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小崑山位於松江西北境內,距松江鎮西北約10.5公里處,地處九峰之最南端,名列九峰之末。是著名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的故鄉,前人將二陸比作美玉,以“玉出崑岡”來讚譽他們。根據陸機詩:“仿佛谷水陽,婉弈崑山陰”以及潘尼贈陸機詩:“崑山何有,有瑤有珉,穆穆伊人,南國之紀”,崑山之名當在機雲之前。後人為區別於江蘇崑山縣之馬鞍山(名崑山),故稱小崑山。周圍1.5公里,面積約500畝。呈東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峰,北低南高,北峰高44米。全山呈“8”字狀,圓秀而潤,望之如夏盎。遠望又如臥牛,北峰形似臥牛之首,稱“牛頭山”,可找出牛眼、牛鼻、牛鼻孔等五官面形。相傳此山是二十八星宿牛金牛修行飛升之所,曾留下兩口寒泉,當地人形象的稱為“牛眼睛”。
歷史文化
在山之陰曾有二陸故居,山腰有二陸讀書台、婉孌草堂、白駒泉,山巔有泗洲塔院、三聖閣,山麓有紅菱渡、楊柳橋、乞花場、玉光亭、揖山樓、七賢堂等。小崑山有5000多年人類文明史,現有兩處
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是上海歷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人稱“先有小崑山,後有松江城,再有上海灘”。小崑山歷代名人輩出,自古享有“玉出崑岡”的殊榮,這裡即是
三國東吳大將
陸遜,晉代文學巨子陸機、陸雲兄弟,明末抗清英雄
夏允彝、
夏完淳父子的故里。在古時,小崑山還是聞名江南的名山之一,僅山上百年以上古樹名木就多達數百棵,四周分布著眾多道觀寺廟,是宗教活動盛行的地區。明清之際,小崑山林木翳然。
地理環境
位置
小崑山位於上海松江西北境內,是海上名山“松郡九峰”之一。景區面積古稱“方圓萬頃”。小崑山東接東海,西靠青浦練塘古鎮,南依歷史名城浙江省嘉興市,北臨天馬山。
地質地貌
小崑山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河口濱海平原,周邊高峰林立。小崑山呈東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峰,北低南高,北峰高44米。全山呈“8”字狀,圓秀而潤,望之如夏盎。由中生代熔岩與火山碎屑岩構成,局部有粗面流紋岩、英安流紋岩、粗面流紋質熔結凝灰岩、流紋質(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紋質玻屑凝灰岩。明清之際,小崑山林木翳然,黑松、香樟、水杉、刺槐、刺杉、毛竹、淡竹、廣竹、紅殼竹等蔚然成林,長勢旺盛。
氣候
小崑山屬北亞熱帶季風區域,受冷暖空氣影響,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冬季盛行西北風,受大陸風侵襲,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東南風,受來自海洋風控制,天氣炎熱多雨;春秋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形成冷暖乾濕多變等不穩定天氣,又由於冬夏季風強弱和進退遲早不一,造成年際變化上的差異。
植被
小崑山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
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水杉、柳杉、黑松、香樟、白榆、櫸、槭、懸鈴木、青楓、梧桐、女貞、毛竹、蔑竹、棕櫚等。
自然資源
小崑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
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小崑山就有167多種。據1990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217種。因此,小崑山(松郡九峰)有“天然藥庫”之稱。藥用植物有曼
陀羅花、
金釵、王龍芝、
猴結、九仙子、天麻、
田七等名貴藥材。曼陀羅、靈芝、玉簪、龍葵、何首烏、龍鬚草、丹參等名貴藥材。舊時在山中還能常見梅花鹿、虎、獐、豺、金錢豹、麂子、野豬等。
名勝古蹟
小崑山有二祠、二閣、二亭、三泉、三堂、七殿等勝景,以二陸宅為中心。
嘉慶府志載山有“十景”:
