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上邨

牛頭角上邨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為前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該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為配合房屋委員會的成立,而改稱為牛頭角上邨;而當時位於該邨隔鄰的牛頭角新區則改稱為牛頭角下邨。按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的興建計畫,分為“甲區”和“乙區”,後來落成的第1-5座位於甲區,而第9-12座則位於乙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頭角上邨
  • 外文名:Upper Ngau Tau Kok Estate
  • 時間: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 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
  • 分區:“甲區”和“乙區”
簡介,歷史/簡介,重建,屋邨資料,交通,

簡介

牛頭角上邨(英語:Upp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3年香港規劃師學會優異獎。

歷史/簡介

由於當時第六至八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另一個說法是當年第六至八座的選址後來改為山坡上兩所國小的校舍。另外,第9-12座是和1965年落成的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改稱為黃大仙上邨)東、南、西、北及中座的設計一樣,是本港首批高達20層的新型廉租屋大廈,但單位仍不設獨立廁所。

重建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畫”,乙區的第9-12座已於1997年1998年間清拆,原址於2002年重建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甲區的第1-5座則於2003年年底清拆,地基工程2004年底已展開,現時正在建造新廈,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十三億元。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牛頭角上邨重建計畫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的工程。此外,為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家俬等。
房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線地下至平台,改為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至於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於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另外,為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

屋邨資料

樓宇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為和諧式公屋。合共3座約40層高大廈。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型的公屋。合共6座約40層高大廈,提供4584個單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布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邨內設有兒童遊樂場和長者健身區,照顧不同人口。
商場
牛頭角上邨商場為單層式建築、座落於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內、牛頭角道與安德道交界。該商場預計於2009年年底落成啟用。該商場一共有六個鋪位,提供總商用面積約1100平方米。商場內的大小商鋪,預計會經營各種零售服務行業如食肆、便利店、西醫診所及中西藥、化妝品和海味等行業。此外,商場內將設有一個面積約608平方米的超級市場,以供應居民日常所需。

交通

九龍新界巴士
13D寶達↔ 維港灣
14B藍田(廣田邨) ↔牛頭角
23M樂華順利
89 瀝源 ↔觀塘(月華街)
N293旺角東站↔ 尚德 通宵服務
過海隧道巴士
101觀塘裕民坊堅尼地城
619 順利 ↔中環港澳碼頭
N121牛頭角↔ 中環港澳碼頭 通宵服務
N619 順利 ↔ 中環港澳碼頭 通宵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