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二內火艇

特二內火艇

特二內火艇實際上是用日文漢字表示的,是“特殊二型內燃機艇”的簡稱,“內火艇”名義上是船(艇),實際上它“自身能浮渡,可在水上和陸地機動”,符合水陸坦克的定義,應當算作是水陸坦克。“特二式內火艇”共生產了183輛,全部裝備日本海軍陸戰隊,並用於太平洋戰場上。此外,還研製成功特三式、特四式、特五式內火艇,但生產的數量很有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特二內火艇
  • 底盤類型:履帶式
  • 誕生時間:1942年
  • 輪胎負重輪數:五對
性能數據,結構特點,使用情況,型號演變,

性能數據

乘員與載員:6人
車長:7.5米
寬度:2.8米
高度:2.3米
戰鬥全重:12,500千克
最大速度:37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140公里

結構特點

特二式內火艇外型上最大的特徵除了位於車體前部、車身本體、車體後部的三個浮箱外,就是水上航行時安裝在炮塔上的摻望塔和在車體後部的方形換氣筒。
特二內火艇

使用情況

“特二式內火艇”參加的最後戰役是菲律賓戰役。當時,日本海軍編成了“伊東海軍特別陸戰隊”,指揮官是伊東德夫海軍大尉。這個特別陸戰隊編有4個內火艇中隊(相當於連)和一個火箭炮中隊,它幾乎包含了當時日本大部分的“特二式內火艇”。1944年9月12日,伊東大隊奉命開赴菲律賓戰場。第一波乘“鐵洋丸”和“東涼丸”前往,在菲律賓海域遭美軍潛艇攻擊,連車帶船全部報銷。第二波乘二等運輸艦前往,在呂宋島附近遭美機攻擊而損失慘重,少數“特二式內火艇”登入後被當作固定火炮使用,和美軍激烈交火,雙方互有傷亡,而日本的內火艇也所剩無幾。殘餘的內火艇在伊東的率領下轉戰萊特島,遭到全殲,被俘的少量內火艇成了美軍的戰利品,後來又成為珍貴的戰爭文物。

型號演變

“特二式內火艇”有前期型和後期型兩種,結構略有不同。前期型的首上甲板上有前浮箱的卡夾,用來卡住前浮箱。後期型的用裝甲板蓋住,並加裝了前大燈,提高了夜間作戰能力。但總的說來,前期型和後期型的差別並不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