白駒泉:又名寒泉,位於北峰之顛原泗洲塔院山門外左側。廣僅3尺余,水清可鑑毛髮,鄉人掬水洗眵,民間傳可治目疾。1958年被人投以石塊而乾涸。右側原也有一泉,早枯。兩泉分布左右,很對稱,相傳是二十八星宿牛金牛在此處修行所留下的,稱之為碧眼寒泉,人們形容為一對牛眼睛。據《峰泖勝概》記載,乾隆帝曾密訪崑山,在此系馬飲水餵料,並在石板上書“白駒泉”三字,附詩一首:“鐵筆點頑石,龍馬飲玉泉,晶瀅三尺水,照罷一身寒。”泉因此得名。
涌月台:在北峰與山鞍之間,取唐杜甫“月涌大江流”,朝觀日出,夜賞月華,意境清淡。
神虎穴:在山之西坡玉光亭上5米許,深2~3尺,現隱沒竹林中。傳說中峰禪師(明本禪師,元朝僧人,號中峰)設道場時,有神虎出穴聽說法;另說中峰禪師設道場時,有神虎出沒林莽,惟李某能降之,神虎被李某追逐,走投無路,化作一隻“山貓”,蜷縮在東坡石縫裡,才得脫險。
明本禪師(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峰,法號智覺,西天目山住持,錢塘(今杭州)人。明本從小喜歡佛事,稍通文墨就誦經不止,常伴燈誦到深夜。24歲赴天目山,受道於禪宗寺,白天勞作,夜晚孜孜不倦誦經學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賜號“廣慧禪師”,並賜謚“普應國師”。憩止處曰幻住山房。
紅菱渡:在崑山南麓百米左右,水不深,鄉民於此種植水紅菱,因采菱時坐木盆中,浮水而擷,故名。柳花飛入正行舟, 臥引菱花信碧流。聞道風光滿揚子, 天晴共上望鄉樓。
楊柳橋:在崑山前,俗名山前橋,單孔石級平板橋,跨度12米。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清道光七年張允垂修。原橋左右兩岸遍植楊柳,與“紅如夕霞”的紅菱渡相映如畫。1977年,填河改道,原橋被拆,移前35米新河處新建砼橋一座,仍襲用原名。
紫藤徑:為費隱和尚與其首座天則所植。
費隱禪師,明末清初僧人,法名通容,俗名何懋淛,臨濟宗正傳第三十一世傳人。歷任莆田黃薜寺、海鹽金粟寺、寧波天童寺福和福嚴寺方丈,建福清人(一說是江蘇江陰人)。被尊為福嚴中興祖師,因修寺有功,費隱受順治帝嘉獎,御賜貘衣、鐵缽各一具。殿撰楊廷鑒曾贈詩於他,有“玉峰今日高天上,萬指都教拜下風”之句。他著作甚豐,有《法語》十四卷、《祖庭鉗錘錄》、《居士殘燈錄》、《心燈研輪解》、《漁隱集》、《掛瓢集》,與百痴愚公共撰《五燈嚴統》二十五卷。弟子有一代僧傑隱元禪師、日本黃檗宗第二代祖師木庵禪師等。
乞花場:位於山之北麓。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和徐孟孺、陳繼儒游崑山時,得一莊墅,考為二陸遺蹤,遂建湘玉堂,其側室曰蕉堂,中奉二陸神主以祀。湘玉堂之陰與二陸祠之左為廣場,約6畝,欲雜蒔花卉,請諸親友捐花,故名乞花場。
王世貞(1526-1590)生於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五,卒於萬曆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王世貞十七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二歲中進士,先後任職大理寺左寺、刑部員外郎和郎中、山東按察副使青州兵備使、浙江左參政、山西按察使,萬曆時期出任過湖廣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鄖陽巡撫。後因惡張居正被罷歸故里,張居正死後,王世貞起復為應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贈
太子少保。王世貞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合稱“後七子”。李攀龍死後,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
弇山堂別集》、《
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等。
陳繼儒(1558~1639),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字仲醇,號眉公、麋公。
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諸生,年二十九,隱居小崑山,後居東
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擅墨梅、山水,畫梅多冊頁小幅,自然隨意,意態蕭疏。論畫倡導文人畫,持
南北宗論,重視畫家的修養,贊同
書畫同源。有《
梅花冊》、《雲山卷》等傳世。著有《陳眉公全集》、《小窗幽記》、《吳葛將軍墓碑》、《
妮古錄》。
玉光亭:在山西坡,距地面10米左右,原亭高約2.5~3米,八角形。取玉光瑩潤錦斕斑,霜雪經多節愈堅之意。頂部用玉色石灰作材料,如道士所戴道巾狀,每瓣有榫口鑲合,飾以花紋,葫蘆結頂,周長約4.4米。
