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英國霍克(Hawker)飛機公司在二戰中生產了一系列優秀的戰鬥轟炸機:颶風、颱風(Typhoon)、暴風(Tempest)的大名無不如雷貫耳。這家成立於 1920 年代老牌公司的作品都有著相似的血緣特點:堅固厚實的機翼,粗壯的主起落架,高聳的垂尾……天生戰鬥轟炸機的模樣,難怪霍克無緣空優戰鬥機市場。霍克公司繼承這一基因的最後兩種戰鬥機,狂怒(Fury)和海怒(Sea Fury)由於沒有趕上二戰,所以知名度不高。其中狂怒未能進入皇家空軍服役,海怒則成為皇家海軍最後一種活塞式艦載戰鬥機。在多年後的今日,許多人是通過飛行競賽才知道還存在著這么一種彪悍的霍克戰鬥機。
發展沿革
1941 年底,日軍在東南亞勢如破竹,直接威脅英國的海外殖民地,英軍要認真考慮與日本人的作戰問題了。而當時皇家空軍部署在此區域的都是短程防禦性戰鬥機,如水牛(Buffalo),無法擔負起為轟炸日本的盟軍轟炸機護航的任務。1942 年 10 月,霍克公司在空軍部的要求下開始研究一種用於遠東作戰的遠程戰鬥機。當時研製中的安裝人馬座(Centaurus)空冷星型發動機的暴風戰鬥機較符合要求(該機的誕生要拜 Fw 190 所賜,1942 年 6 月 23 日,阿爾寧·法柏中尉(Arnim Faber)將一架 Fw 190A-3 誤降英國,使英國人學到了星型發動機的緊湊散熱技術。),但與輕巧的日本戰鬥機相比翼載太大,格鬥性能不佳。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海軍也遇到了了類似問題,他們的解決方法是避免格鬥,利用速度和火力優勢打擊敵人,此舉相當奏效。但固執的約翰牛決定硬碰硬,研製一種能與零戰對決的戰鬥機,霍克公司提出對暴風戰鬥機進行大幅減重,構想之一就是取消中央翼段結構,直接將機翼固定在機身兩側,希望節省的重量能換來降低翼載,提高性能的結果。空軍部隨後頒布了輕型戰鬥機的 F.6/42 規範,儘管有像弗蘭(Folland),維斯特蘭(Westland)和英國電氣(English Electric)這樣的強勁對手提交了設計,霍克的輕型化暴風還是取勝,項目的正式名稱是“暴風輕型戰鬥機(人馬座)”,縮寫為 TLF。
同時海軍部也頒布了 N.7/43 規範,尋求一種艦載單座遠程截擊機。當時海軍的主力戰鬥機主要是海颶風和海噴火以及陳舊的專為海軍研製的費爾利管鼻燕(Fairy Fulmar),航程都很短。霍克首席設計師悉尼.凱姆(Sydney Camm)爵士說服空軍部和海軍部:TLF 在採用了提高功率的人馬座 XII 發動機後就能夠同時滿足雙方的要求。
在採納了霍克的建議後,1943 年 1 月和 2 月空軍部與海軍部分別頒布了 F.2/43 和 F.7/43 規範,涵蓋了皇家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要求。
位於伍爾弗漢普頓(Wolverhampton)的博爾頓.保羅(Boulton Paul)飛機公司負責生產海軍型 TLF,霍克生產空軍型 TLF。
1943 年 12 月軍方訂購了 6 架原型機,其中兩架安裝羅爾斯.羅伊斯(Rolls Royce)獅鷲(Griffin)直列液冷發動機,兩架安裝布里斯托(Bristol)人馬座 XXII 發動機,一架安裝人馬座 XII,最後一架用於結構測試。與暴風相比,除了機翼結構的改變外,TLF 的翼展也縮短了 79 厘米,拜擺機體結構全面減重所賜翼載才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另外 TLF 的座艙抬升以改善視界,並增大垂尾面積。如何增加航程是 TLF 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為此霍克在機體內部安排了 5 個油箱,其中 367 升主油箱和一個 114 升輔助油箱就安裝在發動機防火壁之後,其餘 3 個油箱布置在機翼中,兩個位於前後翼梁間,另一個在右翼前部。燃料通過發動機真空泵轉移到主油箱內。發動機艙內還有一個 53 升的獨立滑油箱,可以在負 G 狀態下向發動機持續提供滑油。TLF 的總載油量為 757 升,還可以在翼下掛載兩具 170 升或 340 升副油箱,在最大載油量(兩具 340 升副油箱)情況下,航程達到了驚人的 2,574 公里。
