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貓人》由蘇恆、楊貴福編著。 《牧貓人》內容簡介: 世界是什麼?是蘇格拉底傾聽的猛獁歌聲里的旋律,或是輪迴生命之苦中的無窮迭加——還是深埋在真實的虛幻中代碼的遞歸。時間是什麼?歷史在火神中焚燒;現實,女孩周寧囚禁在喧囂之城中戴著鐐銬舞蹈:未來,是飛天嗎?就像你蒙住我的眼睛告訴我的那樣——如果你告訴我的都是真的,那么,真實是什麼?天空之城中的沖墜是真實的嗎?牧貓人中我們童年的記憶是真實的嗎? 我願意放棄尖牙利爪,獻上全部靈魂,請你放牧。只要,你讓我看到這一切的答案。
基本介紹
- 書名:牧貓人/奇點科幻叢書
-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 頁數:230頁
- 開本:16
- 作者:楊貴福 蘇恆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29.8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我們同一時代的人,共同地失去了一些記憶,失去了關於那些記憶的證據,我們的人生是否仍然是完整的呢?
《牧貓人》收錄了國內年輕科幻作家蘇恆、楊貴福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從不角度描述變化中的世界,引人入勝,把科幻的神奇展現得淋漓盡致,像一群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奇點的前夜。將嚴謹的科學知識與美妙的奇思妙想融於一體,獨具匠心地塑造了眾多奇特瑰麗的世界。
《牧貓人》收錄了國內年輕科幻作家蘇恆、楊貴福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從不角度描述變化中的世界,引人入勝,把科幻的神奇展現得淋漓盡致,像一群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奇點的前夜。將嚴謹的科學知識與美妙的奇思妙想融於一體,獨具匠心地塑造了眾多奇特瑰麗的世界。
作者簡介
楊貴福,男,生於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地處長白山麓,濕熱空氣上升過程中易形成鋒面,因而多雨,也多積雨雲。積雨雲遠看像高聳的白色山峰,日本卡通片里常有。用來襯托人物安靜愜意的心情;而身處於積雨雲下,則電閃雷鳴。人生亦復如此。在這些付諸紙面的故事背後,楊同時曾經是糟糕的電子專業的學生,是失敗的計算機軟體工程師和教師。楊少年時的理想是做個畫家,但是當他發現畫夾子很貴時,就開始猶豫,而當知道素描要用麵包當橡皮的時候,他只好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然後,楊的理想改成做個作家,畢竟作家只要有筆就行。這個比較便宜。當然,這個理想後來也沒有實現,他最終成了一名理工科學生。他寫的科幻,就是這么來的,作為愛好哲學文學的理工男,發現自己根本成不了偉大的任何“家”,只好退而求其次,閱讀哲學、科學、文學作品,然後轉述這些真正的智慧。在所有的宗教里這么乾而有成果的,都有個好名字,叫做“使徒”,幹得不好的,就叫科幻小說作者。蘇恆,吉林人,大學教師。多年的科幻愛好者和關注者,後從事科幻創作,曾在《科幻世界》《新科幻》等雜誌上與楊貴福合作發表《天空之城》《真的故事》《喧囂之城》等多部作品。寫科幻小說的主要原因是出於對科學技術的尊敬,同時也因為受到優秀科幻作品(包括文字及影像)的影響。
媒體推薦
“奇點”叢書正是這樣一套充滿青春活力的叢書,書中收錄了十位國內年輕科幻作家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從不角度描述變化中的世界,引人入勝,把科幻的神奇展現得淋漓盡致,像一群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奇點的前夜。
——劉慈欣
