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牡丹江市中國小校外教育活動中心
- 外文名:無
- 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 成立時間:1951年
- 教職工:18人
基本情況,辦學經驗和特色,
基本情況
活動中心創辦之初,十分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訓,經常組織畜牧獸醫班、果樹園藝班、木工班、瓦工班、電工班的學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1965年末,已有近千名青年學生被輸送上山下鄉,參加農業生產,有1000多名初、高中畢業生通過補習考入上級學校。1965年10月13日,《牡丹江日報》頭版發表《社會青少年的革命熔爐》一文,評價活動中心的成就。11月24日《人民日報》予以轉載,並發表題為《按毛澤東思想教育社會青少年的榜樣》的評論文章。這一階段,活動中心受到中央及省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長王璟琳多次親臨指導,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副部長霍遇吾和省領導李范五、陳雷、陳元直等先後到牡視察,省教育廳和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派工作組專程前來總結經驗。同年11月活動中心被教育部評為“社會青少年教育紅旗單位”。從1974年開始,活動中心每年都被省、市評為先進單位。1975年10月,團中央校外教育部、司長一行7人來牡調研我市校外教育情況,同年被評為“全國校外教育先進單位”。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幾年來,活動中心從全市大教育戰略角度出發,努力實踐教育均衡發展和素質教育,為全市中小學生搭建校外教育平台,受到全市各界的好評。曾先後獲得黑龍江省教育先進單位、牡丹江市文明單位標兵、牡丹江市教育先進單位、市教育局先進黨支部等光榮稱號。
辦學經驗和特色
活動中心擁有一支熱愛青少年工作,思想作風好,業務能力強,富有進取精神和奉獻精神的教職工隊伍。全體教師本著“敬業獻身、坦誠熱情、團結協作、務實創新”的中心精神,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常年堅持開展特長教育,科學普及和社會實踐活動。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活動中心便開辦了聲樂、器樂、舞蹈、美術、科技等興趣班。組建的“青少年歌舞團”、“樂隊”到 全省巡迴演出,為高校和各藝術團體輸送了大批人才;科技班參加省、市航模比賽獲獎;文藝隊、號隊每逢“五一”、“八一”、“十一”都到農場、部隊慰問演出,深受學生和社會歡迎。1979年團中央書記韓瑛一行十幾人來活動中心視察工作,同年10月由青少年之家朱文福書記代表牡丹江市青少年之家參加全國校外教育表彰大會,並介紹經驗。
1978年恢復高考後,為了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活動中心成立了高考補習班和文化課補習班。連續三年升學率高於市重點校,據統計高考補習班從1978—1985年共有4081名學生參加學習,升學率占全市考生的39.9%。
進入80年代,增加了圖書、大型集會等活動,深入學校建立第二課堂小組,圖書定期借閱等。利用節假日舉辦全市中小學生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智力競賽等活動,活動人數日平均300多人次。這些活動深受社會歡迎、並給予很高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各級各類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活動中心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將全國校外教育先進經驗與牡丹江實際相結合,克服無場所、無資金等諸多困難,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校外教育。2005年建立了牡丹江首個校外教育基地,“自然與動物保護教育基地”,並組織學生開展了“擁抱自然,放飛快樂”主題活動,使孩子們感知了自然、認識了世界,開拓了視野。
近幾年來,活動中心為拓寬校外教育陣地 ,更好地為市中小學生搭建校外教育平台,先後在全市建立“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勞動教育、科普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國防教育、和諧發展教育”等十一個校外教育基地,每年利用寒暑假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們到基地進行社會實踐,並結合重大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例如六一期間組織全市中小學生書畫大賽;八一期間到部隊慰問;十一期間祖國頌文藝演出和圍棋大賽,為了創建和諧社會,每年我們還組織學生進社區開展“走進社區、共建和諧”活動)。極大豐富了我市校外教育工作,推動了素質教育發展,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在牡丹江市教育局的關心、支持下,活動中心將把握機遇,趁勢而上,我們牢記教書育人,在校外教育戰線上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活動中心承擔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作用。加強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的有效銜接,使校外教育工作富於時代性、增強創造性、紮實務實性,不斷最佳化載體、創出特色、打造品牌、發揮效益,把活動中心建設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