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我國高等教育還是按專業劃分來培養人才。因此,專業建設的水平高低,直接關係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這是建設特色專業的初步想法。特色專業建設旨在根據國家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引導不同層次、類型的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確定自己的個性化發展目標,發揮已有的專業優勢,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提升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效益和人才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建設前提
特色專業建設前提
1.準確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特色專業建設必須跟蹤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對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狀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掌握社會經濟對人才需求的整體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結合已有的學科專業優勢,根據社會經濟需求調整特色專業建設的走向,主動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專業的辦學水平和競爭力。特色專業要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加強專業基地建設,為專業發展提供支撐,即加強學校與企事業單位聯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建教學和科研基地。在合作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同時,社會經濟對人才的需求趨勢能夠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依據這些信息及時調整專業教育教學,使教學改革能更準確地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
2.樹立先進的特色專業理念高校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競爭力,關鍵在於專業是否有特色。因此,高校必須樹立先進的特色專業理念。特色專業理念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影響著特色專業建設的方向、過程和效果。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複雜艱巨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變革專業建設和教學理念,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以適應新的教學改革的需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是打造特色專業的前提,特色專業的打造必須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更新觀念,大膽改革和創新,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_拓寬專業口徑,不斷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培養出
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要。
3.明確專業
特色定位明確專業特色定位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要在廣泛的
社會調查和對人才市場科學預測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如本專業在國內、省內所處的地位、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環境與其他學校相比有哪些優勢和特色,從而準確把握特色專業建設方向。科學定位必須要在專業方向細分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方向選擇,一般選擇一個(不宜過多)方向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並進行特色定位。方向選擇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要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現狀和發展趨勢,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資源和能力優勢,及時把握學校特色專業建設契機,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實現學校和社會共贏。
建設原則
特色專業建設原則
適應性
適應性原則
特色專業建設要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增強專業針對性和定向性。要能夠體現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以及未來市場和社會的需求變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增強競爭力,提高就業率,努力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創新性
創新性原則
打造特色專業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一項探索性、創新性的工作,必須遵循創新性原則。在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遵循特色專業自身的發展規律,既要保持和發展已有的優勢,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超前創新的眼光,瞄準未來學科專業的發展趨勢,不斷開闢新方向,在不斷創新中保持優勢,使特色專業充滿前景,充滿活力。
科學性
科學性原則
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就是要採取“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
差異化策略,考慮學校自身優勢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又要符合學校和專業的實際,更應適應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科學合理地確定學校特色專業建設的總體目標,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建設,強化優勢和特色,確保專業領先地位。
