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在國際間普遍實行金本位制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可通過物價的漲落和現金(即黃金)的輸出輸入自動恢復平衡。這一自動調節規律稱為“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大衛(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稱“休謨機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 外文名: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
自動調節過程,局限性,

自動調節過程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具體過程如下:
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出現逆差,則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上升,若外匯匯率上升超過了黃金輸送點,則本國商人不再用本幣購買外匯付給商人,而是直接用黃金支付給外國出口商,這樣黃金就大量流出。黃金外流導致本國銀行存款準備金升高,從而使流通中貨幣量減少,物價下跌,而物價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直至國際收支改善。這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夠自發調節,用不著任何人為的干預。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其自動調節過程完全一樣,只是各經濟變數的變動方向相反而已。

局限性

休謨的“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在理論上分析存在著一系列缺陷:
第一,他是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的,因而得出物價僅因貨幣數量變化而變化;
第二,在金幣流通的情形下,黃金流動不一定會引起物價變動,因為金屬貨幣可以自發調節到必要的數量;
第三,他強調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忽視了產量和就業的變動;
第四,黃金流動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自動聯繫起來,金融當局沒有進行干預的餘地。正是因為休謨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況因而過高估計了“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