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物與無: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
- 作者:劉森林
- 首版時間:2013年10月
- 字數:310千字
- 類別: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虛無主義與歷史唯符簽危物主義的關係為中心,對從德國、俄國到中國的虛無主義話語言說的基本問題和主要人物,特別是施蒂納、馬克思、屠格涅夫、尼采、海德格爾、朱謙之等,做出自己的思考;著重分析了馬克思關於虛無問題的兩次思考,以及他關於物化、物象化及其與虛無關係的思考。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 物與意義:虛無主義的意蘊 | 第一章 虛無主義:語境與意蘊 第二章 以存在替代價值:海德格爾的虛無主義分析 第三章 物與意義:虛無主義意蘊中隱含著的兩個世界 第四章 馬克思與屠格雅提肯烏涅夫:誰來判定虛無主義? |
---|---|
第二部分 馬克思與虛無主義 | 第五章 虛無主義與馬克思的兩種關聯 第六章 “無”的虛化與實化:馬克思對施蒂納的批評 第七章 資本與虛無:虛無主義的塑造與超越 第八章 實踐、辯證法與虛無主義 |
第三部分 物化、虛無與形上學重建 | 第九章 “物”的意蘊:一種歷史唯物主義分析 第十章 物象化與物化:馬克思物化邏輯的再思考 第十一章 從物化到虛無:關聯與重思 第十二章 虛無主義與形上學:文明論意義上的思考 |
創作背景
“物化”與“虛無”是現代社會批判理論以至現代哲學的核心範疇。從文明論的角度來看,傳統深厚、晚外發現代化的大國,在追索現代文明的哲學基礎時,往往產生“虛無主義”話語,懷疑現代文明中蘊含著一種虛無主義的本質與後果。現代“虛無主義”話語先後在德國(以哲學形式)、俄國(以文學形式)產生並綿延不斷,20世紀初傳入中國。隨著中國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懂辣鑽高,總結、梳理、重思德、俄兩國的虛無主義話語,吸取兩國的經驗教訓,是思考中華文明復興問題之必需。基於此,《物與無: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著重分析了馬克思與虛無只旬捆設主義的關係。它提出,個體至上論被施蒂納極端化後與馬克思發生衝突,再加上通過黑格爾與諾斯替主義的連結,使馬克思與虛無主義發生了雙重關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需要認真對待如何遏制施蒂納推導出來的虛無主義問題。他通過辯證法保持了價值與意義存於其中的形而上嚷府連維度,重思確立崇高價值的路徑和根基。早期浪漫派、施蒂納失敗的思想實驗都為馬克思提出警示:拒斥上帝後,必須以奠基於社會性之上的辯證法拒斥虛無主義。使原來超驗的價值理想紮根大地,奠基於現實的社會關係之中,是關鍵。問題不在於否棄超感性世界,而是給它一個真實、合理的現實生活的根基。辯證法通過企譽甩遏制超感性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否定和個體化邏輯的極端延展這兩種路徑而遏制著虛無主義。
具體說來,馬克思兩次分析虛無主義問題。第一次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評“以無作為自己事業基礎”的施蒂納。認為施蒂納的“無”很“虛”,沒有實在基礎,是德國小資產者無力的表達,並必然消解平等、法則等現代理念的根基,從而墜入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所以,批判、解構“形上學”需要高度謹慎,注意限度。馬克思第二次分析虛無問題,是對資本邏輯的剖析。他在資本的運作中看到了資產階級虛無主義的必然力量。不僅體現為物,而且更體現為社會生產關係的資本,在謀求自我壯大和擴展的運動中,必然盪除一切超驗的神聖和崇高,把一切都推向市場,把一切都置換成物品,標上價格。絕對、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只有資本及其積累。維繫共同體理想的超驗神聖存在被消解了,資本自己塑造的經驗神聖物品,也因為必須不斷推倒重建以換取更大利潤的內在需要,其超凡脫俗的品格存在時間更為短暫。資產階級必然陷入虛無,是馬克思、尼采、屠格涅夫的共同認定,由此,必須找尋承擔新文明創造的新人。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物與無: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 | 2013年10月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978-7-214-10354-3 |
作者簡介
劉森林,1965年生,山東昌樂人。現為中擔整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基地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副所長,《現代哲學》副主編。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物與無: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 | 2013年10月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978-7-214-10354-3 |
作者簡介
劉森林,1965年生,山東昌樂人。現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基地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副所長,《現代哲學》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