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灰斑病

牛蒡灰斑病

牛蒡灰斑病是由牛蒡尾孢菌引起的、發生在牛蒡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片發病,初時產生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展形成1~5毫米大小的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濕度大時,病斑兩面生淡灰黑色霉狀物。發病後期,病斑多匯合連片形成大型斑塊,致使病部枯死。

牛蒡灰斑病是牛蒡生產中常見的病害,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在多雨年份或地區可造成較大損失。高濕對該病的發生十分重要,下雨次數多、雨量大時病害易爆發流行。

牛蒡灰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較抗病的品種;深耕土壤,施足有機肥,高畦栽培;合理追施化肥,科學灌水,雨後排水;發病初期及時藥劑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蒡灰斑病
  • 別名:牛蒡角斑病
  • 病原:牛蒡尾孢菌
  • 為害作物:牛蒡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牛蒡灰斑病病原為牛蒡尾孢菌(學名:Cercospora arcti-ambrosiae Halst.),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尾孢屬真菌。子實體葉兩面生,無子座或很小。分生孢子梗2~6根束生,淡褐色至褐色,頂端色淡,不分枝,正直或彎曲,0~2個滕狀節,頂端近平截形。孢痕顯著,2~10個隔膜,(24~128)微米×(3~5)微米。分生孢子鞭形,無色,透明,正直至彎曲,基部近截形,頂端略尖,3~20個隔膜大小為(25~160)微米×(3~41)微米。
牛蒡灰斑病
病原菌

為害症狀

牛蒡灰斑病主要為害牛蒡的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展形成1~5毫米,大小的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病斑褐色至深褐色,後期中央灰白色。濕度大時,病斑兩面出現淡灰黑色霉狀物,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後期,病斑多匯合連片形成大型病斑,嚴重時葉片枯死。

侵染循環

病原菌主要以菌絲塊(分生孢子梗基部)在病殘體上,隨之一起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越冬菌產生分生孢子,引起田間初侵染髮病。發病後,病株病斑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迅速擴散。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由氣孔和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引起田間再侵染髮病。

流行規律

溫度24~26℃,相對濕度85%以上,是牛蒡灰斑病發病的適宜條件。高濕對牛蒡灰斑病發生十分重要,下雨次數多、雨量大或霧大露重時病害易爆發流行。此外,植株生長不良或偏施氮肥長勢過旺,會加重發病。

防治方法

  1. 選用較抗病的品種,如極早生牛勞、大浦群等。
  2. 深耕土壤,施足有機肥,高畦栽培。注意密度要適宜,防止過密。合理追施化肥,科學灌水,雨後排水。
  3. 病殘葉不要亂丟,應集中燒毀。
  4. 發病初期及時藥劑防治,藥劑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8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或1:1:200~240波爾多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