1944 年 9 月 1 日霍克試飛員菲利普.盧卡斯(Philip Lucas)駕駛首架空軍型原型機 NX798 進行了首飛。NX798 安裝人馬座 XII 發動機,驅動一副 4 葉羅托爾(Rotol,Rolls-Bristol)螺旋槳。試飛顯示 TLF 具有極好的機動性和操控性,盧卡斯評論道:“飛起來就像索普維斯(Sopwith)的鷸鳥(Snipe)!”,一種深受皇家空軍資深飛行員喜愛的老式雙翼戰鬥機。
此後由於發動機曲軸潤滑的故障導致數次緊急降落和一次機腹迫降。根據試飛結果又使用 5 葉螺旋槳更換 4 葉螺旋槳。
1945 年 1 月 27 日第二架空軍型原型機 LA610 首飛。這架飛機原先是獅鷲動力的暴風 Mk.III 原型機,在更換了新機翼、提升了座艙、並安裝獅鷲 85 發動機和兩副羅托爾 3 葉對轉螺旋槳後成為 TLF 原型機(對轉螺旋槳是在不增加螺旋槳直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大馬力發動機功率的解決方案,但增加了重量和複雜性)。從這架飛機起,TLF 被正式命名為“狂怒”(又譯“復仇女神”),名稱繼承自霍克 1930 年代的一種雙翼戰鬥機,海軍型被命名為“海怒”。
1945 年 2 月 21 日首架海怒原型機 SR661 首飛,發動機為人馬座 XII,配備 4 葉螺旋槳。這架飛機僅可稱的上"半艦載化",機翼無法摺疊,僅在方向舵之下增加了著艦鉤。1945 年 5 月 SR661 進入博斯科比頓(Boscombe Down)的飛機與軍械實驗研究所進行操控和甲板降落適應性試飛。
顯然狂怒/海怒的出現已經太遲了,此時歐戰已經結束,太平洋戰爭也已接近尾聲。皇家空軍對遠程戰鬥機的需求也不那么迫切了,美國陸軍航空隊的 P-51 戰鬥機從太平洋的島嶼起飛可以直插敵人的心臟地帶。結果皇家空軍的全部狂怒訂單和皇家海軍的一半海怒訂單被取消,也就是說博爾頓.保羅公司失去了全部工作份額。
皇家空軍已經決定裝備先進的流星(Meteor)和吸血鬼(Vampire)噴氣式戰鬥機,皇家海軍也向此方向努力,但當時噴氣式戰鬥機上艦難度太大,在進行了一些試驗後,皇家海軍還是決定推進海怒計畫。
1945 年 7 月上半月試飛員埃里克"海螺"布朗海軍中校(Eric “Winkle” Brown,皇家海軍著名試飛員在皇家航空研究駕駛 SR661 實施降落攔阻試飛,根據試飛結果加長了著艦鉤,解決了鉤住攔阻索後經常向一側偏移的問題。1945 年 8 月 10 日博斯科比頓飛行員駕駛 SR661 實施了首次航母降落,成功停在了海洋號(HMS Ocean)的甲板上。第二架全艦載化的海怒原型機 SR666 於 1945 年 10 月 12 日首飛,這架飛機安裝 2,550 馬力的人馬座 XV 發動機,驅動一副 5 葉羅托爾螺旋槳,另外還具有加長的著艦鉤,加長的垂尾和方向舵,尾輪鎖和通過液壓機構摺疊的機翼。安裝了尾輪鎖後,可以保證飛機在起飛和降落滑跑呈一直線,還解決了使用單點彈射方式起飛時的方向穩定性問題。
1946 年 1 月 31 日第 3 架海怒原型機 VB857 首飛,這架飛機機體由博爾頓.保羅生產,霍克後來接手完成。
技術特點
乘員:1人
機長:8.15米
翼展:9.14米
機高:3.1米
空重:1,240千克
