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危害與控制》是2006年1月1日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彭開良、楊磊編著。本書講述了物理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防護控制技術。
基本介紹
- 書名:物理因素危害與控制
- 作者:彭開良,楊磊
- ISBN:9787502576929
- 頁數:469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職業危害與防護技術叢書》之一。
主要內容有:緒論、勞動生理學、人類工效學、噪聲、振動、雷射、生產性照明、高溫作業與低溫作業、高原職業衛生、高氣壓作業與減壓病、射頻輻射、工頻電磁場、磁場、紅外輻射和紫外輻射、電離輻射、氡子體及其危害、物理因素與腫瘤等章節。主要論述物理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職業危害、臨床表現、治療、防護措施,及其監測技術、方法、規範、衛生標準、儀器設備等。本書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我國物理因素職業危害與防護這一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以及最新理論和科學技術成果。
本書可供從事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衛生防疫、勞動保護、職業衛生監督、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企事業單位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監察、軍隊衛生、安全技術以及物理因素等專業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作為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培訓專業人才的教材或參考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物理因素職業衛生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第二節 物理因素職業衛生在預防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節 我國物理因素髮展概況
第四節 物理因素在實際中的套用
一、雷射的套用
二、高頻電磁場的套用
三、微波技術的套用
四、磁的套用
第五節 物理因素及其職業危害
一、物理因素對機體作用的特點
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物理性有害因素
三、生產環境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
四、物理因素所致的職業病及其診斷原則
第六節 加強物理因素職業危害的防治與研究
一、物理因素職業衛生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二、建立職業衛生科研機制與不斷提高科研水平
三、加強協作與交流
四、建立健全衛生法規
五、進一步加強我國物理因素職業危害的防治和研究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勞動生理學
第一節 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
一、體力勞動時的能量代謝
二、體力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
第二節 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
一、腦力勞動內容與生理特點
二、腦力勞動的職業衛生要求
第三節 勞動負荷的評價
一、勞動和作業類型的劃分
二、勞動負荷評價
第四節 作業能力
一、勞動過程中作業能力的動態變化
二、作業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參考文獻
第三章 人類工效學
第一節 概述
一、人類工效學的研究內容
二、工效學的基本任務
第二節 肌肉骨骼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一、韌帶、肌腱和筋膜
二、骨骼
三、骨骼肌
第三節 勞動姿勢
一、姿勢的定義
二、勞動姿勢負荷評價
第四節 人體測量與套用
一、人體測量類型及方法
二、人體測量數據的套用
第五節 工效學設計
一、人的特性
二、工效學設計的原則
三、工效學設計
第六節 勞動過程有關的疾病
一、職業性肌肉骨骼疾患
二、個別器官疾患
三、壓迫及摩擦所致疾患
四、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噪聲
第一節 概述
一、噪聲的含義及噪聲危害的嚴重性
二、職業噪聲的分類
三、職業噪聲暴露分布的概況
第二節 噪聲物理特性和常用聲學術語
一、聲音、聲波與聲源
二、聲波的物理特性
三、聲壓與聲壓級、聲強與聲強級
四、聲頻、頻帶與頻譜
五、響度與響度級(響度曲線)
六、計權聲計
七、語言干擾級
第三節 噪聲對機體的影響
一、噪聲對聽覺系統的影響
二、噪聲對機體其他系統的影響
三、影響噪聲對機體作用的因素
第四節 噪聲的監測、評價和噪聲標準
一、噪聲的監測
二、噪聲評價
三、噪聲暴露容許標準
第五節 噪聲控制
一、在廠房和產品設計階段控制噪聲
二、工程控制和消除已有設備的噪聲源
三、聽力保護——個人防護
四、我國《工業企業職工聽力保護規範》參考文獻第五章振動
第一節 概述
一、振動的定義
二、振動的分類及常見的振動作業
三、振動的物理參量及振動強度、頻譜、方向和振動時間的關係
第二節 振動對機體的危害
一、局部振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二、全身振動對機體的影響
第三節 影響振動對機體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振動的頻率和強度
二、接觸振動時間
三、氣溫、噪聲等環境因素
四、操作方式和個體因素
第四節 手臂振動病
一、發病概況
二、臨床表現
三、發病機制
四、檢查方法
五、診斷與分級
第五節 振動的容許標準及評價方法
一、振動的容許標準與評價方法
二、全身性振動的測定與評估
三、手傳振動的測量方法與要求
第六節 振動危害的預防措施
一、減少和消除振動源
二、改善作業環境,限制接觸時間
三、加強健康管理和個人防護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雷射
第一節 雷射的基本原理
一、概述
二、雷射產生的原理
三、雷射的特性
第二節 雷射的生物效應
一、熱效應
二、壓強效應
三、光化效應
四、電磁場效應
五、弱雷射的刺激效應
六、雷射的套用
第三節 雷射對眼睛和皮膚的損傷
一、雷射對眼睛的損傷
二、雷射對眼睛的損傷閾值