示範性
示範性原則
高校應首先建設好符合社會需要的特色專業,通過特色專業的建設,帶動相關專業建設和發展。同時,通過相關學科專業的建設,又可進一步強化特色專業的建設。總之,要善於以特色專業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特色專業的示範帶頭作用,穩步推進專業建設工作,促進學校學科專業建設工作整體水平的全面提升。
協調性
協調性原則
? 協調性包括特色專業建設本身的協調性和與院校其他專業建設的協調兩方面。特色專業建設不僅會引起學校組織機構某種程度的變革,而且必然觸及高校原有教學模式的方方面面,對於特色專業來說,改革與穩定之間的協調很重要,它不但涉及專業建設的質量,也涉及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等眾多複雜的問題。
建設內容
特色專業建設內容
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是先導(1)師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首先要加強教師思想道德、自身素質的塑造。以和諧社會理念為指導。教師通過努力學習黨的教育方針、
教育法以及新時期黨的路線、方針、職業道德等,進一步提升師德水平。在教學任務承擔、教學精力投入、教學改革、教書育人等方面率先垂範,從而提升整個會計學專業的教學水平。(2)系風建設。會計系將“以
德治系”作為系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構建“和諧、自強、耕耘、向上”的系風,深挖文化建設的內涵,強化認真、嚴謹、務實的教風和踏實、認真、仔細、勤奮、積極向上的學風建設,加強對外宣傳,增強會計學專業學生的歸屬感和對會計學專業的認同感。(3)組織建設。在會計系組織機構的基礎上,為了便於教研、討論與科研積累,成立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
會計信息化四個教研室,進一步完善系級教研組織,為開展教學活動和科學研究創造基礎條件。(4)制度建設。一個組織的正常運轉,離不開制度的標準化,為此會計系進一步加強了系級制度建設。借鑑我國會計準則體系,會計系制度涵蓋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部分,基本準則對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和日常教研行為進行規範,具體準則對教學、教師進修培訓、教研、科研、創收、學術活動、學生活動等方面的工作進行具體規範。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教師的
職業素養和工作秩序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規範。
教學
教學是根本會計系教學涵蓋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兩個層面,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積極開展教學與研究。
本科教學
本科教學的開展。
(1)教學
團隊建設與
精品課程建設。教學團隊是以課程或課程群為核心形成的教師群體,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與教學水平。會計學專業經過長期的培育,已經獲得2個院級教學團隊。大多數會計系教
師是教學團隊的成員,以教學團隊建設為紐帶,團隊成員合作共進。會計學專業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全校組織的
教學測評中,會計系教師大多名列前茅。會計系積極加強課程建設,特別是精品課程的建設。《基礎會計學》列為校級精品課程建設。精品課程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基礎會計學》的教學效果,有力地促進了相關課程建設與教改研究的深入開展。
(2)教學改革常抓不懈。會計系一貫重視教學改革,教研活動制度化、規範化。每學期都規劃有教研活動的核心內容,每周或每兩周定期開展教研活動,討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共商解決的措施,效果顯著。設立系級教改與實驗立項,國內首創。為鞏固本科專業教學評估的成果,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水平,加強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培育教學團隊、精品課程及教研成果,會計系開展系級教改與實驗項目立項。系級立項的教研成果大都孵化成了省級、校級及院級重點課題。
(3)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採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且通過實踐教學(包括專業課程實踐環節、校外專業實習環節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
(4)最佳化師資隊伍。最佳化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以思想建設為先導,通過繼續教育、培訓、參加學術會議等方式培養優秀青年教師,在其知識不斷得到更新和補充的基礎上,有計畫地選派教師到企業鍛鍊,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科研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
(5)加強系級資料室建設。縱觀全國會計學科發展的優勢學校,無一例外地都具有較好的系級教研資料。在學院經管類資料的基礎上,會計系廣開渠道,通過購、贈等方式積累會計學科資料。會計系已經具有多種高層次報刊資料及圖書幾百種,極大地方便了教師課間的閱讀與資料查閱。
碩士教學
碩士研究生教學。
(I)倡導研究生“三助”工作。研究生“三助”是指“助教、助研、助管”,對於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助教協助導師教學;助研做導師的科研助手和夥伴;助管協助導師管理教學科研等日常事務。學生通過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跟導師學習,提高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通過參與專業課程的教學,可以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參與日常管理就是協助導師管理一些基本事務,如回覆信件、列印整理資料、報送科研材料、接聽電話、接待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對於碩士研究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人際溝通具有重要意義。