發動機:1台勞斯萊斯Kestrel的四V12發動機,640馬力(477千瓦)
尺寸數據:翼展 11.70米,機長 10.60米,機高 4.90米。
動力裝置:一台Bristol Centaurus XVIIc活塞發動機,功率 2480馬力。
性能數據
最大飛行速度:36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435千米
服役事件
海怒出世
50 架生產型海怒 X 的首機 TF895,在 1946 年 9 月 7 日由試飛員 R.V.莫瑞爾駕駛首飛。這些初期型基本上與 SR666 相同,配備布里斯托 2,550 馬力的人馬座 XVIII 18 缸空冷發動機,驅動一副 4 葉螺旋槳。這些海怒 X 是空優戰鬥機,武器為 4 門希斯潘諾(Hispano)20毫米機炮,備彈 580 發。所有生產工作在霍克金斯頓(Kingston)工廠進行。
1947 年北愛爾蘭艾靈頓(Ellington)基地的 807 中隊率先接收 Mk.X,隨後 802、803、805 和 778 中隊也相繼接收的 Mk.X。皇家海軍的海怒塗裝為上表面暗海灰,下表面天灰色,兩種顏色的分界線位於機身底部,此種塗裝被稱為"式樣 1"。海怒 Mk.X 沒有參加韓戰。
海怒 X 一開始是作為空優戰鬥機出現的,但隨著 1948 年2月海火(Seafire)Mk.47 的服役,海軍開始質疑是否需要同時裝備兩種空優戰鬥機。海怒具有結實堅固的結構,天生是戰鬥轟炸機的料,另外還具備翼下掛彈的能力,於是霍克被要求將第 2 批生產型海怒改為戰鬥轟炸機構型。得益於海怒 X 上展開的大量外掛武器:炸彈、火箭、水雷以及火箭助推起飛試驗,霍克在海怒 X 的基礎上僅僅做了一些小改動就推出了戰鬥轟炸型:海怒 FB.11。
1948 年 5 月首架海怒 FB.Mk.11 交付 802 中隊,接下來 801,803,804,805,807 和 808 中隊也相繼換裝。一些 FB.11 在交付時為“式樣 1”塗裝,但很快就改為“式樣 2”,顏色不變,但兩種顏色的分界線改在機身兩側上半部。皇家海軍在 1946~1951 年間共採購了 8 批 FB.Mk.11,最終數量為 615 架,其中 109 架外銷。
1948~1950 年間,海怒成為皇家海軍的一線戰鬥機,與費爾利螢火蟲一道服役於艦載航空兵大隊(CAG)。最初成立 CAG 是為了在遠東對日作戰,但戰後英國還是組建了一些大隊,用於配屬伴隨美國海軍活動的皇家海軍航母艦隊,並活躍在朝鮮戰場,1952 年初 CAG 從皇家海軍消失。
韓戰
海怒因服役太晚而沒有趕上二戰,但是在其他的局部戰爭與衝突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韓戰。
1950 年 6 月 25 日韓戰爆發,在日本海域的英國艦隻奉美駐遠東海軍司令喬伊(Joy)中將之命集結。他將皇家海軍的 22 艘艦艇編入英美混合第 77 特遣隊,指揮官為美國海軍的霍斯金斯(Hoskins)少將。
英國艦隊中有搭載第 13 大隊的勝利號航母,作戰飛機為 800 中隊的 12 架海火 FR.47 和 827 中隊的 12 架熒火蟲 FR.1。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儘管遇到了維護上的問題,他們仍能做到持續出動支援聯合國軍。
1950 年 10 月 5 日提修斯號航母(HMS Theseus)抵達替換勝利號,搭載第 17 大隊,包括 807 中隊的21架海怒FB.11和810中隊的12架熒火蟲FR.5,從此海怒正式出現在朝鮮戰場上。5 天后 807 中隊在沙里院,黃州一線投入戰鬥,攻擊朝鮮軍隊的防禦和通訊設施。一架海怒被地面火力擊落,飛行員被美國空軍直升機救起。
此時的天氣在一年中總是最壞的,飛機要經常在臨界條件下出動,目標包括鐵路,列車,橋樑,補給站,車輛和貨船。維修人員常常要連夜搶修飛機,最麻煩的是修補飛機蒙皮上大大小小被防空火力和彈片打出的小洞。
