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山文化遺址

牛頭山文化遺址

牛頭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小箬鄉,距今約7500~2500年,是閩江下游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頭山文化遺址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化特徵,考古歷程,

文化特徵

與著名的曇石山文化遺址一樣,牛頭山出土的貝殼、陶片、陶罐等器物,足以彰顯史前時代福建海洋文化的顯著特徵。

考古歷程

1979年7月,為配合水口電站工程建設,福建博物院派人對南平至閩清、閩侯段的閩江沿岸進行了一次考古調查,在閩侯縣原洋里公社小箬大隊發現了一處以貝丘堆積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遺址位於閩江北岸的小箬大隊湖柄村(現小箬鄉湖柄村)後的牛頭山上,面積約7萬平方米。有關專家介紹,牛頭山遺址兼具殼丘頭文化、黃瓜山文化、黃土侖文化三期文化內涵,也有少量曇石山文化時期的泥質陶,其文化內涵自新石器時代中期延續至青銅時代晚期。
曇石山遺址是福建史前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距今約5000~4300年。牛頭山遺址年代可至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於曇石山遺址2000年,是一處具有重要價值的河旁台地型貝丘遺址。
牛頭山遺址文化內涵同殼丘頭遺址、曇石山遺址下層相似,充分證明了各文化相互間的承襲關係,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內陸與沿海島嶼就已形成文化交流。因而,海洋特色顯著的牛頭山遺址在考古學上的地位重要而獨特。1989年3月,牛頭山遺址被閩侯縣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後,在牛頭山附近又發現了一處史前墓地遺址——蛇山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點。
2013年,在進行閩江水口壩下工程文物調查時,考古人員又在牛頭山附近發現湖柄山、麥格山、大黃山等遺址點,以青銅時代印紋硬陶為主要特徵。由此,構成了跨越多個時段、內涵豐富的牛頭山文化遺址群。
2023年3月至4月,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牛頭山、蛇山遺址開展為期2個月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其間,邀請福建考古研究院、閩江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召開了這一項目的省級專家論證會,進一步明確遺址的文化內涵和分布範圍,並提交考古調查工作報告。
結合此次考古調查勘探成果,小箬鄉以“實物展示+圖片展現”的形式,布置了牛頭山文化遺址展覽,主要包括考古發現、調查勘探事記、遺址陳列、價值探索等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