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牛蹄嶺戰役
- 地點:縣河鎮牛嶺村、牛嶺溝村
- 時間:1949年7月23日
- 參戰方: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55師
- 結果:勝利殲敵2500餘人
- 參戰方兵力:19軍55師163團、164團
- 傷亡情況:1500餘人
- 主要指揮官:孟俊岐
戰役介紹,景觀,歷史,
戰役介紹
1949年7月22日,十九軍發起解放安康的戰鬥,當天下午二時,五十五師163團在安、平交界的狗脊關、藥王寨一帶擊潰阻截我軍前進的國民黨三十一師九十三團兩個營,並配合我軍左側部隊沿太平寨直插八道河,殲敵一個連、一個炮兵排,又乘勝夜襲草廟梁,控制縣河口。23日二十三時我軍向大小牛蹄嶺主陣地發起進攻。五十五師163團經縣河口繞到牛嶺坡根,沿牛嶺溝攀岩而上攻打小牛蹄嶺,五十五師164團經羅家山要攻打大牛蹄嶺,五十五師165團由毛壩子攻奪漫坡梁,以清掃牛蹄嶺以西外圍陣地,以保證主力部隊左翼安全,五十七師170團和安康軍分區獨立團,掃清牛蹄嶺以東外圍陣地,以保證主力部隊右翼安全。
24日零時進攻牛蹄嶺戰鬥打響,我軍三面夾擊,經過1個多小時激戰,占領了小牛蹄嶺。敵軍組織強大兵力多次反撲,我軍官兵奮勇抗擊,打退敵軍五次進攻,後因傷亡過重,彈藥不足暫時退出小牛蹄嶺。凌晨四時,我軍163團一個營又從正面攻打小牛蹄嶺,經過反覆爭奪,在五十七師169團的配合下,打得敵人傷亡大半,大敗而退,與此同時我軍164團和敵人在大牛蹄嶺展開了殊死的爭奪戰,並取得勝利。19時,敵軍向安康逃竄,25日拂曉解放軍進到安康老城西關,上午11時進入新城,此時敵軍主力撤至漢江北岸,我軍奉命停止進攻,並主力東移至平利休整。
牛蹄嶺戰鬥是十九軍西進陝南打的最激烈最艱苦的一場山地爭奪戰,戰鬥持續近四十個小時,主陣地反覆爭奪數十次,戰鬥最激烈時,不論炊事員飼養員、通訊員,還是機關幹部都拿起武器投入戰鬥,十九軍軍長劉金軒,政委汪鋒親臨前線指揮。這次戰鬥擊敵2500餘人,我軍亦付出傷亡1300餘人的沉重代價。五十五師164團副團長孟俊岐同志就是在這次激戰中光榮犧牲。
景觀
牛蹄嶺位於安康東南方,因其貌似牛蹄而得名。它南依峰巒疊嶂的大巴山,北臨滔滔漢江,東靠黃洋河,主峰石頭寨標高661.4米,地勢突出險要,立於山頂可俯視20公里內地區。它由大、小牛蹄嶺兩座毗鄰的山組成,周圍環繞著代家埡、楊家寨、大廟山、磨石樑、方廟子、華家嶺、桃花砭、塔梁和文武山。大、小牛蹄嶺、塔梁、文武山自東南向西北,巍峨起伏,構成安康城天然屏障。安康城就在山腳和漢江之間,漢白公路東西貫通。牛蹄嶺是陝南的雄關要塞,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
牛蹄嶺,因貌似牛蹄而得名。它南依巴山,北臨漢江,立於主峰,群山盡收眼底,是進入安康城南部的天然屏障。
古時,安康人吃鹽,多數要從四川大寧販運。久而久之,在安康和大寧之間,形成了一條販運食鹽大道,這就是史料記載的牛蹄道。牛蹄道的路線,一條入川,一條進楚。由安康城東泰山廟出發,過牛蹄嶺,再經平利、鎮坪到四川,此道被稱為“官鹽道”。還是過牛蹄嶺,再經平利到湖北,此道稱為“安竹大道”。由此可見,牛蹄嶺曾是安康“通衢華東西南”必經之處。也不難想像,在古代,牛蹄大道上商賈、差旅曾經車水馬龍。肩挑背馱四川食鹽、竹溪燈草、平鎮山貨特產的腳夫;吆喝叫賣“湖廣洋貨”、景德鎮瓷器、江浙絲綢的商販;過往匆匆的達官顯貴、軍旅百姓,夜以繼日川流不息。沿途提供歇腳小憩的飯館、旅社、店鋪比比皆是,繁華景象,歷經千年。由於牛蹄嶺的地處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書鑿證:明末張獻忠義軍受挫於此。太平軍扶王陳德才擊潰清陝安鎮兵營,占領興安。民國初期,陳樹藩、張飛生激戰北洋軍吳新田,雙方主將督戰,激戰牛蹄嶺三天三夜。縱史嘆曰:牛蹄一嶺,可謂戰雲滾滾,山峰功用,旨連興安命脈。
