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九峰禪寺位於小崑山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小崑山鎮境內,在縣城西北,地處九峰之西南端,小崑山呈東南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峰。全山似“8”字狀,望之如覆盎,遠望如臥牛之首,故又稱“牛頭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九峰禪寺
- 位於:小崑山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
- 地處:小崑山鎮境內
- 外形:全山似“8”字狀
- 又稱:“牛頭山”
- 重建竣工:2001年6月
歷史沿革,竣工,規模,
歷史沿革
泗洲塔院又名九峰寺,坐落於小崑山北峰,南宋乾道元年(1165)釋心古建。山門有四大金剛,寺內有18羅漢,暮鼓晨鐘,具備了江南名剎的宏大氣派。清順治五年(1648),順治帝南巡,提出寺院大殿應易向面朝北京。康熙帝四十四年(1705)南巡時,曾書“奎光燭影”匾額。現經市宗教局,市區佛協同意,批准修復現為九峰禪寺,現任主持戒法。
九峰禪寺位於松江區小崑山北峰。泗洲和尚遠來西域建塔,心古大德傍塔建寺。九峰寺歷為靈山勝跡,塔寺已歷時十三紀半。該寺繫上海唯一建於山峰的開放寺院,其大雄寶殿坐南朝北的座向,在上海是獨一無二的。2002年清明,錢其琛夫人及區市有關領導登山進寺禮佛觀光。
九峰禪寺系先有慈雨塔而後建寺。慈雨塔始建於唐龍朔初年(661年)。南宋幹道元年(1165年),僧心古依慈雨塔募建寺院,因唐代有西域僧伽至江南宣教,晚年定居泗洲城,自號“泗洲和尚”,為心古所尊崇,故該寺院名為“泗洲塔院”,塔又名為“泗洲塔”。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慈雨塔傾圮,僧人遂在寺院中另築石塔三幢。 據清康熙二年(1663年)《松江府志》記載,明弘治四年(1491年)建觀音殿,明弘治八年(1495年),寧波天童寺僧忠紹住持泗洲塔院時,獲禮部尚書陸樹聲祖捐資,曾建轉輪閣,嘉靖二十年(1541年)建真武殿,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重建西方殿、起僧寮,隆慶元年(1567年--1575年)僧照重建藏經閣。至明末,泗洲塔院陸續建有山門、大雄寶殿、水月殿(觀音殿)、華佗殿等主體殿宇。全盛世時,大殿左有禪堂、但笑齋、三聖閣,右有二陸祠堂(祀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方丈院、轉輪閣,還有寶訓堂、藏經閣、藏寶閣等建築。
由於塔院地處小崑山北坡,大殿及各殿堂佛像的方向為坐北朝南,無須動一磚一瓦,而風格獨特。史載住持本月,號旅庵,寧波人,系宏覺禪師法嗣。順治十六年(1659年),奉召晉京。清順治皇帝特以御書匾額“樂天知名”及兩副對聯“一池荷葉衣無盡,數畝松花食有餘”、“天上無雙月,人間本一僧”御贊。又奉旨人善果監院設席講經。至康熙元年(1662年)還山,駐錫泗洲塔院八年。建寶奎閣,敬奉宸翰。康熙四、五年間(1665、1666年),明王室朱若極,即石濤由廬山東行,慕原北京皇家善果寺高僧本月和尚,上九峰寺剃度,法名原濟(元濟),號苦瓜和尚,又號大滌子、清湘陳人。原濟(元濟)法名,始於松江證道之後。後又兩度上九峰寺近探望本月師父及於本月圓寂後,為旅庵本月師父追福、起塔守望。為九峰寺留下一位明王室出家之僧於九峰寺尊師重道的歷史佳話。康熙皇帝南巡時,又贈御書匾“奎光燭泖”。
泗洲塔院遂成為江南一大名剎。鴉片戰爭期間,迭經變異,塔院逐漸毀圯;1941年,又被侵華日軍占用;至二十世紀五十代,全寺己夷為平地。 1998年5月,經上海市宗教事務局和松江區人民政府批准,該寺院恢復恢復活動,並因所處小崑山為“松郡九峰”之第九峰,而定名為“九峰禪寺”。現寺院重建了大雄寶殿及兩側廂房等建築,大殿的朝向依舊如清初僧本月所改的座南朝北,這在上海地區是獨一無二的。寺院內還有五百年樹齡的古銀杏一株。
竣工
2001年6月,寺院重建工程竣工;同年9月,被批准正式登記。2002年4月16日,啟建建國以來首堂水陸法會。
規模
經聲重繞峰泖之間。 九峰禪寺占地7.2畝,建設面積998平方米,現任監院為戒法、副寺妙禪皆請自寧波天童寺現共有僧人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