新銳作家們將嚴謹的科學知識與美妙的奇思妙想融於一體,獨具匠心地塑造了眾多奇特瑰麗的世界。他們的想像力讓人嘆為觀止,他們筆下的故事讓人如入勝境。“奇點”叢書,守望中國科幻文學的黃金時代。
——王晉康
雖然有人稱他們為“更新代”作家,但我卻認為“後新生代”的稱謂比較恰當。畢竟,這批作家繼承了新生代的多元創作理念,但同時又遠遠超越新生代的創作範疇。
——吳岩
這是一批了不起的年輕人寫的了不起的科幻。他們真正代表了科幻永遠是年輕的這個特徵。中國科幻的未來乃至還有中國的未來,就在他們的手中。一旦愛上幻想和科學,這就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世界了。讀了他們寫的文字,你會知道,一切都可以飛起來,什麼都可以不害怕。
——韓松
——劉慈欣
新銳作家們將嚴謹的科學知識與美妙的奇思妙想融於一體,獨具匠心地塑造了眾多奇特瑰麗的世界。他們的想像力讓人嘆為觀止,他們筆下的故事讓人如入勝境。“奇點”叢書,守望中國科幻文學的黃金時代。
——王晉康
雖然有人稱他們為“更新代”作家,但我卻認為“後新生代”的稱謂比較恰當。畢竟,這批作家繼承了新生代的多元創作理念,但同時又遠遠超越新生代的創作範疇。
——吳岩
這是一批了不起的年輕人寫的了不起的科幻。他們真正代表了科幻永遠是年輕的這個特徵。中國科幻的未來乃至還有中國的未來,就在他們的手中。一旦愛上幻想和科學,這就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世界了。讀了他們寫的文字,你會知道,一切都可以飛起來,什麼都可以不害怕。
——韓松
圖書目錄
回憶蘇格拉底
火神
飛天
牧貓人
周寧
同學聚會
天空之城
我不是個平凡人
輪迴,生命之苦
榆木腦袋
爪哇龜
囚禁
喧囂之城
真實的虛幻
火神
飛天
牧貓人
周寧
同學聚會
天空之城
我不是個平凡人
輪迴,生命之苦
榆木腦袋
爪哇龜
囚禁
喧囂之城
真實的虛幻
文摘
棘霖冰原,世界的中心。
靺鞨山,在棘霖冰原的正中央俯視大地。傳說山頂有宙斯的神殿,占領神殿的人會頓悟世界的本原,擁有整個世界。
整個世界。
由靺鞨山向北,穿過整個冰原地帶,在人類所到的盡頭之外,是叫做大荒的地方。冬季,勁風夾帶比冰原更冷的氣流從大荒直撲而下,除了戰爭的狂熱,沒有能讓人在冰原上生存下去的理由。
雅典在冰原西方的邊緣。水寬八百千米的松花江在這裡自西向東穿城而過,水汽讓雅典在冬季最冷的季節里也溫暖如春,水邊的樹林還時常掛滿水汽凝結而成的樹掛,如同仙境。興安嶺連綿橫亘在整個西北方,擁抱住雅典,阻擋住了大部分南下的冷氣。雅典的正西方,是瀚海沙漠,那裡的熱風在冬季會幫助人們禦寒。西南,一望無際鹽鹼灘的盡頭,是汪洋一片的向海。也有人說向海並不是真正的海,而是水域寬廣的湖,它由兩條大河注入匯成。這兩條河流在很遠的南方,依次是渾江和遼河。再向南,據說是天堂一般的國度,到處是鮮花和香料,但是從來沒有人能活著穿過滿是疫氣的大河地區。人們稱那個傳說中的天堂為天朝。
雅典,這個世界中心城市,遠離嚴寒和疫氣,自然雍容典雅;雅典人對於慈父宙斯的敬愛,也使得這裡的宗教熱情格外高漲和持久。
另一個被世界遺棄和詛咒的城市,叫做斯巴達。松花江流經雅典後向南,在即將注入向海時突然東流,留下大片良田,稱作河套大灣。雅典人的奴隸就在那裡終年耕作,帶來金黃的收成。繼續東流的松花江,在雅典的東南方路過罪惡之城斯巴達。那裡仍在棘霖冰原的範圍之內,沒有興安嶺的保護,更是在冬季迎面遇到南下的冷氣流。窮山惡水之地,因此每個斯巴達人都是英勇的戰士。他們的嬰兒在出生後都要扔到山谷之中,沒有被凍餓死的強者,才會被撿回來。這樣殘酷的作法,在善良的雅典人看來如同禽獸。與他們作戰並消滅他們,是理所當然的,更何況他們還有占據靺鞨山的野心。一個愚昧野蠻的民族,也有資格窺視世界的本原嗎?
松花江擺脫了斯巴達城後,向東斬斷長白山脈,直人終年黑色的鬼海。長白山脈從北向南,遮蔽住整個東方,松花江即發源於其北端,在其南端人海。鬼海的東面,是世界之外,有人乘船去過,滔滔的海浪就消失在那裡,沒有咆哮的聲音,也沒有白花花跳躍的水花。極目望去,是一片沒有紋理的純正的灰色。只有看不見的風在其間出人。傳說鬼海之東居住著一個比斯巴達人更野蠻彪悍的民族,叫做波斯。
