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村

牛郎村,隸屬於四川省江油市雲集鄉,位於江油市東北部,現有人口914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郎村
  • 行政區類別四川省江油市
  • 面積:12.2萬畝
  • 人口:9145人
地方簡介,地方風俗,

地方簡介

雲集地處江油市東北部,全鄉地勢呈東高西低狀,屬深丘區。轄10個行政村,8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9145人。全鄉總面積12.2萬畝,耕地面積為1.2萬畝,其中,水田8342畝,旱地4050畝。森林覆蓋率74%,林木蓄材量居全市首位。境內有公路41.5公里,其中青雲公路(青林口—雲集)11.5公里;雲觀路(雲集—關田壩)14公里;雲重路(雲集—重興)12公里;雲東路(雲集—東寶)4公里。2001年,雲集鄉對境內80%以上的公路進行了清理,排除交通隱患,並新修村級公路12.5公里,使境內的村級公路達到132.5公里。全鄉電話總數達到700部,比2000年增加了20部,進一步加強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繼續完善和深化農網改造、農網延伸工程項目,提高供電質量,收費合理合法,減輕老百姓負擔。
牛郎村

地方風俗

、家庭
舊時的家庭以年長輩分高的男子為一家之主,掌管全家經濟收支及生產、生活安排、主持婚嫁喪葬及對外事務。家中子孫取名皆以同宗族譜規定的字派輩分為序。並以大家庭聚居,三世同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為榮耀和光彩。建國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關係也一改男子當家的封建舊習。除聚族而居的部分農村區域外,尤以城市人口為主,已不再看重按族譜規定的輩分派給子孫取名。那種三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也逐漸少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因獨生子女漸次居多,三口之家已成為家庭結構的主體部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居民的住房也由原來木構建築的傳統民居過渡到鋼筋水泥的現代高層建築的單元式住房。農村的住房條件也不斷改善,鋼筋水泥的新式樓房從城市或城鎮周圍向邊遠山鄉輻射而不斷增多。二、宗族舊時普遍看重宗族的凝聚力,同姓同宗者均以建立“譜會”、“清明會”一類的宗族組織負責訂立族規族法修建或維修祠堂,編修家譜、族譜,籌辦每年清明節的掃墓、祭祀活動,乃至訓誡後輩、調解處理族內或外族的糾紛,懲治本族的不法之人等,建國後宗族組織不復存在,族內的活動自然停止。20世紀80年代以後,少數地方又有新修或續修家譜、族譜的活動興起。90年代後至21世紀初,新修家譜或族譜的活動逐漸有所增多,與此相關的一些家族聯誼活動也不時地在一些地方有所開展,類似舊時“清明會”一樣的宗族聯誼活動也在某些地方某些家族不定期地舉行。三、一、婚嫁舊時的男婚女嫁仍以遵從“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封建陋俗為主流。除父母包辦、明媒正娶的婚姻外,尚有“童養媳”、“納妾”等陋俗。“再嫁”被視為恥辱而備受歧視,但也有一些寡婦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再次嫁人。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雖也提倡自由戀愛和文明結婚,但民間舊習一時難改,僅在機關單位少數知識分子中有所影響。建國後,人民政府宣傳貫徹新婚姻法,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提倡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逐步革除了舊時婚俗中的繁文縟節,實行婚事新辦。20世紀80年代後,城市青年大都在賓館、酒店舉行婚禮,其一般程式大致是:典禮開始,鳴放鞭炮;新郎新娘亮相,依次向雙方父母、主婚人、證婚人及來賓鞠躬;新郎新娘相互鞠躬,喝交杯酒;主婚人、證婚人、父母及親友依次講話;來賓致賀詞;新郎新娘致答謝辭;禮成後,酒宴開始的同時也開始表演文娛節目……在酒宴的進行中,新郎新娘依次向每一桌的來賓敬酒。酒席完後賓客散去,晚宴的客人僅一部分至親好友而已。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和賓客鬧洞房大體與舊俗同。