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行街(河南漯河牛行街)

牛行街(河南漯河牛行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牛行街為漯河市一條街道的名稱。1955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校刊<教學民研究>第十期登載胡兆量、黃河清的文章《漯河市經濟地理》,其中提到“漯河市影響範圍超過了河南省界,是一個全國意義的牲畜集散中心……京漢鐵路通車後,漯河市代替周口而成為巨大的牲畜集中心……到了1931年達到了4萬頭的空前紀錄。這裡所說的“全國意義的牲畜集散中心”、“巨大的牲畜集散中心”就是坐落在黨紀國漯河市牛行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行街
  • 屬於:漯河市一條街道
  • 時間:1955年3月
  • 發展多少家:20多家
簡介,變遷,現況,

簡介

自從1911年漯河市第一家牛行“天順長”成立起,牛行生意日益發展壯大。民國13年(1924年)牛行已發展到20多家,從龍王廟街一號到南大街志盡頭,實在沒有再發展的餘地了。這年舞陽人劉發祥開的牛行“共和義”首先挪出源匯寨南門外。接著,新野人揚慶堂開的“同伴祥”也挪了出去,緊跟著“振興和”、“大興和”、“三義興”等地也相繼搬出。 出了南寨門是一條不足兩庹寬的南北路,路兩邊是兩條溝,由於這條街開的都是牛行,人們便把這條新街叫做牛行街。後來各家牛行出人出線把路兩邊的溝填平,拓寬了路面,牛行街的地盤擴展到乾河沿,約有三華里長。 到了1935年,牛行街有牛行140多家,從業人員近1500名,全年上市牲畜80萬頭,成交28萬頭,是漯河牲畜市場上最活躍、最繁榮的時期,從此牛行街名聲大振,買賣牲畜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變遷

牛行街成立80多年來,大體上分三個時期。一、1912年以1949年。這30多年,牛行街是一個全國最大的、混亂的牲畜市場。當時民眾有句俗話“沒事別上牛行街。”衛生條件更差,糞便及污水橫流,人們說牛行街是“旱天三尺土,下雨一尺泥。”
二、新中國成立後,漯河市供銷社成立牲畜交易服務部,取消了牲畜市場上的陳規舊習,實行買賣公平,明碼標價。為全國農業和農村調劑交流了幾百萬頭牛驢騾馬。
1970年,老漯河市委號召整頓改造牛行街,全市全民部動員,搬遷房舍,拓寬路面,綠化美化,路面鋪上了柏油,修建了三個交易大院,從而結束了牲畜臨街買賣的歷史,使牛行街舊貌換了新顏。
當時還有著名的騾馬大會,戲台連片,玩雜技的、變魔術的、賣小吃的,人山人海,盛況空前,熱鬧勁絕不亞於今日的的食博會。

現況

進入80年代以來,牛行街較往日蕭條,特別是進入90年代,牲畜市場基本不存在了。主要是市肉類加工業直接收購菜牛,加上市場開放,多家經營,牛行街已名不符實,但它遺留給人們的繁榮景象卻是永久的。目前牛行街已更名為漯河市的"泰山路"。2007在相關人士的推動下,泰山路又更名回"牛行街",近期漯河市政府正在著手發展漯河牛行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