鬼海北端與大地相連的地方,海陸長年相侵蝕,形成了被稱作興凱大澤的死亡之地。表面上看起來是厚實的大地,踩在上面的人畜卻會陷進去,慢慢地被大地吞沒。這個過程有時甚至會持續一整天。但是沒有人敢去救助,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腳下的土地是堅實的。夜晚,哀號聲像巨大猛獸整個胸腔製作而成的號角,終年迴蕩在大澤之上。當地人稱這種聲音為猛獁。但是施展複雜法術所用的紙帶,只有在興凱大澤中浸泡後才會有穩定的效果,雖然這穩定只是一定程度的。所以儘管死亡近在咫尺,人們仍趨之若鶩。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希臘。
雅典人與斯巴達人的戰爭正進行到第七個年頭,鮮血在世界中心的靺鞨山腳下凝結。棘霖冰原上,終年赤紅一片。
我和被流放的蘇格拉底先生就循著這戰爭鋼和火的氣息,從雅典城向雅典人在冰原上的軍營行進。一路上,我們謝絕了無數個雅典屬下城邦的挽留。蘇格拉底先生在學院設計的自動耕種機械、自動收割機械、智慧型放牧機械讓人們在戰爭的重壓下仍能溫飽,每個人都對他心存感激。一路東進,離開最後一個驛站已經三天了,現在我們又冷又餓,丟失了火種,也沒有食物。
我們沿松花江東進,儘量走山脊。山谷看起來更好走,風也要小一些,但是即使騎在馬背上,人也沒法從積雪裡露出腦袋。我們連滾帶爬翻上一座不高的雪山。真正的“滾”和“爬”。我們下山的時候是“滾”的,上山的時候是“爬”的。所以第一次出現在黛娥緹瑪面前的時候,蘇格拉底先生和我都不體面地四肢著地。
我們兩人甚至沒有力氣站起來顯示一下尊嚴。黛娥緹瑪把我們攙了進去。喝下兩碗滾燙的薑湯又吃了兩個漢堡,我們才有精神頭兒打量這個臨時避難所和它的主人。
這是一座不大的神廟,最大的建築是它唯一的一座神殿。神殿里的主神顯然不是我們信仰的宙斯。但是在又冷又餓的時候,我們對於供奉他神的人也就赦免了吧,更何況蘇格拉底先生被流放的原因也正是信奉他神的罪名。救了我們性命的是神廟的女祭司,她在神像前安靜地坐著,黑色的長髮直披到膝蓋以下。
“謝……”蘇格拉底劇烈地咳嗽了好一會兒,“謝謝你救了我們。”
女祭司安靜地注視著蘇格拉底的眼睛,沒有發出一點兒聲音。我想她可能是啞巴。
當我全神貫注盯著一塊醬牛肉的時候,她問蘇格拉底先生:“你是雅典人吧,叫什麼名字?”
“蘇格拉底。”
“喔。”她淡淡地說,甚至沒有點一點頭,“喔”不是表示驚訝而只是表示聽到了。顯然她不知道蘇格拉底的名聲。
“怎么稱呼你呢?”
“黛娥緹瑪。我是這裡的女祭司。”
“這是什麼神?”
“香農。”她看蘇格拉底先生一副迷惑的樣子,撲哧笑了,“怎么,沒聽說過?”
我沒聽說過神祗的名字很正常,我的學識在同學當中也算是差的。但是蘇格拉底先生沒聽說過真是令人驚奇,要知道像他這樣了不起的術師,在施法的時候要呼喚很多神祗和精靈的名字。雅典人中還沒有比蘇格拉底先生更博學的呢。
“我所知道唯一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
這是蘇格拉底先生的一句名言。我曾經在雅典娜神廟求得神諭,問誰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神諭說,那個最聰明的人是蘇格拉底先生。當我告訴先生這個神諭的時候,他顯然不相信,指出了幾個雅典傑出的人物,認為他們都要比自己聰明得多。但是否定神諭需要更有力的證據才行。蘇格拉底先生走訪了這幾位人傑,與他們交談討論,結果每次都失望而歸。蘇格拉底先生嘆著氣說:“他們確實都有聰明的頭腦。只是他們只知道自己知道很多,卻不知道還有許多自己並不了解的事情。也許這就是神諭認為我是最聰明的人的原因吧,因為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據說大祭司聽說這件事情後,認為蘇格拉底先生是一個狂妄的人。
女祭司又彎起眼睛笑了:“‘我所知道唯一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很好的羅素悖論。”
“羅素?這又是一個我不知道的神祗嗎?”
“小鎮上只有一個理髮師。他聲稱剃所有不為自己理髮的人的頭髮。”黛娥緹瑪溫和地看著蘇格拉底先生,就像先生給我們講解習題時一樣耐心,“那么,試問:這個理髮師要不要給自己理髮呢?”
