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色散實驗

牛頓所做的將太陽光分解成各單色光及將各單色光複合成白光的光學實驗。

在牛頓之前,許多人曾演示過太陽光通過稜鏡的色散現象,但解釋都不正確。牛頓改進了他人的實驗方法,做了一系列判決性實驗,表明白光是由各單色光以一定比例的複合,不同色光有不同的折射性能,為顏色理論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頓色散實驗
  • 實驗者:牛頓
  • 拼音:niú dùn sè sàn shí yàn
  • 實驗儀器:三稜鏡
在牛頓之前,許多人曾演示過太陽光通過稜鏡的色散現象,但解釋都不正確。牛頓改進了他人的實驗方法,做了一系列判決性實驗,表明白光是由各單色光以一定比例的複合,不同色光有不同的折射性能,為顏色理論奠定了基礎。
太陽光通過三稜鏡後,經過三稜鏡的2次折射,被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依次排列,稱為光譜.紅光以外是紅外線,紫光外側是紫外線。可見光中,經過三稜鏡折射時,紅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為什麼要用三稜鏡
三稜鏡的兩面不平行,各種色光在另一面折射時入射角差異很大,就能產生明顯的色散現象。
窗玻璃兩面平行,理論上也能產生色散——但要能產生較明顯現象,玻璃的厚度就要很大,大到不能實用。
色散實驗之前
當時大家都認為白光是一種純的沒有其它顏色的光(亞里士多德就是這樣認為的),而彩色光是一種不知何故發生變化的光。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牛頓把一面三稜鏡放在陽光下,透過三稜鏡,光在牆上被分解為不同顏色,後來我們稱作為光譜。人們知道彩虹的五顏六色,但是他們認為那是因為不正常。牛頓的結論是:正是這些紅、橙、黃、綠、青、藍、紫基礎色有不同的色譜才形成了表面上顏色單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會發現白光是非常美麗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