本年末第 17 大隊獲頒博伊德獎(Boyd Trophy),該獎每年一次頒發給有傑出貢獻的海軍航空兵單位或個人。1951 年 4 月提修斯號撤出戰鬥時,其艦載機共出動了 3,489 架次,5 架海怒和一架螢火蟲戰損及重創。
搭載第 14 大隊的光榮號航母(HMS Glory)接替了提修斯號,下轄 804 中隊的 21 架海怒 FB.11 和 812 中隊的 12 架螢火蟲 FR.5。1 架海怒在 4 月 28 日的戰鬥巡邏中損失,到 5 月底又有兩架損失。天氣轉好後大隊日出動架次提升到 50 架次,這對於英國小型航母來說已經是竭盡全力了。持續的作戰使航母和艦載機都遭到損耗,當彈射器無法使用後,飛機只能依靠火箭助推離艦。7 月中旬的連續 3 天內第 14 大隊損失了 3 架海怒,所幸飛行員大多獲救。在接下來一系列的作戰行動中,第 14 大隊投射了 1,000 枚火箭,超過 100,500 磅炸彈和約 49,000 發 20 毫米彈藥。到 9 月輪換時,該大隊共出動了 2,892 架次。
光榮號的繼任者是澳大利亞航母悉尼號(HMAS Sydney),搭載裝備海怒 FB.11 的 805 和 808 中隊,以及裝備 12 架螢火蟲 FR.5 的 817 中隊。澳大利亞海軍為此向皇家海軍借了海怒並將自己的老式飛機留在了新加坡三巴旺。新大隊繼續對地攻擊,試圖切斷敵方的補給線。1952 年 1 月悉尼號撤出時,共出動了 2,366 架次,其中 1,623 架次由海怒完成,損失飛機 10 架,戰損 77 架,陣亡飛行員 3 名,傷一名,倖存的海怒交還給了英國。
在等待海洋號航母抵達前,光榮號在 1952 年 2 月~4 月期間短期頂替作戰,出動了 689 架次。
海洋號於 5 月抵達,搭載 802 中隊的 21 架海怒 FB.11 和 825 中隊的 12 架螢火蟲 FR.5。首次巡邏並不是一個好的開頭,一架海怒和一架螢火蟲出於未知原因作了水上迫降,5 月 18 日兩架海怒被地面火力擊落,6 月 4 日又有兩架被擊落,7 月 24 日 802 中隊中隊長座機在大同江上空被擊落,中隊長斃命。同一天螢火蟲編隊和海怒編隊都遭到了 MiG-15 的攻擊,幸運的是沒有損失。8 月 9 日 4 架海怒在鎮南浦以北遭 8 架米格圍攻,這成為了一次著名的空戰,P.卡米克爾少尉(Carmichael)駕駛 WJ232 號海怒擊落了其中一架米格。當天晚些時候 4 架海怒又遭遇米格,一名第一次執行作戰巡邏任務的新手被擊中副油箱而起火,飛行員設法拋掉副油箱安全返回航母。
此後海洋號的作戰比較順利,唯一的損失是一架海怒在椒島進行機腹迫降。後來又有一名海怒飛行員棄機跳傘,被航母直升機救起。
9 月,光榮號第三次戰鬥值班。這次光榮號搭載 801 中隊的 21 架海怒和 821 中隊的 12 架螢火蟲 FR.5。作戰初期瓊斯少尉駕駛海怒攻擊一座鐵路橋時被擊落殞命。另一次持續一天的攻擊行動中有 9 架海怒和6架螢火蟲被地面炮火擊傷。光榮號在戰鬥中度過了新年,但在新年的第一次巡邏中有三架海怒和飛行員沒有回來。2 月 4 架海怒再次遭遇 MiG-15,幸運逃脫,月底有兩架海怒被擊落,飛行員陣亡。在這一階段的行動中,光榮號的艦載航空兵大隊共出動了 1,666 架次,投射 8,768 枚火箭,2321,000 磅炸彈,超過 230,000 發 20 毫米彈藥。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搭載 807 中隊的海怒 FB.11 和 810 中隊的螢火蟲 FR.5 的海洋號接替了光榮號。此時的天氣並不是十分好,有兩架海怒毀於事故。
1953 年 7 月 27 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悉尼號接替了海洋號執行海岸巡邏任務。