七賢堂:清諸嗣郢在二陸祠內並祀楊維楨、錢惟善、陸居仁、陸應陽、陳繼儒,稱七賢堂。
諸嗣郢,字越臣,一字乾一,又字琴莊,別號松錯,青浦人。董其昌視其為千里馬。因讀書於九峰別業,學者稱之九峰先生。19歲為郡學生,正值明代清代鼎革之際,家業播遷,無用世意,放情山水,拍浮縱飲。清代順治十七(1660年)舉人,十八年(1661年)進士,未廷對,南歸省親。會奏銷獄起,被擯落,遂絕意仕進。傾囊中金,搜治岩壑,疏鑿川沼,發奇剔隱,遍於九峰。晚好二氏學,放養六畜,給資本,勸勉屠夫改業。曾與崑山葉方藹為友。葉方藹字子吉,號訒庵,有過一起歸隱的約定。諸嗣郢特地為他修建了吉亭、訒齋,又寄當歸勸其早日踐約。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葉方藹卒於京師。十二月,諸嗣郢卒,享年59歲。
揖山樓:在讀書台,取飛鶴書而抽海狀,桂壑於是投綸。轉麟旆而揖山容,松澗由其削衽之意。前探赭石,後托青山,毀於清末。
涓秀泉:在崑山山前路北,老市河東岸,有一股細流從石縫中潺潺流出,終年不絕,潮至淹沒,潮退現蹤。1978年拓寬河道,砌石駁護岸而失其所在。
二陸宅:在崑山下,為陸機、陸雲故宅。陸機詩云:“仿佛谷水陽,婉孌崑山陰”,即宅的所在方位。歷代文人慕名瞻謁者不絕,留下不少詩篇。北宋詩人
梅堯臣慶曆四年《過華亭》一詩,說明二陸宅在北宋時早已荒蕪。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後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歷任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於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後,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後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於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岳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
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陸雲(262年-303年),字士龍,吳郡吳縣人,西晉官員、文學家,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五子。與其兄陸機合稱“二陸”,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陸雲少聰穎,六歲即能文,被薦舉時才十六歲。太康十年(289年),陸雲來到京城洛陽,訪得太常張華,得到張華賞識,並介紹給劉道真,日後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後陸雲任吳王
司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諫,經常批評吳王弊政,頗受司馬晏禮遇,先後曾任尚書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清河內史等職。陸機死於“八王之亂”而被夷三族後,陸雲也為之牽連入獄。儘管許多人上疏司馬穎請求不要株連陸雲,但他最終還是遇害了。時年四十二歲,無子,生有二女。由門生故吏迎葬於清河。
婉孌草堂:在三聖閣西側,取陸機 《於承明作與士龍》詩:“婉孌居人思,紆鬱遊子情。”之意,明陳繼儒建,內祀二陸。
讀書台:在原泗洲塔院坡下,為一塊長24米、寬8米的平地,似人工開鑿。台後有一屏石壁,高5~6米。相傳吳滅後,二陸退居故里,閉門讀書10年,此其遺址之一。後人曾於此建二陸祠。
泗洲塔院:又名九峰寺(或九峰禪寺)。在崑山北峰,傍慈雨塔而建,占地3畝。唐代龍朔元年(661年),僧伽大士宣化江南,經過此地,建慈雨塔一座。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僧心古建觀音大士殿於塔前。因僧伽大士晚年定居泗洲,號泗洲和尚,故稱之為“泗洲塔院”。明、清兩代,塔院屢有修建。先後建有觀音殿、真武殿、西方殿、三聖閣、藏經閣、寶訓堂、水月殿、華陀殿、大雄殿、三官殿等建築。山門有四大金剛,寺內有十八羅漢,規模宏敞,成為江南名剎。明代王世貞有詩云:“望去山中紫翠間,老僧趺坐掩禪關,爐煙晝靜青松冷,獨有寒雲自往還。”清順治五年寺僧以大殿方位不利,動工易向。一壁不移,片瓦未動,將塔院大殿及佛像,由面向正南轉而向北。