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比亞河戰役(前218年的戰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特雷比亞河戰役是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前218年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在特雷比亞河河岸攻擊羅馬軍隊大勝的一次戰役。漢尼拔通過輕裝投射騎兵誘敵,巧妙地運用了騎兵和戰象的優勢,給予羅馬軍團以毀滅性的打擊。

此戰漢尼拔軍隊損失很輕,但8頭戰象僅剩1頭。

基本介紹

  • 名稱:特雷比亞河戰役
  • 地點義大利北部
  • 時間:公元前218年
  • 參戰方:迦太基,羅馬
  • 結果:迦太基獲勝
  • 參戰方兵力:迦太基3萬,羅馬3.6萬
  • 傷亡情況:羅馬傷亡2萬6千人,迦太基損失4000人
  • 主要指揮官:漢尼拔;老西庇阿,森普羅尼烏斯·隆古斯
騎兵前哨戰,布陣心理學,羅馬人的退怯,漢尼拔式勝利,整場戰爭的寫照,

騎兵前哨戰

翻越阿爾卑斯山讓漢尼拔的部隊損耗嚴重翻越阿爾卑斯山讓漢尼拔的部隊損耗嚴重
漢尼拔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後,已經只剩下不到30000人的兵力規模。為了能夠撼動強大的羅馬,他不得不忙於在北義大利尋找可以拉攏的所有勢力。剛剛被羅馬征服不久的山南高盧人,就是迦太基將星的主要公關對象。此舉雖然幫漢尼拔壯大了軍隊規模、緩解了後勤壓力,卻也給沒有走遠的羅馬機動部隊以足夠反應時間。
第二次布匿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
原本應渡海前往西班牙的軍團,已經被老西庇阿帶回了波河流域。他在那裡進一步增強兵力,接手了正和波伊人部族作戰駐防部隊。趁著迦太基人需要休整的視窗期,他決定迅速穿過幾個凱爾特人控制區,趕到靠近漢尼拔營地的提契諾河。
漢尼拔與所有羅馬將領都不停地招募凱爾特人漢尼拔與所有羅馬將領都不停地招募凱爾特人
雙方隨即隔河對峙,迦太基人在河的北側紮營,而羅馬人則在河流的南側準備強渡攻擊。由於征糧部隊的小規模衝突,漢尼拔也很早知道對手的到來。他在第二天派出不少輕騎兵進行偵查,並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大概位置。
在羅馬一邊,老西庇阿也出動騎兵進行再次探查。他深知己方騎兵數量和質量都壓不住對手,所以特地安排輕裝標槍步兵尾隨,以便隨時可以在遭遇戰中提供火力。結果也不出這位老將所料,迦太基一邊的努米底亞和西班牙騎兵,明顯強於義大利人為主的羅馬同行。但因為有輕步兵的及時掩護,漢尼拔的斥候們也無法擴大戰果。這次衝突的直接後果,便是雙方決心在大規模野戰中做掉對手。後來讓羅馬叫苦不迭的本土戰場,就在這一刻拉開帷幕。
迦太基始終在輕步兵和騎兵方面有較大優勢迦太基始終在輕步兵和騎兵方面有較大優勢

布陣心理學

迦太基與羅馬雙方經常在河的兩岸做文章迦太基與羅馬雙方經常在河的兩岸做文章
基於戰前的經驗和個人判斷,兩位統帥做出了各不相同的部署態勢。
作為典型的早期共和國將領,老西庇阿一定是信賴步兵而輕視騎兵的。羅馬騎兵來源上,除了較為可靠的義大利同盟,麾下還有大量意志薄弱的凱爾特騎士。至於羅馬本族貴胄們的分隊,也因經驗問題而戰鬥力不強。
大部分羅馬將領都對自己的騎兵缺乏信心大部分羅馬將領都對自己的騎兵缺乏信心
所以,西庇阿決定將其徹底拆分部署。既要做到人盡其責,又要避免崩潰所帶來的惡劣影響。數千凱爾特騎兵就和標槍步兵一起,部署在全軍的前沿位置。他們的任務是負責吸引對手主動攻擊,只要不迅速潰敗即可。在其的身後,才是幾乎完全由各拉丁系勢力提供的主戰部隊。包括占據戰線中心的10000名的羅馬軍團士兵,分屬兩翼的是人數相當的義大利同盟軍,以及餘下的1000多其他騎兵。
相比之下,漢尼拔對自己的步兵信心有限,更多期望於使用騎兵和殘存的戰象部隊。他也把由大部分西班牙騎兵和8000輕步兵安排到最前方陣列。之後才是21000名各類重裝步兵,兩側再部署數千輕裝靈活的努米底亞標槍騎兵、北非重騎兵、凱爾特人和8頭戰象。這樣,迦太基人便可以在步兵陣列之外的所有局部獲得優勢。
漢尼拔還經常用戰象加強側翼的騎兵優勢漢尼拔還經常用戰象加強側翼的騎兵優勢
這些看似簡單的異同背後,也反應了雙方將領對於自身形式的有效把握。西庇阿希望獲得勝利,但也不害怕遭遇挫敗。將凱爾特騎兵和赤貧炮灰都頂在前頭,顯然有違那個時代的羅馬布陣傳統。這樣的做法更像是在提防舊對手,為共和國保留儘可能多的中產自耕農。
漢尼拔則是無法承受任何失敗,卻更擔心作為軍隊主體的步兵損失太重。這讓他必須想盡辦法保存重裝部隊的數量和戰鬥水平。
漢尼拔的步兵源頭甚多 成員非常混雜漢尼拔的步兵源頭甚多 成員非常混雜