三、雷射對皮膚的損傷及其閾值
第四節 雷射器的結構和分類
第五節 雷射的安全標準及雷射器的分級
一、雷射的安全標準
二、雷射器的分級
第六節 雷射的安全防護
一、雷射器的分級防護
二、個人安全防護
三、雷射防護鏡的性能及類型
四、雷射安全標誌
五、雷射輻射的測定
六、雷射操作人員的醫療監護
第七節 雷射意外傷害的處理
一、雷射性眼底損傷的治療
二、雷射性白內障的治療
三、雷射性角膜灼傷的治療
四、雷射性皮膚損傷的治療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生產性照明
第一節 照明的基本概念及方式
一、照明的基本概念
二、生產性照明的方式及特點
第二節 照明對機體視覺功能的影響
一、照明與視覺功能
二、影響視覺功能的因素
三、照明對機體與作業的影響
第三節 照明的測量、評價與標準
一、照明的測量
二、視覺功能的測量
三、生產性照明的評價
四、生產性照明的標準
第四節 預防不良照明的措施
一、積極提高照度水平,保證作業環境適宜的照度
二、提高照明的質量,防止炫目、照度不均勻及頻閃效應
三、合理進行照明設計
四、合理運用色彩調節生產現場的照明,最佳化照明效果,降低勞動者的視覺疲勞
五、更新照明理念,推行健康照明
參考文獻
第八章 高溫作業與低溫作業
第一節 高溫作業
一、高溫生產環境中的氣象條件及其特點
二、高溫作業類型
三、高溫作業對機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四、熱適應
五、中暑
六、高溫作業衛生標準
七、防暑降溫措施
第二節 低溫作業
一、低溫作業對機體的影響
二、防寒保暖措施
參考文獻
第九章 高原職業衛生
第一節 高原自然氣候的特點
一、平原地區大氣組成
二、高原氣候的特點
第二節 高原低氣壓環境的機體反應
一、高原低氣壓環境的生理學效應
二、機體對低氣壓環境的生理適應過程
三、高原環境下的機體反應
第三節 常見高原病及防治
一、高原反應
二、高原肺水腫
三、高原腦水腫
四、高原心臟病
五、高原血壓異常
六、高原紅細胞增多症
七、混合型高原病
八、其他高原疾病
第四節 高原職業安全衛生與管理
一、高原體力勞動對機體的影響
二、高原地區的職業衛生服務
參考文獻
第十章 高氣壓作業與減壓病
第一節 高氣壓環境下的作業及安全防護措施
一、高氣壓環境的主要作業及其職業危害
二、可能出現的其他職業危害及防護
三、職業衛生安全與管理
四、預防
第二節 減壓病
一、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減壓病診斷標準(GBZ —)
四、處理原則(GBZ —)
五、搶救與復甦
六、重新加壓療法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射頻輻射
第一節 射頻輻射的基本概念
一、交流電
二、電場與磁場
三、電磁波的傳播
四、射頻輻射
五、射頻電磁場
第二節 射頻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一、高頻電磁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二、微波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三、射頻輻射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作用機制
四、臨床表現及治療
第三節 射頻輻射的防護
一、高頻輻射
二、微波輻射
三、射頻輻射的衛生標準
第四節 射頻輻射的監測
一、高頻電場強度的測定
二、高頻磁場強度的測定
三、使用儀器及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工頻電磁場
第一節 工頻電磁場的基本概念
一、電磁場的物理效應
二、工頻電磁場的主要來源
三、電磁場對人體的效應
四、人體對電流的生理效應
第二節 工頻電磁場對生物的影響
一、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二、對動物的影響
第三節 工頻電磁場的衛生標準
一、我國工頻電場衛生標準
二、國外電磁輻射標準
第四節 工頻電磁場的監測與預防措施
一、工頻電場的監測
二、工頻磁場的監測
三、工頻電磁場的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磁場
第一節 基本概念
一、物質的磁性
二、磁場的類型
三、生物磁學
四、磁場的計量單位
第二節 生物磁現象
一、生物體內的磁性物質
二、生物磁現象
三、生物磁場與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關係
第三節 生物磁學在醫學中的套用
一、磁療
二、磁性藥物
三、磁水
四、磁診斷技術
第四節 磁生物效應及特點
一、磁學基礎
二、磁生物效應及職業危害
三、磁生物效應的特點
第五節 磁場的衛生學標準及防護
一、衛生學標準
二、防護技術與措施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紅外輻射和紫外輻射
第一節 紅外輻射
一、紅外輻射的基本概念
二、紅外輻射的作業
三、紅外輻射的生物學效應
四、紅外輻射對眼睛的損傷
五、紅外輻射對皮膚的損傷
六、紅外輻射預防措施
七、紅外輻射的閾限值
八、紅外輻射的監測
第二節 紫外輻射
一、紫外輻射的基本概念
二、紫外輻射的作業
三、紫外輻射的生物學效應
四、紫外輻射對眼睛的損傷
五、紫外輻射對皮膚的損傷
六、紫外輻射的預防措施
七、紫外輻射的閾限值
八、紫外輻射的監測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電離輻射
第一節 電離輻射的基本概念
一、放射性與放射性元素
二、電離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三、電離輻射劑量與劑量單位
第二節 電離輻射對機體的作用
一、接觸電離輻射的職業
二、電離輻射的作用方式
三、放射性物質的吸收、分布和排出
四、電離輻射對機體作用的機制
五、影響射線對機體作用的因素
第三節 電離輻射對機體的損傷效應
一、放射病——全身放射性損傷
二、皮膚放射損傷
三、胚胎和胎兒的輻射損傷
四、遠期隨機效應
第四節 電離輻射的防護措施
一、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對輻射防護原則的建議
二、我國輻射防護規定
三、外照射防護
四、內照射防護
五、開放性工作單位的分類及其工作場所的分級和分區
六、去除表面放射性污染
七、個人防護措施
八、輻射的醫學監護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氡子體及其危害
一、氡的基本概念
二、氡子體及其危害
三、氡污染的評價
四、美國頒布的標準和防護政策
五、室內氡子體
六、地下建築氡及其子體控制標準
參考文獻
第十七章 物理因素與腫瘤
第一節 電離輻射與腫瘤
一、輻射致腫瘤機制
二、劑量效應關係與遺傳易感性
三、電離輻射致腫瘤舉例
第二節 非電離輻射與腫瘤
一、紫外輻射
二、射頻輻射
第三節 預防問題
一、對電離輻射的預防
二、非電離輻射的控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