(2)探索“三三式”創新培養模式。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點,貫穿於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始終。為此,會計系探索“三三式”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創新培養模式,旨在將研究生培養分為“三個階段”,即培養科研素質階段、加強課程學習階段和學位論文撰寫階段。在這三個階段劃分的基礎上,通過學校、導師、研究生“三位一體”的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研實踐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三種能力”,從而全面提高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此外,還可以在導師指導下,積極利用暑期開展調研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研究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抓科研促
抓科研促教學
抓科研促教學教學與科研是高等學校發展的兩條主線。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會計系立足教學,抓科研促教學。,
(1)科研成果積累。會計學專業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從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精細化管理、職能滲透、協同發展等科研成果不但為企事業單位的財務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而且將科研成果滲透到教學中。學生由此接觸到最前沿的學科知識,拓展了視野,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支持。
(2)調動科研信息志願者的能動性。會計系科研信息志願者義務進行科研及學術會議等信息的蒐集和發布,將各種會議、徵文、比賽、課題招標等信息通過電話、簡訊、郵件、張貼等形式通知到每位教師,同時傳達到相關班級學生,確保信息暢通。
(3)積極申報課題與獎項。會計系注重將已做的各項工作總結整理,積極申報高層次的相關研究課題,不管是
縱向課題還是橫向課題、大課題還是小課題,都要抱著積極爭取的心態努力申報,而且在申報課題前,也要積極準備,儘量研究別人尚未研究的課題。對於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要積極申報科研獎項。對於申報不成功的課題,在前期研究撰寫申報書的基礎上,積極撰寫成學術論文發表,“副產品”成效顯著。
(4)以文赴會學術交流。為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擴大會計系的知名度,會計系與著名高校及企業建立了友好聯繫,鼓勵教師以文會友,參加學術活動。同時,研究生導師也積極指導、支持研究生撰寫論文,參加學術會議。通過學術交流,極大地提高了會計系的知名度。
搭建平台
搭建平台培養能力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多層次的能力,會計系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1)設立“教學論壇”。為進一步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會計系設立了以系級教學改革與實驗改革立項為主題的“教學論壇”,鼓勵教師從事教研活動。“教學論壇”的設立極大地激發了年輕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
(2)創辦“財會論壇”。會計繫於2006年創辦了財會論壇。論壇以“交流、啟迪、創新”為宗旨,積極為
財會師生搭建學術交流平台。通過內容豐富的學術報告和研討,介紹學科發展前沿知識、理論創新成果,營造了濃厚的學術研究氣氛,豐富了學生基於專業知識的課餘文化生活,啟蒙了學生的科研活動,激發了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
(3)成立“會計協會”、“會計學社”。2008年,會計系發起成立了學生學術團體——會計協會,吸納了廣大會計學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和會計愛好者參與。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會計協會開通了會汁學習網站和部落格,每年組織知識競賽、校外現場參觀、考研考證經驗交流等活動,既豐富了學生專業知識,也為教師和學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為了加強會計學專業研究生的學習交流,培養科研能力,提高學術素養,2010年會計係為研究生搭建了“會計學社”交流平台。“會計學社”由研究生自主開展活動,聘請會計系教師作為指導,成效顯著。
(4)創辦“會計科技活動月”。為了進涉提升學生對會汁學專業的熱愛,提高
學習興趣,營造學習與研究會計的氛圍,會計系和經管學院團委決定,從2008年起,每年的5月作為“會計科技活動月”。在為期一個月的活動中,組織徵文比賽、知識競賽、學術報告、考研考證經驗交流等系列活動,激發學生對會計學專業的認同感,培養學生會計科技素養,對宣傳會計法規準則等也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職能滲透
職能滲透融合發展(I)符部門職能相互滲透:會計系始終認為培養學生是所有教師的共同責任,主動與學院團委聯繫,相互協作,摸索出政治輔導員、會計系、專業教師多層面工作相互滲透的“三維培養模式”,學生的學風、考風和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2)管、理滲透協調配合。考慮到學校屬於綜合性大學,理工科歷史深厚、優勢突出的特點,會計系積極探索工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教學模式,將理工科教育理念滲透到會計學科發展中。為此,會計系積極將理工科教師在教學、科研、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做法,引入會計學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中。積極邀請理工科學生參加創新活動,通過“
財會論壇”、“會計科技活動月”、“會計協會”、“挑戰杯”全國創業大賽講座等平台的活動,管理與理科學生
發散思維及
直線思維、定性思維與定量思維、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使創新能力與
創新思維達到了新的高度。
綜述
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是高校得以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高校應立足於自身特色,堅持科學的特色專業建沒原則和方針,理性地創建和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這不僅可以充分凸顯特色專業的基本內涵,有效地實現特色々業建設的目標要求和重要意義,而且能夠顯示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進而促進高校多樣化、個性化和特色化的發展,使學校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