P11-13
靺鞨山,在棘霖冰原的正中央俯視大地。傳說山頂有宙斯的神殿,占領神殿的人會頓悟世界的本原,擁有整個世界。
整個世界。
由靺鞨山向北,穿過整個冰原地帶,在人類所到的盡頭之外,是叫做大荒的地方。冬季,勁風夾帶比冰原更冷的氣流從大荒直撲而下,除了戰爭的狂熱,沒有能讓人在冰原上生存下去的理由。
雅典在冰原西方的邊緣。水寬八百千米的松花江在這裡自西向東穿城而過,水汽讓雅典在冬季最冷的季節里也溫暖如春,水邊的樹林還時常掛滿水汽凝結而成的樹掛,如同仙境。興安嶺連綿橫亘在整個西北方,擁抱住雅典,阻擋住了大部分南下的冷氣。雅典的正西方,是瀚海沙漠,那裡的熱風在冬季會幫助人們禦寒。西南,一望無際鹽鹼灘的盡頭,是汪洋一片的向海。也有人說向海並不是真正的海,而是水域寬廣的湖,它由兩條大河注入匯成。這兩條河流在很遠的南方,依次是渾江和遼河。再向南,據說是天堂一般的國度,到處是鮮花和香料,但是從來沒有人能活著穿過滿是疫氣的大河地區。人們稱那個傳說中的天堂為天朝。
雅典,這個世界中心城市,遠離嚴寒和疫氣,自然雍容典雅;雅典人對於慈父宙斯的敬愛,也使得這裡的宗教熱情格外高漲和持久。
另一個被世界遺棄和詛咒的城市,叫做斯巴達。松花江流經雅典後向南,在即將注入向海時突然東流,留下大片良田,稱作河套大灣。雅典人的奴隸就在那裡終年耕作,帶來金黃的收成。繼續東流的松花江,在雅典的東南方路過罪惡之城斯巴達。那裡仍在棘霖冰原的範圍之內,沒有興安嶺的保護,更是在冬季迎面遇到南下的冷氣流。窮山惡水之地,因此每個斯巴達人都是英勇的戰士。他們的嬰兒在出生後都要扔到山谷之中,沒有被凍餓死的強者,才會被撿回來。這樣殘酷的作法,在善良的雅典人看來如同禽獸。與他們作戰並消滅他們,是理所當然的,更何況他們還有占據靺鞨山的野心。一個愚昧野蠻的民族,也有資格窺視世界的本原嗎?
松花江擺脫了斯巴達城後,向東斬斷長白山脈,直人終年黑色的鬼海。長白山脈從北向南,遮蔽住整個東方,松花江即發源於其北端,在其南端人海。鬼海的東面,是世界之外,有人乘船去過,滔滔的海浪就消失在那裡,沒有咆哮的聲音,也沒有白花花跳躍的水花。極目望去,是一片沒有紋理的純正的灰色。只有看不見的風在其間出人。傳說鬼海之東居住著一個比斯巴達人更野蠻彪悍的民族,叫做波斯。
鬼海北端與大地相連的地方,海陸長年相侵蝕,形成了被稱作興凱大澤的死亡之地。表面上看起來是厚實的大地,踩在上面的人畜卻會陷進去,慢慢地被大地吞沒。這個過程有時甚至會持續一整天。但是沒有人敢去救助,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腳下的土地是堅實的。夜晚,哀號聲像巨大猛獸整個胸腔製作而成的號角,終年迴蕩在大澤之上。當地人稱這種聲音為猛獁。但是施展複雜法術所用的紙帶,只有在興凱大澤中浸泡後才會有穩定的效果,雖然這穩定只是一定程度的。所以儘管死亡近在咫尺,人們仍趨之若鶩。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希臘。
雅典人與斯巴達人的戰爭正進行到第七個年頭,鮮血在世界中心的靺鞨山腳下凝結。棘霖冰原上,終年赤紅一片。
我和被流放的蘇格拉底先生就循著這戰爭鋼和火的氣息,從雅典城向雅典人在冰原上的軍營行進。一路上,我們謝絕了無數個雅典屬下城邦的挽留。蘇格拉底先生在學院設計的自動耕種機械、自動收割機械、智慧型放牧機械讓人們在戰爭的重壓下仍能溫飽,每個人都對他心存感激。一路東進,離開最後一個驛站已經三天了,現在我們又冷又餓,丟失了火種,也沒有食物。
我們沿松花江東進,儘量走山脊。山谷看起來更好走,風也要小一些,但是即使騎在馬背上,人也沒法從積雪裡露出腦袋。我們連滾帶爬翻上一座不高的雪山。真正的“滾”和“爬”。我們下山的時候是“滾”的,上山的時候是“爬”的。所以第一次出現在黛娥緹瑪面前的時候,蘇格拉底先生和我都不體面地四肢著地。
我們兩人甚至沒有力氣站起來顯示一下尊嚴。黛娥緹瑪把我們攙了進去。喝下兩碗滾燙的薑湯又吃了兩個漢堡,我們才有精神頭兒打量這個臨時避難所和它的主人。
這是一座不大的神廟,最大的建築是它唯一的一座神殿。神殿里的主神顯然不是我們信仰的宙斯。但是在又冷又餓的時候,我們對於供奉他神的人也就赦免了吧,更何況蘇格拉底先生被流放的原因也正是信奉他神的罪名。救了我們性命的是神廟的女祭司,她在神像前安靜地坐著,黑色的長髮直披到膝蓋以下。
“謝……”蘇格拉底劇烈地咳嗽了好一會兒,“謝謝你救了我們。”
女祭司安靜地注視著蘇格拉底的眼睛,沒有發出一點兒聲音。我想她可能是啞巴。
當我全神貫注盯著一塊醬牛肉的時候,她問蘇格拉底先生:“你是雅典人吧,叫什麼名字?”
“蘇格拉底。”
“喔。”她淡淡地說,甚至沒有點一點頭,“喔”不是表示驚訝而只是表示聽到了。顯然她不知道蘇格拉底的名聲。
“怎么稱呼你呢?”