農村青年也形成自由戀愛的風氣,雖在家裡舉行,其婚禮程式也大致與城市相同。二、生育舊時受封建傳統影響普遍存在著早生、多生及重男輕女的思想。產前產後有“催生、“洗三”、“取乳名”、“吃滿月酒”“抓周”等習俗。建國後,實施計畫生育政策,20世紀80年代後嚴格規定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重男輕女的習俗逐漸有所改變。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到醫院生小孩的漸次增多,至20世紀80年代後一般都是到醫院生小孩,舊有的“洗三”習俗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建國初期取乳名的習俗尚很普遍,70、80年代後則漸次消失。至於“催生”、“抓周”等習俗也逐漸消失,唯“吃滿月酒”尚在少數人群中流行。四、一、壽慶舊時中老年人慶賀生日稱為“壽慶”,親朋好友備壽儀登門祝壽,已出嫁的女兒要做壽帽、壽鞋送給老人,主人則備壽酒設宴款待賓客。小孩過生日,父母或長輩做點好吃的,也表示慶賀。建國後壽慶習俗仍然存在,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後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講究慶賀生日的愈來愈多。經濟稍好的人家則大擺酒宴,極盡豪奢。加之80年代後多是獨生子女,又形成了為小兒做生的新風,往往大擺酒宴招待賓客。賀壽的親朋好友或同一般送現金,於小兒做生也有送生日蛋糕、衣物或玩具的。二、喪葬舊時崇尚土葬,辦理喪事主要有送終、燒倒頭紙、撤帳子、出煞、淨身和穿老衣、點路燈和守靈、披麻帶孝、報喪和發訃告、入殮、出喪、燒七、燒百期和周年等程式和習俗。建國後提倡喪事新辦,以上程式逐漸減化。後來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時興開追悼會(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不再開追悼會,而代之以遺體告別儀式),戴黑袖套、白花表示哀悼。加之黨和政府提倡火葬,先在城市和近郊推廣,20世紀80年代後無論城市和鄉村,全部以火葬代替了土葬。五、社交禮節一、稱謂舊時習俗稱“先生”、“太太”、“小姐”等。建國後,20世紀50至60年代“同志”為最一般的稱呼。70年代後時興稱“師傅”、“老師”。80年代末期又逐漸復興“先生”、“太太”、“小姐”一類的稱謂。只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小姐”的稱謂由褒義而漸漸轉為貶意。二、招呼應酬舊時熟識的人相見,若在吃飯時,往往以“請吃飯!”、“請了!”相互招呼;若在吃飯前後這一段時間內,則相互以“吃了不?”、“吃了!你吃了不?”招呼;若在其他時間,則根據具體情況以詢問的口氣打招呼,如“上街哇?”、“買菜哇?”之類的;也有的僅點頭致意而已。20世紀80年代末期,興起以相互問“你好?”招呼應酬,舊有的招呼用語漸次廢棄。三、見面禮節舊時的人見面以拱手、鞠躬的形式相互致禮。民國時期,西方式的握手禮開始在知識界流行。建國後則漸漸以握手禮為致禮的主要形式。20世紀90年代後,除了握手致禮的主要形式外,也有少數人喜歡以抱拳或拱手致禮。四、請客婚嫁、喪葬、壽誕、遷居、做生意開張、建房上樑、過年請春酌等,都要向親友傳送請帖,設家宴款待。婚嫁請客為三天,第一天“知客”,第二天“正酒”,第三天“謝客”。五、饋贈舊時凡遇逢年過節或親友家有紅白喜事,皆要饋贈禮品相互過從,以增強聯絡和情感。禮品多少不拘,視財力和關係親疏而定。婚禮、嫁禮、葬禮、建新房禮、遷居禮、生日禮、壽禮、拜年禮、端陽禮、中秋禮、月禮、慰問傷病禮等各有大致不同的內容。建國後饋贈習俗雖仍然存在,但禮品內容無論城鄉都有很大變化,總的來說沒有較具體的格式,視自身財力與受禮人關係親疏以及送禮的具體情況而定。自20世紀90年代後送現金漸漸成為時尚六、一、春節舊時農業社會過年從正月初一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初一舊時亦稱“元旦”,因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稱為“三朝”。天未明之前便擺上果品佳肴,點燃香燭,焚化紙帛,恭敬地祭祀祖先後,再根據當年曆書標明的吉利方向,燃香鳴爆竹,打著燈籠,出門向喜神方向跪拜,稱之為“迎喜神”。也有的到附近香火旺盛的寺廟行香拜菩薩,祈禱來年。回到家裡後則關上門,等待天明,叫做“閉財門”。這天只拜父兄宗族,初二才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以肉、面、果、餅等相饋送。如果宗族鄰里數十人為群沿門稱賀,則稱之為“大拜年”。