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本月禪師特建奎章閣,用來供奉順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初三、初四清世祖在景山便殿特賜給他的“樂天知命”及“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某松花食有餘”、“天上無雙月,人間只一僧”等宸翰,以及御賜古銅佛一尊。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來到松江,三月二十五日,賜贈御書“奎光燭影”四字匾額。慈雨塔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二日失火被焚。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雖經過重修,但又傾圮。此後寺僧曾於北山坡建石塔三幢,但又毀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
僧伽大師,號泗洲和尚,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少年出家為僧之後誓志遊方。唐龍朔二年,僧伽自
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出境之處
別迭里山口入唐,始發涼州,經歷洛陽,行抵
江表,止嘉禾靈光寺,教化水鄉澤國漁梁矰弋為生之民眾2003年12月30日,經過考古人員初步考證,12月28日從江蘇
江陰青陽鎮
悟空村悟空寺華藏塔地宮出土的石函內銀瓶確實瘞藏舍利,並且是唐代高僧泗洲大聖僧伽大師、也就是民間所說的“
觀音菩薩”化身的真身舍利,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唐朝時的觀音像即以僧伽容貌為模本,所以多為男相,以後才演變為女相。
慈雨塔:在崑山北巔,又名泗洲塔。為唐龍朔初西域僧伽來江南宣化時所建。僧伽晚年定居泗洲,號泗洲和尚。明萬曆年間,塔傾圯,僧人又在山北坡另築石塔三幢。
夏忠靖公祠:在山後,祀明戶部尚書特進太師夏原吉。夏是專職治水尚書,永樂元年奉命主持蘇浙水利,辛苦勤政,卒謚“忠靖”。民感其德,在崑山修祠立祀。後傾圮重建,尊為神靈,稱夏司空。俗名土地廟。解放後,於50年代拆除。
夏原吉(1367~1430年),字維喆,湖南省湘陰人,明初重臣。祖籍德興,早年喪父,遂力學養母。以鄉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省制誥,以誠篤幹濟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建文帝時任戶部右侍郎,後充採訪使。任內政治清明,百姓皆悅服。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即位,委以重任,與蹇義並稱於世。明成祖後,相繼輔佐仁宣之治,政績卓越。明宣宗宣德五年卒,年六十五歲,贈太師,謚忠靖。
張允垂(約1780~1780),清藏書家。字柳泉,松江府華亭(今屬上海)婁縣人,家有藏書3萬卷。嘉慶六年(1801)拔貢,充軍機章京,歷官主事、員外郎,道光初,出任河南陳州知府,道光六年(1826)任杭州知府兼任護理鹽運使。死後葬於崑山走馬塘北岸,1983年發現墓志銘,由縣博物館收藏。
陸褘墓:據《雲間志》載,墓在崑山之絕頂,舊有徵北將軍
陸禕墓碑,但早已斷毀不全。宋代
許尚詩曰:“崎嶇尋古隧,衰草隱寒原。欲讀將軍事,豐碑只半存。”至清代已無跡可尋。
陸褘,字元容。赤烏六年,征宿衛郎中。後遷立義都尉、五官郎中、騎都尉,遷黃門侍郎,封海鹽侯。晉平南境,爾乃撫戎,入賓皇儲。而吳志止附見凱傳。凱嘗為征北將軍。至於天紀二年,陸褘召還建業,復將軍侯,乃見於陸胤傳末。豈褘亦嘗襲封征北侯于海鹽,天紀中,復其舊爵,而史失其傳耶?
“夕陽在山”石刻:近年在山腰的二陸讀書台附近崖壁上發現,下署“子瞻”兩字,疑為
蘇軾所書。
道教文化
道教醫藥
小崑山(即松郡九峰)的道教醫藥學的理論核心是以“精”為本,保“精”為先。小崑山道教醫藥(松郡九峰實為一體,九山相連)受吳越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吳越文化中“養精”、海納百川理論,在醫藥理論上是以精惟本,保精為先。《景岳全書·脾胃》中說:“人之始生,本乎
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充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黃帝《