“黛娥緹瑪。我是這裡的女祭司。”
“這是什麼神?”
“香農。”她看蘇格拉底先生一副迷惑的樣子,撲哧笑了,“怎么,沒聽說過?”
我沒聽說過神祗的名字很正常,我的學識在同學當中也算是差的。但是蘇格拉底先生沒聽說過真是令人驚奇,要知道像他這樣了不起的術師,在施法的時候要呼喚很多神祗和精靈的名字。雅典人中還沒有比蘇格拉底先生更博學的呢。
“我所知道唯一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
這是蘇格拉底先生的一句名言。我曾經在雅典娜神廟求得神諭,問誰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神諭說,那個最聰明的人是蘇格拉底先生。當我告訴先生這個神諭的時候,他顯然不相信,指出了幾個雅典傑出的人物,認為他們都要比自己聰明得多。但是否定神諭需要更有力的證據才行。蘇格拉底先生走訪了這幾位人傑,與他們交談討論,結果每次都失望而歸。蘇格拉底先生嘆著氣說:“他們確實都有聰明的頭腦。只是他們只知道自己知道很多,卻不知道還有許多自己並不了解的事情。也許這就是神諭認為我是最聰明的人的原因吧,因為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據說大祭司聽說這件事情後,認為蘇格拉底先生是一個狂妄的人。
女祭司又彎起眼睛笑了:“‘我所知道唯一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很好的羅素悖論。”
“羅素?這又是一個我不知道的神祗嗎?”
“小鎮上只有一個理髮師。他聲稱剃所有不為自己理髮的人的頭髮。”黛娥緹瑪溫和地看著蘇格拉底先生,就像先生給我們講解習題時一樣耐心,“那么,試問:這個理髮師要不要給自己理髮呢?”
P11-13
序言
奇點前夜的科幻小說
劉慈欣
奇點有三重含義:第一是數學上的,表示在連續的數學狀態中難以定義的突變點,常見的有無限趨於無窮大或無窮小的點;第二是物理學上的,首先出現於廣義相對論中,表示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是時空的不連續之處,在這一點中現有的物理規律失效;第三是未來學中的一個概念,描述科技以指數曲線發展,在某一拐點後急劇加速,由量變產生突然的質變,在極短的時間裡徹底改變人類世界的狀態。這套叢書以“奇點”命名,應該是取最後一個含義。
奇點學說是由美國學者雷·庫茲維爾提出,他認為人類科技的發展趨勢很像一條指數曲線,開始階段比較平緩,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但在經過一個拐點後徒然上升,幾乎與X軸垂直,速度接近無限,這就是奇點時代。奇點的到來主要依賴於被稱為GNR的三項技術,即基因工程、納米工程和人工智慧,當這三項技術進入指數曲線的超高速發展階段時,人類文明的面貌將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徹底的改變。庫茲維爾生動地描述了奇點到來時的情景:人工智慧的智慧遠遠超越人腦,電腦的一次短時間運行,其計算量竟超過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的思維的總和;科技第一次對人類的生理形態產生改變,人與人工智慧緊密融合,人可以以各種形態複製自己,進而長生不老;人類可以在原子級別操縱物質,納米機器可以把原材料直接變成人類所需要的任何產品。庫茲維爾的終極預測接近瘋狂,他認為,能夠自我複製的納米機器結合人工智慧,能夠向全宇宙擴散,改造所有天體,最終把整個宇宙智慧型化。最驚人之處是他對奇點到來的時間的預測,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近在咫尺的2030年!
不管奇點預測是否能夠成真,有一點可以肯定:科學和技術將創造出更多的奇蹟,科技帶領人類踏上的神奇旅程才剛剛開始,甚至還沒有真正開始。而這種科學的神奇感、這種技術帶來的對未來的嚮往,恰恰是科幻文學生命力的源泉。
比較古代人類與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對未來的感覺。可以說,在古人的意識中,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未來感,由於技術進步的緩慢,在那時人們的心目中,未來可能“城頭變幻大王旗”,但生活的面貌不會發生變化,昨天今天和明天,去年今年和明年,不會有什麼差別。正因為如此,古代的文學,無論是神話,還是詩歌或小說,都是描寫現在或過去,幾乎沒有描寫未來的。工業革命以後,科學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神奇感,進而引發了對由科技所創造的未來的想像和嚮往,由此誕生了科幻文學。
科幻文學誕生於19世紀初的歐洲,但其真正的繁榮是在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國,史稱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回望那四十年,能帶給我們許多啟示。在那段時間,世界已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與工業革命相比,科學技術進一步顯示出其塑造和毀滅世界的力量。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改善。另一方面,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帶給人們一個全新的視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告訴人們,比起之前牛頓簡潔的決定論圖像,真實的宇宙更加神奇。