此後直到正月十五,獅舞龍燈,簫鼓嗷嘈,爆竹聲聲,遊人絡繹……十五民間稱為“過大年”,又叫“元宵節”或“上元節”,有舞龍、舞獅、猜燈謎、玩花燈等活動。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象徵月圓人圓,事事如意。建國後春節如舊,只是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略有更革而已。比如節期,國家規定機關、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只放三天假,農村亦相應有所縮短,尤其是在評大寨工分的年月。親友間拜年也少了舊的儀程,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吃團年飯,給小孩壓歲錢,燃放爆竹,舞龍舞獅,正月十五吃湯圓等舊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同時興起了單位團年、慰問軍烈屬、開展遊樂活動、辦燈會等新風。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過年僅一家人團聚,弄點好吃的而已,一切新舊活動皆無形中停止。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祭祀祖先之風再度興起。80年代中期以後,初一到寺廟拜菩薩的舊俗又逐漸恢復,不少人看過除夕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後,於新舊年子夜之交時到寺廟(如江油城區的一般到附近的羅漢寺或靈官廟)拜菩薩,爭燒子時香,直到午後,一直人流如潮,絡繹不絕。二、清明節民間有掃墓祭祖的習俗,但一般在清明節前幾天進行。建國後逐漸不太時興,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又逐漸恢復。三、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傳說為愛國詩人屈原的忌日。這天家家門上掛陳艾、昌蒲、屋內放硫磺煙驅邪,兒童胸前掛內裝樟腦、冰片等藥物並做成雞、猴、狗或蘋果、辣椒等形狀的香包。中午飲雄黃酒,吃包蛋及莧菜等,並開展龍舟競賽等活動。此俗至今仍存,唯自20世紀70年代後,飲雄黃酒的人漸次減少。四、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指農曆七月十一至十五日期間。本為佛教的盂蘭盆會,但江油民間卻習於祭祀祖先,設供品、燃香燭並焚化紙錢。祭祖一般在十一至十四日,根據各家族習俗而各有不同。十五日則焚紙錢、撒水飯以施捨孤魂野鬼。此俗建國後逐漸消逝,20世紀80年代後又漸次興起。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時值秋收之後,於此日晚上備月餅、梨、棗、核桃、花生及糖果等祭月賞月,合家團聚,喜慶豐收。建國後不再祭月神,但吃月餅賞月的習俗仍存。六、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日,舊時有登高的習俗,民間亦在這天蒸重陽糕,釀重陽酒。建國後此俗消失,唯20世紀80年代後政府或單位於此日慰問退休老幹部,召開座談會,贈送紀念品並聚餐,逐漸形成一個尊老敬老的節日。七、臘八節農曆臘月八日,這天早上家家戶戶以秈米、糯米、肉、豆子、豆腐乾、麵條以及紅白蘿蔔、白菜等各類蔬菜煮“臘八粥”吃,據說此俗隨佛教自印度傳來。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後於臘月八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後人不忘他成道前所受的苦難,便在這天吃粥紀念他。八、祭灶日臘月二十四日,這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晚上張燈燭,設果餅祭祀灶神。建國後祭灶神之俗消失,唯打掃清潔衛生之習俗仍存。九、除夕臘月最末一天。這天張貼對聯、鬥神、年畫,祭祀祖先後合家歡聚吃團年飯,然後長輩給晚輩取壓歲錢,再“圍爐”守歲。夜裡燈燭輝煌,爆竹聲不絕於耳。建國後舊俗仍存,自1984年中央電視台播出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後,除夕之夜,合家團聚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成為新的習俗。子時之交,家家戶戶燃放炮竹。90年代中期後曾一度禁止燃放炮竹,世紀之交後又漸次恢復。
牛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