在韓戰中 5 艘大英國協輕型艦隊航母共航行 279,000 英里,出動飛機 23,000 架次,因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惡劣條件下進行的,為此付出了 22 人戰死,13 人死於事故的代價。多數中隊返回英國,一些被解散,剩餘的換裝更先進的飛機,801,804 和 808 中隊開始裝備海鷹噴氣式戰鬥機。
海怒毋庸置疑已證明了自己是一種極好的對地攻擊機,一匹真正的英國良種馬。
海外兵團
二戰後澳大利亞海軍希望重組海軍航空兵部隊並向英國政府提出協助請求。1948 年 8 月 28 日皇家海軍在北愛爾蘭艾格靈屯(Eglinton)成立了第20艦載航空兵大隊,下轄裝備海怒 FB.11 的 805 中隊和裝備螢火蟲 FR.5 的 816 中隊。1948 年 12 月 16 日海軍部部長霍爾(Hall)勳爵主持儀式,將可怖號航母(HMS Terrible)移交給澳大利亞高級專員,澳大利亞人將航母名稱改為悉尼號。
澳大利亞海軍最終獲得約 100 架海怒 FB.11,並且在韓戰期間向皇家海軍借了 14 架。其餘裝備海怒的澳大利亞中隊還有 850,723,724 和 725 中隊。
與澳大利亞海軍一樣,戰後加拿大皇家海軍在在英國的幫助下成立了自己的海軍航空兵部隊。加拿大還接收了兩艘輕型艦隊航母,第一艘是勇士號(HMCS Warrior),搭載第 19 大隊,下轄裝備海怒 FB.11 的 803 中隊和裝備螢火蟲 FR.1 的 825 中隊。第二艘航母宏偉號(HMCS Magnificent)直到1 948 年才準備好,搭載第 18 大隊,由 883 海怒 FB.11 中隊和 826 螢火蟲中隊組成。加拿大皇家海軍還接收了兩架海怒 FB.X 用於測試,最終裝備 40 架海怒並服役多年。其他加拿大海怒中隊還有 871 和 880 中隊。
荷蘭皇家海軍航空兵在 1946 年 10 月 21 日訂購了 10 架海怒 FB.11,開創了海怒對大英國協之外的國家軍售之先河。這些海怒配屬荷蘭新獲得的航母奈拉納號(Nairana),一艘前英國護航航母,後來又獲得另一艘航母卡雷爾.多爾曼號(Karel Doorman),前英國航母莊嚴號(HMS Venerable)。1950 年 1 月荷蘭訂購了第二批 12 架 FB.11,同時福克公司獲得生產許可證自行生產,最終荷蘭共裝備了 48 架海怒。這些飛機一直服役到 1959 年,最後被霍克海鷹 Mk.50 取代。
1946 年 12 月 4 日伊拉克空軍訂購了 30 架海怒 FB.11 戰鬥機(被稱為 ISS-Iraq Single Seaters)和 4 架雙座教練型。這些飛機全在蘭利生產並被非正式稱為"巴格達狂怒"。這些飛機沒有安裝著艦鉤,但保留了海怒 X 的垂尾。
巴基斯坦空軍分 3 批至少接收了 87 架海怒 FB.Mk.60。1950 年巴方下達了第一批 50 架訂單,英國交付的飛機中包括一架 F.2/43 原型機 NX802。1953~54 年巴基斯坦又獲得了 5 架前皇家海軍的 FB.11。隨後又附加訂購了 5 架雙座教練型——海怒 T.Mk.61。
埃及在獲得一架 F2./43 原型機 NX798 之後,在 1950~51 年間又購買了 12 架海怒,組成了自己的海怒機隊,期間伊拉克又贈送了兩架。
緬甸空軍 1957 年訂購了 18 架前皇家海軍的海怒 FB.11 和 3 架 T.20,這批飛機在 1957~58 年間交付,其中三架 FB.11 被改裝為拖靶機,保留了著艦鉤,型號也改為 TT.11。後者一直服役到 1968 年,被洛克希德 T-33 取代。
古巴空軍也是很晚才購買海怒的,1958 年訂購了 15 架 FB.11 和兩架 T.20,全是皇家海軍庫存。飛機在經過整修後海運至古巴,但是只組裝了幾架,古巴就爆發了內戰。