羅馬人的退怯

羅馬輕步兵在混戰中也只能與對手打成平手羅馬輕步兵在混戰中也只能與對手打成平手
戰鬥開始後,居於前沿的迦太基騎兵就獲得了優勢。他們迅速衝垮了羅馬輕步兵隊伍,迫使對方不進行任何射擊便立刻從凱爾特騎兵間的空隙中撤退。隨後的騎兵戰中,兩邊的輔助部隊都亂作一團。不少人甚至選擇下馬進行步戰,力求將敵人逐出原先位置。
同時,側翼的迦太基騎兵也獲得了決定性勝利。數量和質量都有優勢的他們,成功繞到羅馬步兵的側後方,繼續攻擊撤退下來的輕裝射手。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尼拔首次指揮部眾對羅馬軍團實施了包圍。老西庇阿本人也在亂軍中身負傷,身邊的騎兵衛隊也一鬨而散。他只能靠著少數堅定者幫助,勉強撤回到營地內固守。
軍團步兵在迦太基人的包抄下撤退軍團步兵在迦太基人的包抄下撤退
提基努斯河戰役的失敗,讓老西庇阿明白了雙方的騎兵差距,所以毫不猶豫地下令撤退,趕往附近任何可以固守的城鎮,避開同漢尼拔的曠野會戰。漢尼拔則出於少損失部隊的心理,沒有進行大膽追擊,讓西庇阿的主力有充足時間越過提契諾河並拆毀橋樑。反應過來的迦太基名將,這才開始大量使用騎兵追擊,並在抵達河邊時俘虜了100多名羅馬後衛。此後,他就利用這次勝利帶來的威望,到更多凱爾特部落中尋找反羅馬盟友。
於是,老西庇阿將部隊帶到了羅馬殖民城市普拉仙提亞。由於這裡設有防禦工事,可以讓潰兵安心駐紮,等待新的援軍從南方趕來。期間,一批不願投靠迦太基的凱爾特人過來投奔。但更多周遭部落還是選擇加入漢尼拔陣營,向帶有深仇大恨的羅馬開刀。西庇阿無力阻止,只能繼續帶著部隊前往特雷比亞河(The River of Trebia) (義大利北部帕杜斯河,即波河的支流)邊紮營。那裡有一處適合防守的高地和相對可以信賴的盟友。同時,原本準備去西西里攻打迦太基的南路軍團也及時折返,趕在迦太基人之前和老西庇阿會師。
羅馬人的堅固營地 同樣讓漢尼拔不願貿然進攻羅馬人的堅固營地 同樣讓漢尼拔不願貿然進攻