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清周學海《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中說:“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從以上這些文獻上可以看出,”精“是人生命之來源,人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因此,小崑山道教醫藥中特別注重“精”的保養。自從小崑山(松郡九峰)道教創建以來,松郡九峰的道醫們(如薛道人)就源源不斷地從民間吸取營養,引進技術,將流行在民間的各種健身養氣法收入道教,加以宗教化地改造,納入道教醫藥體系中,成為松郡道教醫藥體系中“養精”方法的準則。在用藥治病療傷方面,道醫們也是以養精、潤精、藏精、補精為主要治療方法。
道教繪畫
改琦松江府城隍廟神像圖軸
清代道教繪畫。所繪天尊、太上老君、雷天君、東陽觀主等神像,都不雷同,姿態各異,極為傳神。
九峰三泖圖
九峰三泖指松郡九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相連的小湖盪。“九峰三泖”是一處山水勝地,也是道教勝地。此幅畫也是中國南宗山水畫與海派書畫的主要源頭。
道教傳說
相傳,唐朝時候,山西有個道士,叫
呂洞賓,自稱回道人,到終南山修煉,後週遊天下,化渡眾生。呂洞賓生而金形玉質,仙風道骨,鶴頂猿背,虎體龍腮,風眼朝天,雙眉入鬢,頸修顴露,身材雄偉,鼻樑聳直,面色白黃。左眉有一點黑子,足下紋起如龜。身長八尺二寸,頂華陽巾,衣黃衫,系皂絛,狀類張子房。忽雲遊至華亭,興起作一算命打扮,手持一幡,幡上寫著“一口道盡人福禍,一口天機值萬金”。一年到頭不起一卦,兩年到尾不看一相,人們都叫他算命兩口。別看這位算命兩口算命沒那么回事兒,他卻有一身好文采,會寫大詩(正規詩文),也會寫小詩(打油詩文)。說話做事,神神叨叨的,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叫人琢磨不透。所以有人稱算命兩口為兩口先生,也有人說兩口先生是散仙。那年冬天,天氣寒冷,華亭有一富紳家中一頭老牛生下一頭小牛,那頭牛說來也奇怪,遍體黑色,青色眼珠,腋下卻夾雜著不少金毛,連一對角也都是金色的。鄉間一下子傳開了,說他家裡老牛生了一頭奇怪的牛。那富人見此牛奇,角呈金色,甚異,以為黃金便亦為喜愛。一日,兩口先生途經此地,便朗聲道:“算卦,算卦,看相算命我最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明白事理,通曉人理。”這戶人家主人雖很富有,但他在很多人看來都非常的虔誠,他日常齋僧人齋道人,只要看到有化緣的路過都會請其去他府邸用齋。他聽到兩口先生的喊叫聲,頓起讓先生給自己算一卦之意,便吩咐下人將先生請進府來。一進府來,兩口就大聲喊:“員外,員外,你沒事吧?”他喊了一遍又一遍,喊得員外不耐煩了,用嘴“哼”一聲,“我哪裡有事兒了。”
“好哇,還真有事兒,觀員外面相,家裡肯定是出大事了。”兩口先生一邊說一邊走。這時,大雪紛紛下,北風呼呼吹,走到牛棚時,指著那頭小牛說“員外,這就是有事兒。”員外一看見那頭小牛,就有點慌了,這頭牛會有什麼事兒啊。兩口先生便對他說:“唉喲,這頭牛可不是凡種,搜神記中曾有記載,有一怪身長數丈,形狀象牛,青色的眼睛,閃亮的眸子,那便是監獄的愁緒怨氣鬱結而產生的鬼怪’患鬼‘。此怪在員外家盤恆數日,員外家此番恐怕會有大劫。”富紳慌了神,連忙求教兩口先生,兩口先生道有意將此怪帶走,富紳感激不盡,盡將金銀作盤纏送與先生,先生不受。牽牛至府前,牛屙糞地上。先生對富紳說,以此相贈。將先生送走,富紳很不高興牛糞髒了地上,把糞撥到府門邊。快清理完了,才發現牛糞是金子。富紳驚訝,急忙拿起來看,只見這金子上刻有一“回”字,這才悔悟過來,兩口合一,是個回字,上下是呂字,傳聞有仙人呂洞賓自稱回道人,自己豈不是見到仙人卻當凡人來著。連忙和下人一起去追,只見兩口先生與牛化入松郡九峰。富紳隨後掘之,沒有收穫。從這以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在這裡待了幾年的算命兩口先生是仙人呂洞賓。
而那頭小牛隨著呂洞賓來到松郡九峰之崑山,對著小牛說:“吾四處雲遊,今見爾,當是吾在此地最後時限矣。今朝將汝領到山中,傳汝真經玄妙。汝把無明滅了,無明滅了。戒言除笑行顛倒,把門牢。五嶽朝天日,金丹火內燒。心明意皎,工夫不小。只因你宿世根緣,遇著長生正道。把三屍降倒,三屍降倒。形神俱妙且逍遙。慢飲長春酒,方知滋味高。天上星宿當有汝之一。”說完便朝山下走去,邊走邊唱道情。往後的日子中小牛也勤加修煉,終於修行有成位列仙班,方悟乃二十八星宿之
牛金牛轉世之身,上治九天,下治昌利山。今在小崑山,還有當時牛金牛修行遺留下的寒泉。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