1957 年德國航空諮詢服務公司訂購了 10 架海怒 T.20,霍克在敦斯福德(Dunsfold)對海軍庫存的飛機進行了整修和試飛,並在 1958~60 年交付德國航空諮詢服務公司。
空中法拉利
海怒在美國進行飛行競賽已經有很長一段歷史。此段歷史始於 1962 年,退役的皇家加拿大空軍飛行員布萊恩.貝爾德(Brain Baird)在購買了數架加拿大海軍退役的海怒之後將其中一架賣給了一名路易斯安那州的美國人。輾轉數次交易後,這架飛機在 1969/70 年間落入弗蘭克.桑德斯(Frank Sanders)之手並被修復,飛機被塗成皇家海軍韓戰期式樣並開始廣泛參與航空競賽與航展活動。
另一架著名的參賽海怒是 N878M,屬於已故的邁克.卡洛爾(Mike Carroll)。這架海怒經過重大改裝,機翼截短,安裝小型淚滴狀座艙蓋,拆除軍用設備,去除了機翼摺疊機構,裝甲和尾鉤,減重近 77 千克。改裝完成後塗上了眩目的色彩。這架飛機參加了數次橫穿美國大陸的競賽。卡洛爾去世後,飛機被謝爾曼.庫珀(Sherman Cooper)博士買下,並在 1971 年首次出徵聖迭戈美國杯競賽。這架飛機後來在加州 1,000 英里競賽中墜毀於莫哈韋沙漠。
最負盛名的內華達州加里諾國家航空賽也是海怒的活躍之地,儘管海怒不是十分適合里諾的短程路標塔繞圈賽,但還是取得了一些名次,為了使海怒更有競爭力,一些參賽者對海怒進行改進以提高速度。1982 年弗蘭克.桑德斯將一具 3,800 馬力的普惠 R4360 28 缸引擎安裝在一架前緬甸空軍的海怒 T.20 教練機上,隨後李約德.漢密爾頓(Liyod Hanmilton)也在一架單座海怒上進行了如此誇張的改裝。桑德斯的飛機被命名為"無畏"(Dreadnought)號,1983 年 8 月 6 日由通用動力試飛員尼爾.安德森(Niel Anderson)駕駛進行了首飛,後來獲得了 1983 年裡諾賽事冠軍,平均速度 684.2 公里/小時。
"無畏"號的改裝還涉及到了將 5 葉羅托爾螺旋槳更換為道格拉斯 A-1 空中騎士的 4 葉大直徑螺旋槳,為了增加方向穩定性而將垂尾提高 30.5 厘米,方向舵卻縮減了 15.24 厘米以減小方向舵力。
"棉口蛇"(Cottonmouth)號是另一架換髮的海怒,機主傑瑞.簡斯(Jerry Janes)在購買了一架德國 T.20 之後發現發動機報廢,於是決定換裝 3,700 馬力的萊特 R3350 星型引擎。改裝中將 5 葉螺旋槳更換為 A-1 的 4 葉螺旋槳,並拆除后座操縱機構。如今裸露著高度拋光的金屬蒙皮的"棉口蛇"成為美國航展中受歡迎的角色。
1990 年 1 月出現了另一架萊特 R3350 動力的海怒,機主霍華德.帕度(Howard Pardue)。他的前伊拉克海怒教練型更換了 4 葉螺旋槳,原先獨立的前后座艙蓋改為大型整體式座艙蓋。這架飛機被塗成皇家空軍式樣。現在 FAA 註冊的海怒有34架,其中 5 架 FB.11,29 架 T.20。由於海怒機體和替換髮動機較易獲得,海怒將繼續活躍在美國航展和里諾賽事上。
由於‘海怒”的各種性能已經達到活塞式飛機的極限,所以目前許多活塞式飛機競速賽經常使用,一些飛行表演也常使用。
總體評價
作為戰鬥轟炸機,海怒 FB.11 具有靈敏的操控性和傑出的機動性,1949 年巴基斯坦購買的一架海怒從倫敦飛到喀拉蚩(Karachi),途經羅馬時打破了倫敦-羅馬的速度紀錄,在 2 小時 31 分 51 秒完成了 1,448 公里航程,均速 574.3 公里/小時,到達喀拉蚩時總航程 4,827 公里,均速 412.1 公里/小時。海怒與同時期美國海軍的 F8F“熊貓”(Bearcat)戰鬥機很相近,在機動性和爬升率上不及後者,精確武器投送和儀表飛行能力卻勝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