漢尼拔式勝利

更多的凱爾特人加入 讓羅馬的兵力優勢不再明顯更多的凱爾特人加入 讓羅馬的兵力優勢不再明顯
公元前218年的冬季,羅馬與迦太基人各自紮營,卻依然會時不時地爆發衝突。雙方經常由騎兵戰開始,接著分別投入輕裝射手增援。羅馬一邊還經常抽調步兵中隊救場,將原本獲勝的對手驅趕回營地。這些勝利讓帶著南部軍團趕到的另一位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隆古斯(Titus Sempronius Longus)感到自信滿滿。他反對老西庇阿的固守策略,要求能直接發起大規模攻勢。但因為雙方的營地並不在同一個地方,只要老西庇阿不點頭,強攻就無從談起。
最後,還是本地的凱爾特人在促使羅馬軍團走出營地。由於漢尼拔持續進行拉攏和打壓,整個山南高盧都面臨必須站隊的抉擇。其結果自然是迦太基人的盟友數量激增,而羅馬的僕從實力銳減。老西庇阿也覺得不能坐視不管,同意集中部隊向漢尼拔進行挑戰。後者則對此期盼多時,並特意安排在河岸附近的茂密灌木中埋伏了部分士兵。由於擔心羅馬人繼續拖延不出,他甚至還安排2000名努米底亞騎兵到敵方營地門口挑釁。迦太基軍隊在清晨五點就已經起床,正處於吃過飯的飽食狀態。
羅馬輕步兵們奉命出擊,而其他步騎兵力量則先後從營地內魚貫而出。
漢尼拔特意部署伏兵 再將對手吸引過河漢尼拔特意部署伏兵 再將對手吸引過河
一路上,努米底亞人都定期返身偷襲,不讓羅馬輕步兵和自己脫離接觸。由於是在冬季又沒有吃過早飯,這些羅馬尖兵非常希望迅速結束衝突。他們更加大膽地投射著標槍和箭矢,卻沒有對努米底亞人造成多少傷害。當他們逐漸渡過特雷比亞河,發現迦太基重裝部隊已在對面嚴陣以待。努米底亞人也迅速露出本來面目,策馬狂沖已耗盡遠射武器的輕裝散兵。若非羅馬的主力軍團已經趕到,這些輕步兵可能就被迦太基人全部消滅。輕騎兵們也識趣地向後撤退,再次將全部軍團步兵都吸引過河。然後迅速散開到兩翼,露出之前被自身遮蔽的20000多迦太基重裝部隊,他們已經占據有利的高地地形。
隆古斯也立刻組織32000步兵擺出經典的三列陣隊形,並將4000名騎兵平均分配給兩翼。同時,已經失去大部分作戰功能的輕裝部隊,也被繼續要求進行增援。但他們很快就遭遇到漢尼拔著重加強的兩翼攻勢。努米底亞騎兵再次出擊,同時還伴隨著來自不同地區的重騎兵衝鋒,以及讓羅馬騎兵都感到害怕的北非戰象。他們的身後同樣有輕步兵進行投射掩護,在混亂的戰場上獵殺疏忽大意的對手。再加上羅馬騎兵的數量過於有限,根本不可能長時間抵擋這種混編攻勢。
三線部隊的輪番上陣 讓對手體力消耗嚴重三線部隊的輪番上陣 讓對手體力消耗嚴重
但在中路,羅馬人的步兵優勢依然非常明顯。面對大體上採用傳統希臘方陣的迦太基步兵,羅馬人以三線部隊進行輪番消耗。最前線的青年兵和作為主力的壯年兵,都在接戰前擲出手裡的重型標槍,在對方的陣列中打出缺口。隨後拔劍突入,不斷壓迫迦太基人的中央防線。一旦攻勢受到阻礙,就在激戰中緩步後撤,換上身後的下一批同僚上前禦敵。因此,當迦太基的戰象和部分騎兵開始迂迴,羅馬人和他們的同盟軍還有餘力進行分兵阻截。激戰中,漢尼拔帶到義大利的大象也被殺死不少,兩翼的合圍打得非常吃力。
漢尼拔在前一天就已經部署了3000人的伏兵部隊,由其弟馬戈率領。當羅馬人逐步將迦太基部隊推離河岸,他們便從左翼後方位置衝出,猛擊替羅馬人作戰的義大利同盟。至此,隆古斯的部下開始再也支撐不住。為了能讓主力成功脫險,位於第一線的萬名步兵主動留下來斷後。他們的努力,讓剩餘友軍得以逃到河岸邊。但突如其來的暴雨天氣,又讓冬季的河水開始暴漲。一些人在來不及下水前,就被如影隨形的努米底亞騎兵殺死。也有人因慌不擇路而跳入水中,卻沒能最終爬到對岸。
伏擊對手的漢尼拔部隊伏擊對手的漢尼拔部隊

整場戰爭的寫照

主動過河的羅馬人 最後在對岸損失了大部分兵力主動過河的羅馬人 最後在對岸損失了大部分兵力
不過,隆古斯最終還是將10000人從包圍圈中帶來了出來。漢尼拔沒有在戰後立即進行追擊,而是選擇讓部隊休整和瓜分戰利品。隨後他又嘗試進攻普拉仙提亞,但僅僅損失了400人就選擇放棄。
儘管輸了戰役,但羅馬一方主要損失的是騎兵和輕步兵。作為鐵桿主力的羅馬軍團仍舊保留了一定兵力。漢尼拔的部隊損失也以凱爾特部落戰士居多,但他無疑需要比所有對手都要更加吝嗇部隊損耗。否則自己就會很快遇到無兵可用的境地。
此次戰役之後,漢尼拔不僅解除了翻越阿爾卑斯山以來最大的威脅,同時以自身的實力贏得了當地高盧居民的信任,不僅補充了給養,而且擴大了兵員。而羅馬軍隊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損失,不得已將更多遠在西西里島準備進攻迦太基本土的軍隊調回本土進行防禦,打亂了羅馬企圖一舉攻占迦太基城的計畫。
陷入包圍圈的軍團 不得不讓部分兵力留下斷後陷入包圍圈的軍團 不得不讓部分兵力留下斷後
從戰術角度來看,特雷比亞河邊的交鋒也很好體現了漢尼拔的個人水準。通過不斷派遣機動靈活的部隊,將對方吸引到自己精心選擇的戰場。然後以代價最小的方式,給予對方以儘可能大的損失。這些都是他日後征戰義大利的指導方針。避免陷入攻城戰的麻煩,也是基於這種思維模式所衍生出來的行為邏輯。
羅馬人就不需要如此戰戰兢兢,國力優勢可以讓他們武裝出更多部隊。所以將領不需要太過在意傷亡,在決策時會表現得更加直接而主動。
最後,漢尼拔也通過此戰意識到自己的舊習慣也存在諸多不足。尤其在面對如此強悍的羅馬人時,普通的兩翼夾擊與背水一戰都無法完全吃掉對手。這就需要迦太基名將在之後的戰役中,升級所有絞殺羅馬的方法。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漢尼拔這個名字本身就成為了羅馬人的噩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