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突進運動(德語: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城市青年所發動的一次文學解放運動,也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第一次高潮。這個時期,是文藝形式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時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幼稚時期的浪漫主義。其名稱來源於劇作家克林格的戲劇“狂飆突進”,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達的是人類內心感情的衝突和奮進精神。這次運動是由一批市民階級出身的青年德國作家發起的,他們受到啟蒙時代影響,推崇天才,創造性的力量,並把其作為其美學觀點的核心。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受到當時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了盧梭哲學思想的影響,他們歌頌“天才”,主張“自由”、“個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號。但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作家反對啟蒙運動時期的社會關係,駁斥了過分強調理性的觀點。這個運動持續了將近二十多年,從1765年到1795年,然後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所取代。
基本介紹
簡介,含義,起源,評價,進步性,局限性,代表作,文學,音樂,
簡介
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多數都出身於市民家庭,是新興的市民階層的代表。這些市民階層的年輕知識分子用奔放的熱情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反對社會等級偏見,反對封建社會“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們反抗社會、道德和美學的束縛,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過抒發個人情感來對社會進行揭露,以此來引發讀者的共鳴。 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的表達多是從感性認識出發,所以言辭激烈,富有感染力並且以感性體驗為主。他們反對啟蒙運動的作家把道德觀念抽象化,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無用的負擔(nutzloser Zwang)。這種抽象化的道德觀念通過大眾教育得以實現,而這種教育破壞了個體的獨特性。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的發展,都應該像生物的生長一樣,所有的等級都是價值相等的,這才是一種理想的自然狀況。 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都有著鮮明的政治色彩,他們反抗當局,反抗貴族和神權的權力濫用,要求人權和社會自由平等。他們的作品大都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描述市民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的衝突,以及年輕人真摯的愛情。在風格上,他們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摯、熱烈,但其中也夾雜著濃厚的感傷色彩。
18世紀晚期德國的文學運動,它產生於對法國古典主義趣味的支配地位日益增長的不滿,其追隨者深受盧梭和約翰·格奧爾格·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思想的影響,認為生存的基本真理可以透過信仰和感官的體驗而領悟。年輕作家還受到英國詩人愛德華·楊以及《莪相集》和新譯出的莎士比亞作品的影響。狂飆運動與歌德關係密切。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學求學時,即認識哈曼以前的學生約翰·戈特弗里德·馮·赫爾德 ,哈曼使他對哥德式建築、德國民歌和莎士比亞作品產生興趣。在赫爾德的思想啟發下,歌德進入一個非凡的創作時期。1773年,他寫了一部以16世紀德國騎士為題材的劇本鐵手騎士《葛茲·馮·伯里欣根》(Gotz von Berlichingen);與赫爾德等人合作寫出小冊子《論德意志特性與藝術》。後者被視為狂飆運動的宣言書。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使歌德不僅蜚聲世界,而且引起眾多的模仿者。狂飆運動最具特色的成果是戲劇文學。運動本身即以弗里德里希·馬克西米利安·克林格的劇本《狂飆與突進》得名。隨著席勒的劇本《強盜》(1781)的上演,狂飆運動的戲劇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自律並非狂飆運動派的原則,這個運動不久就精疲力竭了。歌德和席勒這兩位偉大詩人,作為德國古典主義運動的領袖,卻繼續為作出他們最偉大的成就而努力。
含義
“狂飆突進”這個名稱,象徵著一種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於德國劇作家克林格爾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劇《狂飆突進》。此劇宣揚反抗精神,劇中的青年主人公維爾德這樣說:“讓我們發狂大鬧,使感情衝動,好像狂風中屋頂上的風標”。
起源
18世紀的德國,有一批初登文壇具有反抗封建專制鬥爭精神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受到啟蒙思潮的影響與鼓動,想在落後的德國掀起一場風暴,要求自己象狂飆一樣衝破社會的黑暗,因而組織了一個同名的社團。他們以“天才、精力、自由、創造"為中心口號,要求擺脫封建傳統偏見的束縛,主張個性解放,呼喊著民族意識的覺醒,並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倡導的”返歸自然"的觀點相呼應。
評價
進步性
狂飆突進的領袖、文藝理論家海爾德爾提出的“天才不須規律”的口號,成了他們共同的信條。這場運動,實質上乃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對腐朽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一次有力衝擊。狂飆突進運動反封建的旗幟是鮮明的,激情是高漲的,在推動德國新文學發展方面的歷史功績也是應該肯定的。
局限性
雖然它來勢兇猛,但不深入持久,猶如曇花一現,瞬即消逝。因為狂飆突進運動的參加者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他們的反抗往往流於無政府的暴亂情緒。由於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使得這個運動沒有能夠發展成為政治革命。他們提出的一些改革社會的要求,都未能改變當時的客觀現實,而只限於呼喚反抗封建意識的範疇。而且狂飆突進的參加者也含有遠離人民民眾,好高騖遠,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等不良因素。
代表作
文學
青年時期的歌德和席勒都從參加"狂飆突進"的狂熱反抗開始,登上文壇,以自己卓越的藝術創作,把德國文學從狹隘的範圍引入歐洲文學的廣闊領域。狂飆突進的作家運用得最多的文學體裁是戲劇。歌德的《鐵手騎士葛茲·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就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
狂飆突進運動在小說方面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個十八世紀感傷的愛情故事。歌德的這部小說發表後,不僅在德國,而且在全歐廣為流傳歐洲的各國青年一時形成“維特熱”,歌德名聞全歐。歌德花了六十年時間,直到1831年完成的詩劇《浮士德》,使歌德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名作家。《浮士德》是德國啟蒙文學成就的最高標誌,同時,也為德國文學在全世界範圍內爭得了巨大的聲譽。
音樂
狂飆運動對當時和以後的音樂和美術創作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