述了由於教授高超的技藝,沙里柯夫又變回了沙里克。這裡除了作者的聲音之外又出現了沙里克的聲音,仿佛一切重又回到起始狀態。這種首尾呼應的敘事方式造成了一種開放的文本結構,預示著教授的實驗仍將繼續,並且循環往復。
作品影響
《狗心》創作於1925年,原擬在文學叢刊《礦藏》上發表,同時布爾加科夫又與莫期科藝術居院簽訂契約,準備把其改成劇本在“莫藝”劇院上演。但由於作者當時其他一些作品遭“拉普派”批評家攻訐、非難,認為有反蘇維埃政權之嫌,手稿被沒收,禁止發表,自然也就更不能演出了。直到60年後的1987年6月才首次發表小說《狗心》。當月,話劇《狗心》也在莫斯科藝術劇院上演,一時間觀者蜂擁,場場爆滿。《狗心》小說的出版與話劇的公演引起了蘇聯文壇巨大的反響,由此始,蘇聯又一次掀起“布爾加科夫熱”(第一次是20世紀60年代)。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
---|
1998年,《狗心》,戴驄、曹國維意,作家出版社 |
2006年,《狗心》,吳澤霖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作者簡介
米·布爾加科夫(1891~1940),俄羅斯作家。出生於烏克蘭基輔市一個教授家庭。自幼喜愛文學、音樂、戲劇,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響。1916年基輔大學醫療系畢業後被派往農村醫院,後轉至縣城,在維亞濟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1918年回基輔開業行醫,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後被鄧尼金分子裹脅到北高加索。1920年棄醫從文,開始寫作生涯。1921年輾轉來到莫斯科。1920年開始在《汽笛報》工作,發表一系列短篇、特寫、小品文,揭露並諷刺不良社會現象,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風著稱。1924~1928年期間發表中篇小說《不祥的蛋》(1925)、《魔障》(1925),劇本《卓伊金的住宅》(1926)、《紫紅色的島嶼》(1928)。1925年發表長篇小說《白衛軍》,描寫1918年基輔的一部分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白衛軍軍官的思想行動。1926年小說改編為劇本《土爾賓一家的命運》,上演獲得成功,但也引起爭論。1927年他的作品實際上已被禁止發表。1930年,在史達林的親自干預下他被莫斯科藝術劇院錄用為助理導演,業餘堅持文學創作,並重新開始寫他一生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大師和瑪加麗塔》(1966)直到逝世。其他著作有劇本《莫里哀》(1936)、傳記體小說《莫里哀》(196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