1938年,漢白公路建成通車,這時,牛蹄大道退出歷史舞台,被人們慢慢淡化忘卻。 漢白公路雖在商業上取代了牛蹄大道,但地勢險要的牛蹄嶺,仍是扼守安康的要塞之地。占據牛蹄嶺,既可俯視安康城,也可控制漢白公路。1949年7月,隨著解放戰爭形式的發展,安康成為解放陝南和進入大西南的關鍵。為守住安康,胡宗南急調三個半軍,置重兵於牛蹄嶺,並構築堅固工事,負隅頑抗。7月23日,解放軍十九軍和安康軍分區獨立七團,發起牛蹄嶺戰役。戰鬥進行的異常激烈,經過三天三夜十九次反覆爭奪激戰,牛蹄嶺陣地才被解放軍攻克。整個戰役,解放軍殲敵人2550餘人。
為解放安康而犧牲的烈士,後經初步統計大約有1300多人,這其中包括毛澤東的侄子毛楚雄。而僅牛蹄嶺一戰就傷亡1259人,(民間還有一說是3000多)。可見,此戰是解放安康所有戰鬥中,最為慘烈,最為悲壯的一場戰鬥之一。
牛蹄嶺戰鬥其所以打的那樣激烈悲壯,其意義不光是為了解放安康,更重要的是一次解放大西南的戰略佯攻,給胡宗南造成我軍拚死都要從漢中取道川北,解放四川的假象。結果,胡宗南上當了!正當他用重兵把守川北之時,我軍已經悄悄地迂迴到川南,迅速解放了貴州、重慶,直逼成都。當胡宗南明白時,可難於上青天的蜀道,讓他向成都撤兵都來不及了。蔣介石在成都見大勢已去,從鳳凰山機場匆匆飛往雲南,不久就去了台灣。也可以說牛蹄嶺戰役在解放全中國歷史都是彪炳史冊、千古垂青。
古時,安康人吃鹽,多數要從四川大寧販運。久而久之,在安康和大寧之間,形成了一條販運食鹽大道,這就是史料記載的牛蹄道。牛蹄道的路線,一條入川,一條進楚。由安康城東泰山廟出發,過牛蹄嶺,再經平利、鎮坪到四川,此道被稱為“官鹽道”。還是過牛蹄嶺,再經平利到湖北,此道稱為“安竹大道”。由此可見,牛蹄嶺曾是安康“通衢華東西南”必經之處。也不難想像,在古代,牛蹄大道上商賈、差旅曾經車水馬龍。肩挑背馱四川食鹽、竹溪燈草、平鎮山貨特產的腳夫;吆喝叫賣“湖廣洋貨”、景德鎮瓷器、江浙絲綢的商販;過往匆匆的達官顯貴、軍旅百姓,夜以繼日川流不息。沿途提供歇腳小憩的飯館、旅社、店鋪比比皆是,繁華景象,歷經千年。由於牛蹄嶺的地處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書鑿證:明末張獻忠義軍受挫於此。太平軍扶王陳德才擊潰清陝安鎮兵營,占領興安。民國初期,陳樹藩、張飛生激戰北洋軍吳新田,雙方主將督戰,激戰牛蹄嶺三天三夜。縱史嘆曰:牛蹄一嶺,可謂戰雲滾滾,山峰功用,旨連興安命脈。
1938年,漢白公路建成通車,這時,牛蹄大道退出歷史舞台,被人們慢慢淡化忘卻。 漢白公路雖在商業上取代了牛蹄大道,但地勢險要的牛蹄嶺,仍是扼守安康的要塞之地。占據牛蹄嶺,既可俯視安康城,也可控制漢白公路。1949年7月,隨著解放戰爭形式的發展,安康成為解放陝南和進入大西南的關鍵。為守住安康,胡宗南急調三個半軍,置重兵於牛蹄嶺,並構築堅固工事,負隅頑抗。7月23日,解放軍十九軍和安康軍分區獨立七團,發起牛蹄嶺戰役。戰鬥進行的異常激烈,經過三天三夜十九次反覆爭奪激戰,牛蹄嶺陣地才被解放軍攻克。整個戰役,解放軍殲敵人2550餘人。
為解放安康而犧牲的烈士,後經初步統計大約有1300多人,這其中包括毛澤東的侄子毛楚雄。而僅牛蹄嶺一戰就傷亡1259人,(民間還有一說是3000多)。可見,此戰是解放安康所有戰鬥中,最為慘烈,最為悲壯的一場戰鬥之一。
牛蹄嶺戰鬥其所以打的那樣激烈悲壯,其意義不光是為了解放安康,更重要的是一次解放大西南的戰略佯攻,給胡宗南造成我軍拚死都要從漢中取道川北,解放四川的假象。結果,胡宗南上當了!正當他用重兵把守川北之時,我軍已經悄悄地迂迴到川南,迅速解放了貴州、重慶,直逼成都。當胡宗南明白時,可難於上青天的蜀道,讓他向成都撤兵都來不及了。蔣介石在成都見大勢已去,從鳳凰山機場匆匆飛往雲南,不久就去了台灣。也可以說牛蹄嶺戰役在解放全中國歷史都是彪炳史冊、千古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