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制(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牽制以兵力、火力、信息力吸引和拖住敵人的作戰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牽制
  • 別名:鉗制
曾稱鉗制。分為戰略牽制、戰役牽制、戰術牽制。目的是分散敵人力量,保障主力作戰。古代戰爭中已有牽制的實踐活動和理論記述。公元前15世紀,古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在美吉多之戰中就採取了牽制行動。前293年,中國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以少量兵力牽制韓軍,集中兵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連取5城,殲敵24萬人。《兵經百篇》有“牽其前則不能越,牽其後則莫敢出”的記載。14世紀後,開始運用火力牽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海戰、空戰中也常採用牽制行動。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日軍為奪取前進基地和誘殲美軍太平洋艦隊,以兩支特遣艦隊對阿留申群島進行了海上和空中牽制性攻擊。中國人民解放軍善於採取牽制行動。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中,華東野戰軍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以積極的行動,拖住國民黨軍10個整編師,使其增援企圖未能得逞,保證主力完成了殲敵任務。牽制須周密計畫,多種手段並舉,兵力、火力與信息力結合,諸軍種、兵種協調行動。通常以部分兵力在次要方向實施,以積極的攻擊、襲擊、襲擾、佯動、阻擊、節節抗擊和反擊,吸引、迷惑、拖住敵人。除部分部隊正面牽制外,還可使用穿插部隊、空降部隊、特種部隊、敵後留置部隊,襲擊敵指揮所、炮兵陣地、飛彈陣地等吸引敵人。海、空軍配合地面部隊進行牽制時,主要以火力突擊敵人,破壞敵縱深重要目標,給敵人造成錯覺。海戰、空戰多採用佯攻,將敵人從主要作戰區域引開,或以少量艦艇、飛機為誘餌,吸引敵人,為主力殲敵創造戰機。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牽制的手段將增多,範圍將增大,隱蔽牽制企圖將更加困難。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