但與此同時,舒適的資訊時代尚未到來,已經大為改善的生活仍然充滿著艱辛和壓力,世紀初的美國經濟大蕭條、隨後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緊接著出現的東西方冷戰,都給現實蒙上了陰影,這就使得人們對已經顯現出神奇魔力的科技充滿了更多的期待,期望科學和技術能夠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對科學神奇的讚嘆和對未來的嚮往在這一時期都達到了高潮,由此帶來的科幻文學的繁榮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但隨後,科幻文學進入了緩慢的衰落期,這種衰落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天,在美國,科幻小說在市場上再也沒有再現黃金時代的熱度,新的科幻迷越來越少,科幻群讀者的年齡越來越大;有世界影響的作品越來越少,大師不再出現,黃金時代出現的三巨頭至今仍牢牢地占據著科幻文學的頂峰。
對這個漫長的衰落,評論家和科幻研究者有著各種解釋。其中之一是把原因歸咎於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新浪潮在上世紀70年代起源於歐洲,部分科幻作家痛感科幻小說在文學中的邊緣地位,便把主流文學中現代和後現代的表現手法運用於科幻創作,同時把科幻小說面向太空的視野轉向人的精神世界,試圖使科幻小說更加文學化,使得部分科幻作品由明快的大眾文學變成晦澀的先鋒文體。有評論家認為,新浪潮運動是把科幻小說自身的價值讓位於主流文學,進而消解自己的一種努力,他們也把科幻的衰落歸咎於此。
但仔細考察便知這種理論是不確切的,新浪潮運動對於科幻的衰落的確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根本的原因。在新浪潮科幻由興起直到被後來的賽博朋克運動代替,一直只是一個科幻文學的支流。在這一期間,傳統的、坎貝爾理念的科幻小說一直在大量地創作和發表,即使在新浪潮運動最興盛的時期,其作品的數量也遠遠小於傳統理念的科幻小說的數量。
其實,科幻衰落的最深層、最本質的原因正是科學技術本身,曾經催生科幻的科技,在其飛速發展的今天開始起相反的作用。阿波羅登月期間,一位NASA官員對觀看發射的科幻作家說:“我們給了你們一碗飯吃。”但事情證明恰恰相反。自航天時代以來,科幻小說中描述的科技奇蹟不斷變成現實,特別是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科技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滲透之深、普及之廣可謂前所未有。由計算機和網路構成的資訊時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變成現實,並深刻而全面地改變著普通人的生活。人類有一個特點,就是對變成現實的奇蹟很快麻木。比如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集移動通訊電台、電腦、網際網路、數位照相機、數碼攝像機、數碼收音機、GPS定位裝置、影音播放器於一體,方寸之物可以隨時與地球的任何地方進行通訊和網路連線,它所集成的設備以前要用一輛小卡車才能裝下。筆者曾經統計過科幻小說中曾出現過的移動通訊設備,大多數在功能上不如現實中的手機,也就是說,科幻的神奇夢想現在裝在每一個人的口袋裡,但與此同時被每個人熟視無睹,當做一件最平常的東西。
科技神奇感的消失,是科幻文學所面臨的最致命的打擊,也是科幻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
但科技的神奇感真的消失了嗎?科技中的科幻資源是否像地球上的石油一樣,快要開採完了呢?至少對奇點時代的預測告訴我們:沒有!如果奇點學說是正確的,即便未來科技的發展只達到其預測的十分之一,我們也可以肯定科學技術仍然處於指數曲線開始時的平緩階段,其陡然上升的階段還未到來,也就是說真正的科技的奇蹟還沒有開始,我們已經經歷的一切,只不過是神奇時代的前奏而已。同時,高度發展的基礎科學,如物理學、宇宙學和分子生物學等,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更加神奇的大自然,與科幻文學黃金時代所面對的圖景相比,從視覺直到哲學層面,這個新揭示的宇宙充滿了更多的神奇,更加廣闊,更加詭異,更加變幻莫測,這裡面蘊含著豐富的科幻資源。只是,與上世紀上半葉的科幻黃金時代相比,現在的基礎科學已經大為進化,其理論的複雜和數學表述的艱深都_不可同日而語,使非專業人員難以接近。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現代科幻文學對現代科學最新進展的表現很有限,大量的故事的科幻核心仍基於古典科學,即使有前沿科學的內容也流於表面。如何充分開掘現代科學前沿所提供的豐富的科幻資源,是科幻作者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科幻文學的希望所在。
縱觀歷史,中國科幻文學有著四起三落的波折經歷,不同的階段相互孤立,其間少有積累和繼承。由於歷史原因,各個階段的科幻文學都有著自己側重的方向。清末民初的科幻以救國圖強為主題,而當時魯迅先生提出的普及科學的目標到了上世紀50年代才得以實踐,80年代則對科幻小說文學化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新世紀的中國科幻進入多元化時期,對科幻文學的發展也有各種各樣的建議和嘗試,包括對科幻小說文學品質的提升、包括更多地反映現實和寫出更好的故事等等,這些無疑都很重要。但現在,我們必須正視科幻文學的本質和核心,科技的神奇感是科幻的生命力之所在,我們必須創造出更多的、更大的神奇。
創造神奇不意味著淺薄和浮躁,也不僅僅是科技和宇宙奇蹟的展示,科幻中所表現的科技的神奇擁有著豐富的內涵,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社會整體和對人類個休的改變都具有震撼且深刻的神奇感,同時,也是主流文學所不具有的揭示社會和人性的視角。
