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嘴犀鵑(C. ani)的分布範圍由佛羅里達南部到阿根廷,體長約36公分(14吋),外形很像巨嘴的鷯哥。大犀鵑(C. major)常見於南美,尤其是安地斯地區東部的沼澤地。溝嘴犀鵑(C. sulcirostris)見於德克薩斯南部至秘魯西部和巴西北部。上齶有幾條深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犀鵑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目:鵑形目
- 科:杜鵑科
- 屬:犀鵑屬
- 分布區域:佛羅里達南部到阿根廷,德克薩斯南部至秘魯南部和巴西北部
種類特徵,生活習性,主要分布,
種類特徵
熱帶美洲產犀鵑屬(Crotophaga)的三種大嘴、有黑色金屬光澤的鳥類。成群噪雜
地緊挨在一起在地里覓食昆蟲,常和牛一起在田裡。嘴的弧形很大,刀片狀,尖端鉤狀;尾長而寬;翅短。羽毛鬆軟,看起來亂蓬蓬的。飛行力弱,發出嘶嘶叫聲。成群在樹上營造由樹枝構成的公用的巢。幾隻雌鳥共產25枚粉藍色的卵在一個巢內(通常10∼15枚)共同孵卵和育雛。
美洲鵑類較多,如雉鵑屬的雉鵑,走鵑屬的走鵑等。雞鵑亞科也主要分布於美洲,有1屬2種分布在東南亞,多是一些地面活動的大型杜鵑,如棕腹雞鵑。雞鵑亞科的走鵑(具體見天生獵手:非猛禽類獵手之四),是杜鵑科中最特殊的成員,在地面快速奔跑,捕食爬行動物等小型動物。
地鵑亞科包括在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的地鵑和分布於美洲的美洲鵑,如珊瑚地鵑,又稱珊瑚最地鵑,是非常漂亮的地鵑。地鵑是地面活動的大型杜鵑,產於亞洲的地鵑種類不多,比較代表性的有地鵑屬的綠嘴地鵑。
生活習性
美洲鵑和典型的杜鵑習性相似,但沒有巢寄生的習性。在非寄生性地鵑中,以北美洲廣泛分布的黃嘴美洲鵑和黑嘴美洲鵑為代表。小美洲鵑分布於美國佛羅里達的南部海濱、西印度群島、墨西哥至南美北部,也是自己築巢。
島鵑亞科分布限於馬達加斯加島,是鴿子大小的長腿杜鵑,多達10種,如柯氏馬島鵑。體長約45∼60厘米,尾長,飛行力弱,羽色常為淡藍或淡灰色,除昆蟲外,亦以果實為食,如大馬島鵑。
大多數不寄生的杜鵑科的鳥將它們的巢築在高樹上,鴉鵑是個例外。鴉鵑亞科種類繁多,多達27種,體長約30∼90厘米,羽毛蓬鬆,嘴強壯且向下彎曲,翅短,尾長而呈凸尾,如分布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雉形鴉鵑,也叫沼澤雉,體長33厘米,體羽深褐色,綴以白色細橫斑。大鴉鵑,也稱普通鴉鵑、褐翅鴉鵑、中國鴉鵑,體長約48∼56厘米體黑色,翕和翼褐色,性機警,取食黃蜂、甲蟲、毛蟲、蝗蟲、蚱蜢、小蜥蜴、蛇、田鼠、蚯蚓和其他小動物以及鳥卵,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犀鵑亞科僅犀鵑1屬,是長相最為獨特的一種杜鵑,共3種,均為大嘴、有黑色金屬光澤的鳥類。滑嘴犀鵑,別名光嘴犀鵑,體長約37厘米,不遷徙,外形很像巨嘴的鷯哥,分布範圍由佛羅里達南部到阿根廷。溝嘴犀鵑,上齶有幾條深溝,見於德克薩斯南部至秘魯西部和巴西北部。
大犀鵑為鵑形目杜鵑科犀鵑屬大型鳥類,體長48厘米,重17克,眼圈白色,喙弧形,很粗大,刀片狀,尖端鉤狀,有盔突,像犀鳥而得名。背羽為藍黑色,尾較長且寬,翅短,羽毛鬆軟蓬鬆,腳黑色。
主要分布
大犀鵑分布於南美洲,從巴拿馬到阿根廷南部均有分布,尤其是安地斯地區東部的沼澤地。
大犀鵑主要棲息於紅樹林、沼澤地和河流附近,也生活臨近溪流、水澤的樹林中。
大犀鵑為群居鳥類,常組成鬆散的群體,成群覓食。喜歡跟在牛群在田間草地捕食昆蟲。
大犀鵑是典型的攀禽,飛行能力較弱,比較嘈雜,發出嘶嘶叫聲,跟火雞有點相似,覓食時成群吵吵嚷嚷,比較喧鬧。
大犀鵑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小型無脊椎動物,捕食青蛙、蜥蜴。有時,也捕捉行軍蟻、猴子覓食等驚飛起的昆蟲。
大犀鵑有固定領土,占有地盤。繁殖季節,成群在樹上營造由樹枝構成的公用的巢,巢離地3-5米,裡面鋪有樹枝、樹葉,雨季還在洪水淹沒的立木上築巢。
大犀鵑長相怪異,既像巨嘴的烏鴉,又像黑色犀鳥,還像大嘴鷯哥,好像是這些鳥種的混合物,和其他兩種犀鵑共同構成犀鵑亞科獨特物種。
由於人類對大犀鵑棲息地侵入等,大犀鵑生存環境日益惡化,數量減少,2008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