做為一種創新的文學,科幻用不斷湧現的新創造和新震撼來戰勝遺忘,就像一場永恆的焰火,前面的剛成為灰燼,新的又飛升起來爆發出奪目的光焰。而要做到這點,就應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使自己的想像力與時代同步。正如有人說的那樣,科幻使人年輕。
“奇點”叢書正是這樣一套充滿青春活力的叢書,書中收錄了十位國內年輕科幻作家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描述變化中的世界,引入入勝,把科幻的神奇展現得淋漓盡致,像一群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奇點的前夜。
2012.7.29
劉慈欣
奇點有三重含義:第一是數學上的,表示在連續的數學狀態中難以定義的突變點,常見的有無限趨於無窮大或無窮小的點;第二是物理學上的,首先出現於廣義相對論中,表示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是時空的不連續之處,在這一點中現有的物理規律失效;第三是未來學中的一個概念,描述科技以指數曲線發展,在某一拐點後急劇加速,由量變產生突然的質變,在極短的時間裡徹底改變人類世界的狀態。這套叢書以“奇點”命名,應該是取最後一個含義。
奇點學說是由美國學者雷·庫茲維爾提出,他認為人類科技的發展趨勢很像一條指數曲線,開始階段比較平緩,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但在經過一個拐點後徒然上升,幾乎與X軸垂直,速度接近無限,這就是奇點時代。奇點的到來主要依賴於被稱為GNR的三項技術,即基因工程、納米工程和人工智慧,當這三項技術進入指數曲線的超高速發展階段時,人類文明的面貌將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徹底的改變。庫茲維爾生動地描述了奇點到來時的情景:人工智慧的智慧遠遠超越人腦,電腦的一次短時間運行,其計算量竟超過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的思維的總和;科技第一次對人類的生理形態產生改變,人與人工智慧緊密融合,人可以以各種形態複製自己,進而長生不老;人類可以在原子級別操縱物質,納米機器可以把原材料直接變成人類所需要的任何產品。庫茲維爾的終極預測接近瘋狂,他認為,能夠自我複製的納米機器結合人工智慧,能夠向全宇宙擴散,改造所有天體,最終把整個宇宙智慧型化。最驚人之處是他對奇點到來的時間的預測,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近在咫尺的2030年!
不管奇點預測是否能夠成真,有一點可以肯定:科學和技術將創造出更多的奇蹟,科技帶領人類踏上的神奇旅程才剛剛開始,甚至還沒有真正開始。而這種科學的神奇感、這種技術帶來的對未來的嚮往,恰恰是科幻文學生命力的源泉。
比較古代人類與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對未來的感覺。可以說,在古人的意識中,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未來感,由於技術進步的緩慢,在那時人們的心目中,未來可能“城頭變幻大王旗”,但生活的面貌不會發生變化,昨天今天和明天,去年今年和明年,不會有什麼差別。正因為如此,古代的文學,無論是神話,還是詩歌或小說,都是描寫現在或過去,幾乎沒有描寫未來的。工業革命以後,科學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神奇感,進而引發了對由科技所創造的未來的想像和嚮往,由此誕生了科幻文學。
科幻文學誕生於19世紀初的歐洲,但其真正的繁榮是在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國,史稱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回望那四十年,能帶給我們許多啟示。在那段時間,世界已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與工業革命相比,科學技術進一步顯示出其塑造和毀滅世界的力量。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改善。另一方面,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帶給人們一個全新的視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告訴人們,比起之前牛頓簡潔的決定論圖像,真實的宇宙更加神奇。但與此同時,舒適的資訊時代尚未到來,已經大為改善的生活仍然充滿著艱辛和壓力,世紀初的美國經濟大蕭條、隨後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緊接著出現的東西方冷戰,都給現實蒙上了陰影,這就使得人們對已經顯現出神奇魔力的科技充滿了更多的期待,期望科學和技術能夠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對科學神奇的讚嘆和對未來的嚮往在這一時期都達到了高潮,由此帶來的科幻文學的繁榮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但隨後,科幻文學進入了緩慢的衰落期,這種衰落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天,在美國,科幻小說在市場上再也沒有再現黃金時代的熱度,新的科幻迷越來越少,科幻群讀者的年齡越來越大;有世界影響的作品越來越少,大師不再出現,黃金時代出現的三巨頭至今仍牢牢地占據著科幻文學的頂峰。
對這個漫長的衰落,評論家和科幻研究者有著各種解釋。其中之一是把原因歸咎於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新浪潮在上世紀70年代起源於歐洲,部分科幻作家痛感科幻小說在文學中的邊緣地位,便把主流文學中現代和後現代的表現手法運用於科幻創作,同時把科幻小說面向太空的視野轉向人的精神世界,試圖使科幻小說更加文學化,使得部分科幻作品由明快的大眾文學變成晦澀的先鋒文體。有評論家認為,新浪潮運動是把科幻小說自身的價值讓位於主流文學,進而消解自己的一種努力,他們也把科幻的衰落歸咎於此。
但仔細考察便知這種理論是不確切的,新浪潮運動對於科幻的衰落的確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根本的原因。在新浪潮科幻由興起直到被後來的賽博朋克運動代替,一直只是一個科幻文學的支流。在這一期間,傳統的、坎貝爾理念的科幻小說一直在大量地創作和發表,即使在新浪潮運動最興盛的時期,其作品的數量也遠遠小於傳統理念的科幻小說的數量。
其實,科幻衰落的最深層、最本質的原因正是科學技術本身,曾經催生科幻的科技,在其飛速發展的今天開始起相反的作用。阿波羅登月期間,一位NASA官員對觀看發射的科幻作家說:“我們給了你們一碗飯吃。”但事情證明恰恰相反。自航天時代以來,科幻小說中描述的科技奇蹟不斷變成現實,特別是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科技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滲透之深、普及之廣可謂前所未有。由計算機和網路構成的資訊時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變成現實,並深刻而全面地改變著普通人的生活。人類有一個特點,就是對變成現實的奇蹟很快麻木。比如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集移動通訊電台、電腦、網際網路、數位照相機、數碼攝像機、數碼收音機、GPS定位裝置、影音播放器於一體,方寸之物可以隨時與地球的任何地方進行通訊和網路連線,它所集成的設備以前要用一輛小卡車才能裝下。筆者曾經統計過科幻小說中曾出現過的移動通訊設備,大多數在功能上不如現實中的手機,也就是說,科幻的神奇夢想現在裝在每一個人的口袋裡,但與此同時被每個人熟視無睹,當做一件最平常的東西。
科技神奇感的消失,是科幻文學所面臨的最致命的打擊,也是科幻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
但科技的神奇感真的消失了嗎?科技中的科幻資源是否像地球上的石油一樣,快要開採完了呢?至少對奇點時代的預測告訴我們:沒有!如果奇點學說是正確的,即便未來科技的發展只達到其預測的十分之一,我們也可以肯定科學技術仍然處於指數曲線開始時的平緩階段,其陡然上升的階段還未到來,也就是說真正的科技的奇蹟還沒有開始,我們已經經歷的一切,只不過是神奇時代的前奏而已。同時,高度發展的基礎科學,如物理學、宇宙學和分子生物學等,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更加神奇的大自然,與科幻文學黃金時代所面對的圖景相比,從視覺直到哲學層面,這個新揭示的宇宙充滿了更多的神奇,更加廣闊,更加詭異,更加變幻莫測,這裡面蘊含著豐富的科幻資源。只是,與上世紀上半葉的科幻黃金時代相比,現在的基礎科學已經大為進化,其理論的複雜和數學表述的艱深都_不可同日而語,使非專業人員難以接近。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現代科幻文學對現代科學最新進展的表現很有限,大量的故事的科幻核心仍基於古典科學,即使有前沿科學的內容也流於表面。如何充分開掘現代科學前沿所提供的豐富的科幻資源,是科幻作者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科幻文學的希望所在。
縱觀歷史,中國科幻文學有著四起三落的波折經歷,不同的階段相互孤立,其間少有積累和繼承。由於歷史原因,各個階段的科幻文學都有著自己側重的方向。清末民初的科幻以救國圖強為主題,而當時魯迅先生提出的普及科學的目標到了上世紀50年代才得以實踐,80年代則對科幻小說文學化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新世紀的中國科幻進入多元化時期,對科幻文學的發展也有各種各樣的建議和嘗試,包括對科幻小說文學品質的提升、包括更多地反映現實和寫出更好的故事等等,這些無疑都很重要。但現在,我們必須正視科幻文學的本質和核心,科技的神奇感是科幻的生命力之所在,我們必須創造出更多的、更大的神奇。
創造神奇不意味著淺薄和浮躁,也不僅僅是科技和宇宙奇蹟的展示,科幻中所表現的科技的神奇擁有著豐富的內涵,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社會整體和對人類個休的改變都具有震撼且深刻的神奇感,同時,也是主流文學所不具有的揭示社會和人性的視角。
做為一種創新的文學,科幻用不斷湧現的新創造和新震撼來戰勝遺忘,就像一場永恆的焰火,前面的剛成為灰燼,新的又飛升起來爆發出奪目的光焰。而要做到這點,就應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使自己的想像力與時代同步。正如有人說的那樣,科幻使人年輕。
“奇點”叢書正是這樣一套充滿青春活力的叢書,書中收錄了十位國內年輕科幻作家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描述變化中的世界,引入入勝,把科幻的神奇展現得淋漓盡致,像一群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奇點的前夜。
20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